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建筑职称论文》浅论人防地下室给排水设计

浅论人防地下室给排水设计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admin时间:2013-03-15 16:15
扫码咨询

  摘 要:文章主要分析了人防地下室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及洗消系统的设计要点,同时探讨了平战转换在给排水设计中的注意要点。

  关键词:人防地下室    给排水设计    防护设计    平战结合

  1 给排水系统的防护设计

  人防地下室给排水系统的防护主要是水源和管道的防护,以及防止核爆炸冲击波、放射性物质、化学毒剂、生物战剂,通过给排水管道进入人防地下室内部破坏内部给排水设备、危害人员健康。

  1.1与防空地下室相关的管道的设计

  穿过人防围护结构的管道,其公称直径不宜大于150mm;穿过人防围护结构的管道,均应采取以下防护密闭措施:

  (1)合理选用管材:防空地下室给水管道应采用给水铸铁管或钢管,排水管道应采用机制排水铸铁管或钢管,以增加管道的防护能力和抗压能力。

  (2)设置刚性防水套管:当管径≤DN150mm应设置刚性防水套管;当管径>DN150mm或管道穿过核4级、核4B级的甲类防空地下室临空墙时应设置外侧加防护挡板的刚性防水套管。

  (3)设置防护阀门:防空地下室的给水引入管、排水出户管、污水池透气管、发电机供油管,应在防空地下室的内侧设置防护阀门;穿过防护单元之间的防护密闭隔墙时,应在墙两侧的管道上设置。考虑到市场上1.6 Mpa的阀门质量较有保证,建议参照消防要求选用工作压力为1.6 MPa的防护阀门。

  除此之外,人防地下室排水系统有针对性设置的防爆地漏、防毒消波槽、水封井也是防冲击波和核生化战剂进入工程内部的有效措施。人防地下室外部的输水管,埋深一般不小于0.8m,尽量避开压缩系数大的土壤,也可以起到防护作用。

  1.2与防空地下室无关管道的处置

  与防空地下室无关的管道不宜穿过人防围护结构,为此,在设计中应尽量把专供上部建筑平时使用的设备间,设置在防空地下室的防护范围之外。上部建筑的生活污水管、雨水管、燃气管不得进入防空地下室,这是由于将上部建筑的生活污水管道引入防空地下室,目前还没有可靠的临战封堵转换措施。

  为避免建筑上部的排水管道穿过人防地下室顶板,一般考虑适当提高首层层高, 将排水管在首层顶板下集中后设置于管道井,并将其置于防护范围以外的办法来处理。当不能布置在人防地下室的防护区外时,可采取地下室顶板降板的方式处理。当上部为功能较简单的办公等建筑,卫生设施相对集中,管道相对较少,可采取地下室局部顶板降板或管沟的方式处理。当上部为功能较复杂的宾馆、商住楼等建筑,特别是底层为商业网点的住宅楼时,商铺往往要求设卫生间,这种情况下,底层卫生设施比较分散,排水管道相对较多,可采取地下室顶板全部降板的方式处理。降板的深度一般为450~600mm。当底层卫生设施排出管放坡仍不够时,可考虑部分卫生间再垫高。

  2 给水设计

  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室给水一般包括:饮用水、生活用水、洗消用水、消防用水和设备用水。

  2.1用水量标准

  防空地下室生活、饮用水水量标准应根据其用途、卫生设备的完善程度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1)平时用水量标准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建水》)等现行的国家标准确定;

  (2)战时用水量标准应按《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以下简称《防规》)表6.2.3确定;表中生活用水量仅包括盥洗用水量,不包括水冲厕所用水量。如工程所在地人防主管部门要求为该类工程设供战时使用的水冲厕所,其水冲厕所用水量标准由当地人防主管部门确定。

  (3)机械、通信和空调等设备用水量应按其工艺要求确定。

  2.2水源选择

  防空地下室一般采用城市自来水作为供水水源。城市自来水为水源的特点是:水质、水量可靠,成本低,但战时安全性较差,多用于临战前为人防地下室内部补充供水,是人防地下室最常用的水源。有条件时,可设自备内水源。自备内水源是指地下室清洁区内的水源,其特点是:水质较好、防护问题容易解决、战时供水可靠。但平时使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较困难。

  柴油发电机房为染毒区,设置在柴油发电机房内专为电站提供冷却用水的内水源,是可能被染毒的水源,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

  2.3生活饮用水贮水池的设置

  防空地下室应在每个防护单元的清洁区内设置生活饮用水贮水池,其容积应根据防空地下室的水源条件按照《防规》表6.2.5中规定的贮水时间计算确定。按此计算的容积中,不包括洗消用水。洗消用水的容积应按《防规》6.4节的有关要求单独计算。

  饮用水的贮水池宜单独设置。单独设置是为了更好地保证饮用水的卫生,防止污染,避免饮用水被挪用,有利于长期贮存水的再次消毒。掩蔽人数较少的防护单元可以考虑有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合并设置贮水池,但应有饮用水不被挪用的措施。

