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论文范文社区戒毒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毒品的全球泛滥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严重影响着个人的健康与社会的稳定,本文这篇社科论文范文针对社区戒毒进行研究与探讨。
摘 要:我国的社区戒毒工作虽有长足的发展,我国的戒毒工作在理论上仍处于对国外理论的借鉴,并没有形成本土化的戒毒理论,在实践方面,虽取得一定的成效,尚无法在在大范围内推广。通过梳理我国社区戒毒在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研究,进而促进社区禁毒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戒毒,文献综述,社科论文范文
长久以来,我国的戒毒模式,或是过分注重司法强制,像强制隔离戒毒和劳教戒毒,或是格外强调医学介入,比如由医疗机构开办的自愿戒毒。然而,上述戒毒模式往往忽视了戒毒工作的社会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戒毒的实际效果。《禁毒法》的颁布,首次确立了社区戒毒的法律地位,截至2012年底,全国正在参加社区戒毒的人员有13.6万余名。 然而,国内对社区戒毒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一、 戒毒理论研究
1. 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Johoson 认为亚文化是包含在较大文化里的某种文化,它的主要特性在于它本身拥有与其它团体相区别的价值观、行为常规、社会情境与角色(C.科塞,O·瑞,2001)。贝克最先运用亚文化来分析吸毒问题,在他看来,吸毒所带来的快感需要借助亚文化群体成员的定义和解释,通过个体与其他吸毒人员的交往和参与吸毒行为才能实现。吸毒人员还要学会如何应对社会的惩罚和歧视,而被吸毒人中所奉行的亚文化,恰好有力地支持了吸毒人员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张勇安,2004),同时还有效的解决了毒品的供应问题。
2. 再社会化理论
再社会化是指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来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邓志伟,2009)。戒毒人员的再社会化与一般人的再社会化有所不同,由于戒毒人员有极强的“心瘾”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再社会化的过程往往需要外力的干预和监管,通过再社会化过程,达到戒毒人员原有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的树立与重建,实现社会回归。因此,从理论上来讲,社区戒毒的过程就是在禁毒社工的帮助下实现的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的过程。
3.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当社会给某人或某事贴上“标签”,被“标签”者接受了这一自我知觉形象后,有可能难以摆脱压抑感,成为重复性异常行为者(邓志伟,2009)。在我国,吸毒通常被认为是犯罪行为,吸毒人员往往等同于 “烟鬼”,为了毒品而不择手段是社会大众对吸毒人员的统一印象,对待他们,人们通常表现为歧视与恐惧。这林林总总的标签严重影响着戒毒人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关系。这些标签不会因他们的戒毒成功而消失,而是会伴随他们一生,使得他们在受教育、结婚和工作等领域困难重重,社会依就无法接受一个被贴上“吸毒标签”的人,这极有可能导致他们又重陷毒渊而无法自拔。标签理论告诉我们:剔除标签效应,正确区分看待吸毒和戒毒人员,淡化标签对戒毒人员的影响及认同感,呼吁社会减少戒毒人员的标签化认识,公正看待他们戒毒后的社会回归。
4.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是George Engel 在1993年所倡导的,他希望把生物、心理、社会三种观点整合成解释药物成瘾的多元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息息相关(韩丹,2006),对成瘾者而言,成瘾性的产生,是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社区戒毒过程中,并不能从单一方面考虑个体的戒毒问题,而是应从一个整体的视野看待戒毒问题,把握个体在戒毒过程中所受环境的影响。
此外,伴随着研究的多元化,像戒毒这样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多个层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倾向于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借鉴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戒毒问题,提出综合的解决方案,以便实现更好的戒断毒品。
二、 戒毒实践模式
治疗性社区(TC)通过集体生活共同促进来改变戒毒人员的行为,以自我独立与自身价值的实现为目的,同时强调戒毒人员的自我管理,通过模拟家庭和社区环境,让戒毒人员在角色扮演中实现社区的运作与共同管理(杨旭,2005)。这种戒治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强制戒毒有着更多的人文关怀,也能实现戒毒者个人能力的提升,实际上属于再社会化过程。云南戴托普戒毒模式便是成功的例子。戒毒人员通过自行管理,采用集体生活的方式改变戒毒人员的行为、情感和思想,推崇诚实、信任及责任感,使之重返社会,能够自立并创造价值。只是,这种模拟式的戒毒社区并不能替代真实的社区,当成瘾者回归社会之后,同样会出现许多不适应及高复吸情况,再者,我国的成瘾者总数较多,无法建立众多的治疗社区,以满足大量成瘾者的救治情况,第三,这种戒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成瘾者的人身自由,无法实现成瘾者对家庭关怀的需要与社区环境的有效融入,也无法消除对成瘾者的标签化。
