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技术创新水平、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生产率

技术创新水平、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生产率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2-07-18 08:55

  摘要:基于2009—2017年农业科研机构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创新水平的中介角度分析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生产率之间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可以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生产率,也可通过技术创新间接影响农业科技生产率;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中介效应不显著。因此,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政策措施需要从“直接”向“间接”转变,注重提升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农业科技生产率;中介效应;技术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源,而农业科技资源投入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资源投入比重不断增加,但有效供给明显存在不足,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业科技财政投入结构尚需优化,农业科技评价与导向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较低[1],进而导致农业科技生产率较低。借鉴O'Donell[2]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本文认为加总农业科技产出与科技投入的比值即为农业科技生产率。由于农业科技生产率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的水平和质量,所以,有效合理的配置农业科技资源以有限的农业科技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农业科技投资占全国科技总投资的比例不高[3-4];科技资源分布失衡使得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不优[5]。因此,改善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成为提高农业科技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技术创新水平、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生产率

  1理论机制分析

  1.1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科技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科技生产率产生影响主要由于以下原因:第一,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形成了较为僵化的科技资源配置体制,导致资源供求之间的不均衡从而导致科技生产率的损失[13]。第二,农业科技资源要素的不均衡流动是导致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的主要原因,农业科技资源在产业流动中均遵循从低效率地区到高效率地区的规律,而农业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意味着农业科技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农业科技生产率的变化。投入不足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配置过度的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配置等都是农业科技资源不均衡流动的具体表现。科技资源配置不当导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生产率。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科技生产率产生影响。

  1.2农业科技资源错配通过抑制技术创新影响农业科技生产率

  由于面对价格相对扭曲的科技资源投入成本,各部门的科技资源投入量也因为非市场价格的影响而受到扭曲,造成较为严重的错配。同时扭曲的科技资源投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占科技研发创新所需要的资金,以至于影响各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14]。农业科技财力资源方面,必要的政府补贴原本是农业科研机构创新的重要支撑,但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充分,使得各相关部门出现信息不对称,为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各农业部门之间的竞争活动导致了资源错配,降低了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资源错配对创新起的作用是负向激励的从而扭曲了创新在促进科技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同时对于科技资源的投入对象主要重视有形资产忽视无形资产导致获取不到最先进的科技信息资源从而降低了科技创新效率[13]。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方面,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通。陈锐[15]研究发现劳动力错配程度越高技术偏向性指数越大;白俊红等[11]发现由于价格机制不能在劳动力市场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各部门不能很好的甄选有价值和高素质的科技活动人员,进而制约了创新部门对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同时技术创新在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科技生产率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2模型与变量说明

  2.1模型设计

  本文从技术创新水平的中介角度,研究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科技生产率的影响建立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估计[16]。模型如下:(1)(2)(3)首先对模型(1)进行回归检验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科技生产率的影响,若系数为负,说明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显著降低了地区农业科技生产率的增长;然后对模型(2)进行回归,检验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中介变量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若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则说明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显著抑制了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最后对模型(3)进行回归,如果系数比有所减小则为部分中介效应,如果不显著显著为完全中介效应。

  2.2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农业科技生产率的测算,以农业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为投入变量;发表论文、科技著作、课题数进行熵值法加总处理为产出变量。采用DEAP2.1软件进行测算,将农业科技生产率指数由环比变动指数转化为累计增长指数作为实证模型的被解释变量[17]。

  (2)中介变量的选取。本文借鉴谢波等[18]的做法以专利申请及授权数代表技术创新。

  3实证分析

  3.1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程度分析根据上文方法测算了2009—2017年的23个省份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指数,指数大于1,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相对过剩;反之,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足。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对2013—2017年5年各省份的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指数进行如下阐述:如表2所示,我国23个省份农业科技资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情况,同一省份在不同年份之间有较大波动,且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在山西、内蒙、辽宁、吉林、安徽、湖南、宁夏这几个省份错配情况较为严重,其他省份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错配,但错配指数在1附近波动。在这23个省份之中大多还是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象。

  3.2全样本实证分析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首先应对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生产率进行豪斯曼检验,如表3所示。

  4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技术创新水平为中介角度研究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科技生产率的影响,并基于2009—2017年地区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分析法实证考察三者间的传导路径得出以下结论:

  (1)技术创新在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科技生产率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说明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水平间接影响农业科技生产率,也可以直接降低我国农业科技生产率。

  (2)从区域层面看,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和中介效应不显著。

  (3)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会抑制技术创新进而降低农业科技生产率。依据本文研究结论得到以下启示:

  (1)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政策措施需要从“直接”向“间接”转变,要尽可能避免由于中间路径的阻碍而导致的“直接”措施难以发挥作用的效果,从而应当重点关注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资金的使用效率,技术创新与进步方面进而提高农业科技生产率。

  (2)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技术进步,因此,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的关键是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有效投入,同时,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较优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3)从中介影响来看,农业科技资源错配通过技术创新对农业科技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因此,要正视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认清各地区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加强西部地区的承接力,破解农业科技资源自由流动的地区障碍,实现区域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优化各地区的资源配置结构,提升各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4)随着区域之间流动性加强,西部地区与外部省份的联系日趋频繁,西部地区想要提升农业科技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关键需减轻农业生产要素外流现象。实现农业高科技人才之间的高效流动从而促进地区的技术创新,进而提高农业科技产出。

  (5)应科学辩证的看待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农业科技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是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但适度的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也可以平抑农业科技生产率的波动,应充分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与结构平衡,从而提高科技产出与科技生产率。

  参考文献:

  [1]申志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波动及要素投入优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6):47-51.

  [2]O'DONNELLCJ.Measuringanddecomposingagriculturalproductivityandprofitabilitychange[J].AustralianJournalofAgriculturalandResourceEconomics,2010,54(4):527-560.

  [3]黄季焜,胡瑞法,张林秀.农业科技投资经济[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0.

  [4]胡瑞法,时宽玉,崔永伟,等.农业科研投资变化及其与国际比较[J].软科学,2007(2):57-58.

  [5]钟荣丙.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的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8):115-117.

  [6]朱喜,史清华,盖庆恩.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1(4):86-87.

  杨传喜,吴昊天,王修梅


《技术创新水平、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生产率》
上一篇: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探讨
下一篇:精细农业背景下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与发展建议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