  2.4给水管道的设计

  各防护单元内给排水设施要独立设置。人防给水从市政给水管道接入时,宜设置专用的水表。人防市政给水管除接至生活饮用水箱外,还应连接至室内人防给水管,以利市政自来水有保证时直接取用。

  各类给排水及消防管道不得从临战封堵门洞内通过。从临战封堵门侧面或上方通过时,应不影响临战封堵门的安装,必须和门框边保持300mm以上的净距。

  (1)给水管材:给水管引入管应采用钢塑复合管或热镀锌钢管;防护阀门以后的管道,不受冲击波作用,可用与上部建筑相同材质的给水管材,如PPR塑料管等。

  (2)防污措施:在内水源与外部水源(如城市自来水管网)的连接处,应设置有效的隔断措施。

  (3)设计秒流量计算

  ①生活管道设计秒流量按下式计算

  Q1=a﹒0.2﹒Ng1/2 (L/S)

  a:系数,根据工程类别确定。人员掩蔽工程a=1.5;医院工程a=2.0;指挥所工程a=2.5。

  Ng:计算管段的卫生器具当量总数。

  ②设备用水管道设计秒流量按下式计算

  Q2=Qj / 3.6 (L/S)

  Qj:计算管段的设备用水最大小时流量(m3/h)。

  3 排水设计

  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室的污水通常有以下几种:生活污水、机械废水、洗消污水、消防废水、雨水。排水体制有分流制和合流制之分。排水方式又都分为自流排水系统和压力排水系统。

  3.1排水方式的选择

  (1)自流排水系统:自流排水是最佳选择,但一般防空地下室工程难以实现。自流排水系统在排出管上应采取设止回阀和阀门等防倒灌措施。5级和6级防空地下室,其自流排水排出管上应设置水封井,水封深度不应小于300mm;4级和4B级防空地下室,其自流排水排出管上应设置防毒消波槽。当粪便污水需设置化粪池时,防毒消波槽可兼作化粪池,但其尺寸应满足化粪池的要求。

  (2)压力排水系统:防空地下室的污水不能自流排出时,宜采用机械排出。当战时电源无保证时,应有备用的人力机械排水设施。如防空地下室设有自备电站或有人防区域电站时,其战时的供电是有保障的,可不设排水手摇泵。

  3.2排水管道设计

  (1)人防地下室排水管道的坡度、充满度、流速均可按《建水》设计,但埋地管道的管径不宜小于DN75;有支管接入处应采用45°斜三通或90°斜三通、斜四通,管道转弯处应用两个45°弯头或曲率半径不小于4倍管径的弯头连接。

  (2)排水管尽量避免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必须穿过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管道受损。

  (3)排水管材:排水管出户管道应采用钢塑复合管或其它经过可靠防腐处理的钢管;人防围护结构以内的重力排水管道应采用机制排水铸铁管或建筑排水塑料管及管件;在结构底板中及以下敷设的管道应采用机制排水铸铁管或热镀锌钢管,不允许敷设塑料排水管。

  (4)收集上部建筑非人防区消防废水的排水管道需穿越防空地下室人防围护结构时,其地漏应采用防爆地漏,管材应采用钢管,在管道穿越防空地下室人防围护结构的内侧可以不设置防护阀门。

  4 平战转换在给排水设计中的注意要点

  平战结合的防空地下室,平时和战时的使用功能不一样,给排水系统也有较大的差别。为了使工程更好的便于平时使用,又满足战时的使用要求,设计中必须十分注意工程的平战转换措施。防空地下室的平战转换应按当地人防主管部门的要求执行,当地人防主管部门无特殊要求时,可按下列措施实施.

  (1)平战结合的防空地下室中,战时使用的给水引入管、排水出户管和防爆地漏应在工程施工、安装时一次完成。仅为战时使用的给水管道可以不安装,但必须预留穿墙短管或洞口,以便临战前进行安装。

  (2)二等人员掩蔽所内的贮水池(箱)及增压设备,当平时不使用时,可在临战时构筑和安装。但必须预埋好进水、排水等管道的接口。

  (3)管道穿越人防围护结构,因平时使用要求不允许设置阀门的,可在该位置设置法兰短管,在转换时限内转换为防护阀门。

  (4)专供平时使用的管道,当需穿过防空地下室临战封堵墙或抗爆隔墙时,宜设置便于管道临时截断、封堵的措施。

  (5)隔绝防护时,应将工程内部的排水截流至污水集水池,防止因向外排水造成工程内部产生负压,以免外部染毒空气浸入人防工程内部。

  5结束语

  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室给水排水系统,既要满足平时使用要求,又要满足战时掩蔽人员基本生存条件。因此,在进行人防地下室给排水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平时和战时给排水系统的各自特点,合理设计,满足各系统的使用要求,又能实现到平战结合。

  参考文献

  [1]C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2]CB 50015-2003(2009年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浅论人防地下室给排水设计》
上一篇:论沙沱水电站砼施工管理
下一篇:建筑工程师浅谈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