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评职论文“宜业”城市发展初探
摘要:本研究从“宜业城市”的内涵入手,对湛江 “宜业”性进行评价,认为湛江现阶段离“宜业”城市尚有一定的差距。可通过“缝合产业链条,构建产业体系”和“交通导向,设施布局,空间联动”两大策略来实现构建“宜业”城市的目标。以此为基础,对湛江中心城区进行“宜业”空间识别,认为中心城区西部是承载工业化的主要空间载体,而东部地区则是承载湛江后工业化的主要空间载体。
关键词:宜业,空间识别,空间布局
1.“宜业”城市的内涵及其发展框架
1.1“宜业”城市的内涵
“宜业”城市是指能够充分结合城市的各类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想创业者提供平台、为就业者提供机会和服务,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使城市成为适宜产业集聚发展、投资者投资兴业和居民创业就业之地。
1.2“宜业”城市的发展框架
从内涵来看,要构建“宜业”城市,需要从“适宜就业”和“适宜产业发展”两个方面入手,而每个方面也有不同的要求。
(1)什么是“适宜就业”?
首先,要促进城市经济持续繁荣,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业”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其次,需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满足各个阶层的就业需求。城市发展需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满足不同阶层的就业需求,减少失业,促进社会的稳定。
第三,要有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环境,提供就业人口的生活质量。
(2)怎样才能“适宜产业发展”?
合理区域产业分工。按照古典区位论的解释,各个地区由于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在某些产业的发展上具有优势,区域之间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形成合理的分工。因而立足自身的优势促进优势产业的形成,提供城市在区域中的竞争力。
科学的产业功能布局。合理的产业功能分区能够促进城市形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支撑。城市交通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大动脉,各类交通设施对产业布局的类型和区位具有不同的影响。城市需要形成合理综合交通系统支撑,促进产业的高效发展。
(3)“宜业”城市发展框架
根据以上分析,“宜业”城市的发展框架可概括如下:
2. 湛江“宜业”城市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1“宜业”城市发展现状评价
(1)总体发展现状:处于广东省中游,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整体经济实力处于广东省中游,是粤西地区和北部湾地区的中心城市。从GDP来看,湛江仅次于珠三角主要城市,位列全省第十位,位居粤西地区首位;近年来,随着石化、钢铁等重大项目的落户,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010年GDP增长率为17.40%,排名全省第六位。主要的经济指标也领先于钦州、防城等北部湾城市。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近十年来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近十年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农业比重过大,仍然占生产总值的20%以上,城市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2)区域分工情况:港口经济与石化产业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区域分工尚未明确
从粤西和环北部湾的港口经济看,湛江港附近高度密布茂名、阳江、北海、钦州、防城港、海口、洋浦等港口,钢铁、石化、物流也是上述各港口主要产业类型,产业同质化竞争异常明显。如何有效规避与其的产业恶性竞争,需要统筹好各港口城市之间的内外关系,特别是区域间的优势和互补合作关系现阶段尚未明确。
(3)产业体系评价:产业升级转型缓慢,产业关联度差
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第一产业主要以农产品种植和特色水产养殖为主,主要的农产品包括粮食、糖蔗、花生、水果等,形成了对虾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特色农业品牌较少;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仍起主导作用,石化、钢铁产业带动作用仍未体现,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石化产业、电气机械制造、木材加工、造纸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格局,与大项目的关联性不强;第三产业中旅游配套服务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支撑旅游业发展的住宿和餐饮业仅占第三产业的5.30%,支撑制造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少,金融保险业仅占第三产业的4.86%。
