城市规划评职论文城市空间塑造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格局的变迁,城市滨水区也由原来的工业港口向休闲游憩地带转变,从而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深圳的宝安新区为例,通过对其滨水空间改造前后的分析,来研究城市滨水区的空间塑造。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空间塑造,城市发展
每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其周边水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城市水系是城市景观的灵魂以及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城市风韵和灵气的所在。纵观古今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系的运作。城市的滨水区是城市形成早期的人类聚居地,是城市繁荣期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发生磨合最强烈的地区,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城市滨水区
1.1 滨水区的概念
城市滨水区笼统的讲就是城市中水域与陆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和陆域三部分组成。城市滨水区的概念,是相对于乡村滨水区、自然状态的滨水区而言的,是人类社会城市化的产物,具有更多人类共性的特征(刘滨谊.2006)。[1]
1.2 滨水区的作用
城市滨水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起点,从城市发展史来看,早期的人口聚居地点无不跟水系、河流、湖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近代一些大城市的兴起,也同样离不开水系。[2]历史上水系起到了防御、运输、生活等功能,现阶段滨水区的建设愈发成为城市发展的热点,在城市的发展中占用重要的地位。
1.2.1 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随着城市高速的发展,公共开放空间成为了城市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居民休闲、娱乐、交流的主要场所。城市滨水区自身的开放性和吸引力,更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内容。
1.2.2 成为城市生态敏感地带
水系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廊道,城市滨水区是水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是人工和自然相融合的区域,此区域内生物物种丰富,植被类型较多,对于城市空间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是生态较敏感的地带,如果开发不当极易造成生态破坏。
1.2.3 提高城市可居住性
滨水区以水域为中心,形成了城市最具活力的公共开敞空间。城市滨水区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因素,能使人更好的亲近自然,近期内兴起的水景房、水上歌剧院等更因其在城市中具有的开阔水面空间而成为了城市居民居住、休闲的良好场所。
1.2.4 塑造城市整体形象
滨水区的方向感、边缘性、开放性等增强了城市的可识别性。现如今滨水区愈发成为了城市形象的代言,从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滨水区是城市发展的起点,因此它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沉淀地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最能体现地域特色与风土人情,也最能体现城市面貌。
1.3 我国滨水空间塑造存在的问题
1.3.1 缺乏城市整体控制
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缺乏整体控制,通常只考虑所属地块内部的建筑形式和功能组合,而忽视了地块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以及与城市整体脉络的联系,破坏了城市的整体性。很多的滨水区的规划仅限于水面及水岸小范围内的空间,而没有考虑到与原有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使其独立于城市整体之外发展。
1.3.2 开敞空间不连续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滨水空间的发展没有与城市中的其他公共空间进行有效地衔接,从而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此外,有些滨水地块内用地功能单一,缺乏各种空间的综合性组织和利用,无法满足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
1.3.3 丧失文化传承
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只是盲目的追求现代化,设计手法过于单一,滨水空间面貌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忽视了与城市传统文化的衔接,缺少了空间的可识别性。作为早期的人类聚居地,滨水区不可避免的存在部分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在进行滨水区开发的时候,没有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使古建筑在现在建筑的夹缝中生存甚至被迁移、拆除。
1.3.4 生态景观单一
有些滨水区开发只注重经济效益,采取传统的工业措施,扩宽河道、高筑河堤、临水区域硬质化,这些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使滨水空间看起来整洁、漂亮,但却改变了滨水区这一动态的自然景观系统,破坏了生物种群的生存化境,导致生物种群的消亡,使滨水区失去了生态活力。
1.3.5 缺少人性化设计
目前我国的滨水景观开发类型属于绿地型,做法绝大多数是把临水的部分做成完全的绿地,使其成为城市生态保护的屏障。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水域的绝对清洁,却忽视了滨水空间原本的价值,没有考虑人们活动的需求,从而使滨水的景观单调,缺乏活力和亲和力。[3]