内蒙古包头创建“无吸毒、无贩毒、无种毒、无制毒”的“无毒社区”称作“包头模式”。但这种模式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司法强制,在人文关怀、社会回归方面略显不足。庄孔韶教授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了川滇交界的彝族“虎日”民间戒毒行动发现:这种戒毒模式,其成功率达到63.6%~87.5%的高比率,“虎日”模式通过在家族组织、信仰和伦理道德等层面,调动人类战胜生理毒瘾的意志和信心,有效地提高了彝族戒毒人员的操守(庄孔韶,2005)“虎日”模式强调从文化环境等因素出发,在互动中激发戒毒者的信仰与认同感,以提高戒毒成功率,对我国的社区戒毒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上海自2003年开始成立禁毒非营利组织,禁毒社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提供戒毒康复帮助、就业指向和行为督促等多项服务措施,在降低复吸率、社会回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称为为“过渡社会工作模式”(范志海,2005)。
传统的戒毒模式往往注重个体生理及心理毒瘾的戒断,而忽视其外在社会原因及戒断后的社会回归,而强调“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社区戒毒模式,虽然承认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却无法澄清成瘾行为的因果关系,难以整合成一个完善、具体、清晰的理论模型。同时,该模式也缺乏从整体角度动态的考虑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容易忽略环境因素及其互动。此外,社区戒毒的重点不应该是对毒品的戒断,在笔者看来,从社会学、社会工作的角度进行戒毒干预,重点在预防复吸行为的发生,增加抵御毒品诱惑的能力,获得再广泛的社会支持,更好的回归社会。
社区戒毒是个一体多面的工作,由于其刚刚起步,对它的研究并不完善。总的来说,主要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两个方面。描述性研究集中在社区戒毒的法律体系,社区戒毒现状及模式探讨方面。基本实现了对社区戒毒体系现状较为清晰的阐述,为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和解释社区戒毒问题打下基础。研究成果还集中在社区戒毒的模式和方法方面,强调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方面制定社区戒毒模式,而对社区戒毒的理论和具体操作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解释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成瘾的解释、预防与干预。生物学、心理学突出作为个体的人的特性,而社会学则包含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想。主要围绕“通过改变社会环境、关系来影响个人行为”的研究思路展开。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把研究视角放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上。在干预方面,强调如个案方法、同伴教育、兴趣疗法在社区戒毒中的应用等等,但上述研究多集中在阿片类传统毒品上,关于合成毒品的研究十分缺乏。
参考文献
1. 范志海.“过渡社会工作模式”的建构与上海禁毒经验[J].社会科学2005,(6)
2. 符毅等. 建立门诊戒毒模式开展社区综合管理[J].中国药物
滥用防治杂志,2005 ,(2)
3. 胡鹏.禁毒法视角下的社区戒毒工作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6)
4. 马晓晖.建立“三大机制”提升社区戒毒实效[J].公安学刊,2008,(3)
5. 钱宁. 社区戒毒的控制与支持网络—昆明市创建无毒社区活动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6. 任建通、张凯、冯景.对我国社区戒毒制度的探析[J]. 中国司法,2009,(3)
《贵州社会科学》主要发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宣传理论工作干部以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1992)、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
《社科论文范文社区戒毒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北京泓泽文化发展有限公
- hpv论文可以发表哪些期刊
- 职称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
- 出版科学投稿要求
- 评职称一般要求第几作者
- 云南教育论文征稿都有哪
- 一篇论文多少参考文献合
- 建筑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期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大学生转专业需要发表论
- 简述什么是网络营销工程
- 教师评职称认可的专业类
- 进设计院工作对职称有要
- 当代陕西咨询信箱是什么
-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准
- 数学教师论文可投稿哪些
- 简述土木工程师参加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