产业空间体系性不强,缺乏有机联系。传统产业与政策飞来型产业空间布局缺乏有机联系,石化、钢铁的大项目的产业带动作用尚未体现,产业布局较为分散,造成用地布局混乱,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现状各类产业用地主要集中在赤坎区、霞山区,工业用地、居住生活用地等各类用地混杂,土地使用效率不高。
(4)综合交通体系评价:效率偏低,跨湾不便
高速公路对外出入口联系不足。沈海高速是湛江市区陆上主要的对外交通设施,目前环绕市区周边仅有“官渡、麻章、湛江”三个高速公路出入口。西出口通往市区需绕行,北出口通往霞山需穿越赤坎城区,通往坡头需穿越赤坎城区后经海湾大桥进入。高速公路对外出入口不足,城区对外交通联系不便。
跨海湾交通联系不便。湛江现阶段城区发展集中在城区西部赤坎、霞山和麻章一带,随着构建海湾城市目标的提出,未来城区东部的坡头区将成为开发的重点,这就要求西岸旧城区与东岸坡头区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而坡头区与赤坎、霞山旧城区的交通联系,只能通过渡轮或仅有的一座海湾大桥,跨海湾的交通联系较弱,不利于海湾东区地区的发展。
疏港大道使用效率低,货运与生活交通混杂。预期的疏港通道,与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联系不便,现状疏港货车均选择城区内部椹川大道通行。造成货运与生活交通混杂,大大增加了城市主干道的压力。
(5)小结:薄弱与脱节
从“适宜就业”方面看来,现阶段湛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的中游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石化、钢铁等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仍未有效现实,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尚未释放。
从“适宜产业发展”方面来看,现阶段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亟待完善,基础设施的布局与产业发展脱节,亟需构建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支撑产业的发展;支撑制造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
整体来看,湛江市产业发展基础仍较为薄弱,制造业重型化的潜能尚未完全释放,现代服务业支撑不足,产业发展与交通支撑存在脱节问题,离“宜业”城市的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
2.2湛江构建“宜业”城市的发展方向
在构建“理想城市”政策背景下,湛江需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后工业化交织”这一核心议题。
现阶段工业化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需要“关注机器,解决效率问题”。因此,湛江要构建“宜业”城市需要形成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以石化和钢铁产业为龙头,利用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铁路货运站、高铁站等交通设施,延伸产业链,促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夯实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珠三角后工业化特征扩散,“知识型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知识型经济”的发展需要三个重要的条件支撑,一是要有高素质人才支撑,二是要有靠近空港、高铁等快速舒适的区域性交通设施,三是要有一定数量的大型跨国企业和“灵活、年轻型”中小企业集聚。湛江未来需要根据“知识性经济”发展的特征,选择靠近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地区,吸引跨国企业和“灵活、年轻型”企业的进驻,关注人的需求,提供宜居的环境,推动“知识性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3. 湛江宜业城市的发展目标与策略
3.1构建“宜业”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
产业体系完善。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先进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发展,产业集聚发展效益明显,现代产业体系形成。
疏港交通高效。构建连接海路交通枢纽的疏港通道,在不影响中心城区格局的前提下促进临港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带动。充分发挥各类交通设施对产业空间的带动作用,促进设施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3.2构建宜业城市的发展策略
(1)缝合产业链条,构建产业体系
湛江可依托“钢铁”和“石化”项目,分“四步走”推动产业体系重组升级。第一步,充分发挥石化和钢铁的产业带动作用,拓展下游产业链,整合原有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带动电子、机械、汽配等湛江传统与“钢铁”、“石化”产业的配套发展,实现整个产业体系重组。第二步,以国家推动湛江钢铁和石化基地走精品路线发展为契机,推动技术升级、产品改造,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第三步,以东南亚、北部湾和粤西地区为依托,从满足市场到创造市场,提高技术含量,培育新的产业功能,服务更为广泛的人群,实现功能的提升。第四步,通过向研发与设计、现代物流、创意培训、总部经济、品牌经济、特色经济等领域的拓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价值链的转化。最终,利用“钢铁”和“石化”两大项目加入,改变湛江产业发展的路径,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重组,构建以石化和钢铁产业带动形成的循环经济体系。