1.4 滨水空间塑造
城市滨水空间塑造主要是按其濒临的水体性质的不同(如滨河、滨江、滨湖和滨海景观),对临近范围内较大型水体区域进行的不同整体规划与设计。滨水空间塑造愈来愈受到世人的关注,其主要空间塑造手法有以下几点:
(1)功能上:现阶段城市滨水区已经从工业港口转变为一个休闲、游憩场所,这就使得滨水区由过去封闭、杂乱的工业空间转变为一个开放、有序的公共空间。一般在滨水区设置影剧院、购物中心、高档社区、湿地公园等,以轴线连通滨水区与城市中心区,形成完整的滨水走廊。
(2)植被上:滨水区植被非常丰富,滨水区的设计常常采用常绿植物装饰城市道路,构建视觉走廊。滨水地区一般多山地、丘陵及自然湿地,在进行空间塑造的时候,常以此为基础,通过人工修缮,打造滨水绿地景观。
(3)铺装上:滨水区地质构造较差的地段,多以硬质铺装为主,点缀绿化、小品,塑造怡人的滨水步行空间。地质较好的地段,多以湿地为主,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滨水区的重要景观节点。
(4)装饰上:临水区域多设置广场以及亲水平台、亲水栈道,其上布置景观小品、雕塑、休闲座椅等,打造市民休闲、集会空间。
(5)建筑上:滨水区域功能上的改变,使其建筑形式由过去分散的工业厂房转变为现在集中、大体量的商业建筑。在建筑的形体选择上,打破了过去四方平整的限定,建筑的形式顺应着水体的走向,别具特色。建筑色彩以清秀淡雅为主,迎合周边绿化,打造“绿树红瓦,碧海蓝天”的空间特色。
2 宝安新区分析
2.1 宝安新区规划简介
在《深圳市总体规划》中,宝安中心区既是深圳市西部的城市次中心,也是整个宝安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体育和信息中心。作为城市的次中心,宝安中心区的滨水特色,使其有机会成为深圳最具特色、最具活力、丰富而多样的都市。
图2鸟瞰图
2.2 规划分析
2.2.1 规划结构
宝安中心区的城市脉络延续旧城区的轴线向滨海方向延伸,这些主要干道也成为了中心区重要的视觉走廊。宝安中心区有一条明确的南北中央绿轴,该绿洲由行政中心经中央公园到达滨海岸线,大小南山为其对景。沿着绿轴规划一系列的文化娱乐设施,通达海面的水族馆。此轴线明确了宝安中心区成为滨海城市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主要的生态轴线,由此向左右两侧放射形成完整的生态绿网。 图4 结构分析图2
图3 结构分析图1
2.2.2 空间塑造分析
(1)功能上:规划宝安中心区以居住用地、文化娱乐和旅游用地为主,使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以原有地形地貌以及文化为基础,延续其文化内涵。
(2)绿化上:宝安中心区内有两条主要的视觉轴线,分别正对大小南山和海面上的岛屿。由行政中心延伸出的中央绿轴以中央公园、中心广场为主线,结合中央公园内的文化娱乐设施,以及沿轴线至海面的水族馆,形成一条文化绿轴。
(3)水系塑造上:宝安中心区主要的水系为东南边的深圳河,结合对河流的整治与内港码头的规划,成为中心区内的一个亮点。中央公园设计一连串水体,结合文化娱乐设施,与渡轮游艇码头相连。中心区西部海岸为西乡河出海口,保留部分湿地及水域,形成一个生态公园。
(4)休闲空间上:主要的休闲设施位于中央公园与滨海区,结合水体,充分利用室内与户外空间。通过公园、绿地及步道系统码头水岸的商业空间相连接,成为完整的娱乐休闲生活空间。其间布置景观小品,打造完美的游憩、休闲空间。
(5)建筑上:在建筑形体塑造方面,没有盲目的追求大体量、功能化的现代建筑,而是选择性的在景观敏感点位置点缀了一些现代化建筑,以突出中央轴线。对于区域内部的一些古建筑,予以保留并加以完善修复,延续古文化。
2.3 滨水区空间塑造综合评析
宝安中心区的空间塑造,没有盲目的追求现代化模式,而是在自身基础上加以改造完善,注重了生态的保护以及历史文化的延续。
(1)滨水空间的塑造没有脱离城市独立发展,以一条轴线连接滨水主景观节点和城市已建区,延续城市的脉络。滨水景观的布置没有局限于临水区范围,而是扩大到整个城市中心区,使滨水的景观延伸到了中心区内,与城市的整体景观协调发展。
(2)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区规划了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及生活广场,并通过中央轴线与市区的开放空间相连,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空间系统,以应对社会生活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要求。
(3)滨水区规划注重了老建筑的开发与利用,保留了部分老城特色。建筑的布置上也注重了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的相融共生,并对古建筑进行了保护,从而使滨水区的文化得以延续。
(4)滨水空间在规划注重了人性化的设计,亲水设施以亲水平台和亲水广场为主,点缀亲水步道和滨水绿地,增加了临水面,使人们的休闲活动有了更多的选择。
宝安新区滨水空间的塑造提升了宝安新区的整体魅力,使其能在众多的滨水城市中脱颖而出。滨水区得以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老城区的发展,从而使宝安中心区作为深圳的次中心得以快速发展。
3 结语
滨水区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总体发展,因此在进行滨水区的开发建设时,要注重对其空间的塑造。滨水空间的塑造应避免对现代化盲目的追求,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扬长避短,发挥地方特色,使滨水区的深后的文化底蕴得以延续。同时注重滨水区与城市的协同发展,并通过滨水区的发展带动城市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路毅.《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7.9
[2] 燕颖翀.《城市滨水区更新中的景观营造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6
[3] 黄艾.《城市滨水区线形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宁波市甬江东岸为例》(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6
《城市规划评职论文城市空间塑造研究》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新闻动态
- 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
- 城市管理评职论文“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