(2)交通导向,设施布局,空间联动
①基于产业联系的空间布局
石化、钢铁两大临港产业空间集群呈现圈层分布局面。石化、钢铁产业的核心企业依托港口形成大宗生产系统及强大供应联系,吸引配套企业在周边地区集聚(可减少运输成本),最终以核心企业直接辐射区为基础形成产业园区,园区内还包括为生产服务的物流、仓储、市政等服务。园区形成大量的就业人口,须在周边地区配套居住、商业等生活功能,就近满足就业人口的需求。由于存在“集聚不经济”影响,与核心企业联系相对较弱的下游产业对核心企业的依赖性较弱,过度集聚在核心企业周边地区反而会增加交通、生活配套、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集聚不经济,因而会在距离核心企业一定距离的地区布局,通过高效的交通系统与核心企业保持联系。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需要依托城市中心区发展,产业集聚区的生产服务需求需要从城市中心区获得。最终,将会依据与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系,形成圈层式的产业布局:
第一圈层:港口直接产业与港口共生产业层。石化、钢铁产业核心企业及与石化和钢铁生产直接配套的相关企业,同时配套居住、商业等基本生活服务和物流、仓储等服务。
第二圈层:港口依存产业层。利用港口优势,布局与石化、钢铁产业密切相关的延伸产业,如造船工业、机械工业、清洁型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等,配套发展物流、仓储、临港商务等功能,形成临港产业、商务一体化的功能区。
第三圈层:港口关联产业层。布局与石化、钢铁产业联系相对较弱、空间布局较为灵活的下游产业及整合提升后的传统产业,如电子、家电、造纸、纺织服装、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②通过重大交通设施布局引导产业空间选择
城市规划区内近期将会新建粤西(湛江)机场和茂湛高铁。目前存在平坦场址、大坡福场址、荷木山场址和新屋场址四个选址方案。而茂湛高铁在湛江市区内设有塘缀、黄略和湛江西三个站点。规划建议新机场选址在平坦场址,结合塘缀重点高铁站和官渡高速公路出入口,形成结合空港、高铁、高速公路的“三位一体”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综合型空港经济区,承载高端产业功能。另一方面,利用湛江西高铁站,结合湖光岩旅游风景区,构建职教城,形成城市空间西部拓展功能组团。
③通过高效的交通网络促进空间的联动
通过中心区内环和功能区中环,这两个“环”的交通系统,加强中心城区海湾东、西岸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在环路的基础上,增加跨海湾的桥梁或隧道,实现城市空间的跨越。于城市外围进行疏港,减少对中心城区交通的干扰。西岸构建通过两条快速路构建疏港通道,连接东海岛石化-钢铁产业基地和霞山产业功能区、北部麻章产业功能区,实现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快速有效联系。东岸构建一条快速路作为疏港通道,东海岛旅游功能区、南三岛功能区、海东功能区和空港经济区。
4. 湛江构建“宜业”城市的空间布局
4.1城市“宜业”空间的识别
(1)评价因子的选择
通过研究国内外各类设施布局的空间模式,可以发现这些设施对产业功能布局的影响特征如下:
机场:1km范围主要为机场占地;1-5km范围为紧邻机场区,主要布局航空核心产业;5-10km为机场相邻区,主要布局航空关联产业;10-15为外围辐射区,主要布局航空引致形成的产业。
港口:1km范围主要为港口占地;1-5km范围为紧邻港口区,主要布局与关口临港性很强的产业;5-20km范围为港口直接腹地,主要布局港口关联产业。
高铁站点:500m范围内为高密度开发区,主要布局商业、办公、高容积率住宅等设施;500-1000m为中密度开发区,主要布局中低密容积率住宅;1000-2000m范围内为低密度开发区,主要布局体育设施、大型游乐场、学校、工业等大规模用地的设施。
铁路货运站场:影响距离为10km。
高速公路出入口:影响距离为5km。
快速路:影响距离为2km。
通过GIS对各个设施要素进行缓冲分析,得出各个因子的影响范围。具体如下图所示:
(2)产业空间选择
①工业化产业空间
空港、海港、高速公路、铁路货运站和高铁站点是现阶段支撑湛江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交通设施,因此起影响范围是近期湛江工业布局的主要空间。根据以上的因子选择,利用GIS平台对主要交通影响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得出规划区内各个区域的综合交通影响评价。适宜第二产业发展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海岛北部港区一带、霞山南部港区一带、湛江西站周边地区以及湾区北部,即中心城区的西部和北部地区。该类地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配套支撑产业发展的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②后工业化产业空间
后工业化社会城市经济逐步向“知识型”、“服务型”转变。有别于工业化时期的发展方式,知识型经济和服务性经济的发展除需要高铁和空港等快速舒适的区域性交通设施支撑外,还要有充足的用地空间和优质的环境来支撑,强调人性化的生活和就业空间。目前,湛江市区西岸作为老城区,用地空间所剩无几,而且人口集中,空间较为拥堵,目前不适宜承载后工业化功能。相反,城区的东面,靠近未来的新机场和高铁站点(20-30KM范围内),现状开发的建设用地较少,适宜开发的用地较多,生态环境优美,未来可通过配套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集聚;加强与空港、高铁的联系,能够实现迅速与周边区域和全球市场联系;吸引大型跨国企业进驻,培育具有活力的、灵活的中小企业。最终作为承载“知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区域。
4.2中心城区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前面部分的分析,湛江现阶段经济发展仍然是工业化为主导,然而珠三角后工业化的特征扩散也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因此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需要协调这两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交织的发展现状。
(1)西岸:工业化的载体
制造业发展可提供许多就业机会。与以服务为主的城市相比,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基尼系数更低。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工业化中后期转入后工业化时期大致需要10~20年,制造业在这一阶段维持一定的比例可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内,以钢铁、石化为龙头的制造业的发展将会是湛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结合前面城市“宜业”空间的识别分析,湛江未来工业化的空间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西岸。其中,东海岛以石化基地、钢铁基地为核心,延伸产业链,构建成为东海岛钢铁-石化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老城区以现状霞山中心区、麻章中心区为核心,依托霞山港区,构建临港商务中心,为临港产业区提供服务支撑;西部以湖光岩生态区为中心,利用高铁站点的优势,带动旅游业和职教城的发展;麻章区则完善居住服务配套,满足周边就业人口的居住需求。北部依托高速公路,作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促进本地产业升级和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构建成为北部产业片区。各个组团之间形成工业化的发展轴线,连接东海岛、霞山、赤坎、麻章。
(2)东岸:后工业化的载体
现阶段湛江服务业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以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工业占GDP的比重将会逐步稳定然后趋于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将会逐步提升。新增加的服务业将会以研发、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主。
另一方面,后工业化后时期“创新型产业”将会是“知识经济”年代制造业的主体。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的开放性,高素质人才和宜居性,这种环境会吸引很多高素质的知识型流动人才集聚。
综上所述,湛江市区东岸地区作为城市新区,环境较好,用地空间广阔,主要承接后工业化的功能的理想载体,其具体布局为:北部结合新机场和高铁站的建设,打造以临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空港经济区。海东新区北部借助省运会的带来的积极效应,申请国家政策,构建成为广东-东盟合作试验区,布局高新产业、跨国合作平台、国际贸易窗口等功能。海东南部地区重点布局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形成城市东岸的新城区。整合南三岛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形成区域性综合旅游度假区。
(3)整体空间格局
整体来讲,西岸作为工业化地区,要有高效的交通和用地布局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城市布局较为机械,展现新型工业城市的特色。东岸作为后工业化地区,城市布局较为自由,展现后工业化城市的人文关怀和自然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4-24.
[2] 贺灿飞,谢秀珍.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2).212-222.
[3] 费文博,于立宏.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以石化产业为例[J]. 统计研究.2009(11).36-43.
[4]李加林,朱晓华,张殿发. 群组型港口城市用地时空扩展特征及外部形态演变———以宁波为例[J]. 地理研究. 2008(27:2).275-285.
[5] 吴启焰,朱喜钢.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7:2).46-50.
[6] 张国华,李凌岚. 综合高速交通枢纽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以长株潭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2009(3).93-96.
《城市管理评职论文“宜业”城市发展初探》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