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向研究
[摘要]在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价值逻辑上应实现从“单向”到“双向”的“农业域”与“教育域”有机融合,以及从“成才”到“成人”的农林人才培养内涵变革。然而,当前农林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阻滞了农林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农林人才培养的离散冲突桎梏了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农林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束缚了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这些困境成为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阻碍。为此,涉农高校亟待以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革新农林人才育人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速农林人才培养提质进程,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推进农林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涉农高校;农林教育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部署。这对高校把握时代脉搏,构建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现代农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育部从新农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上给新时代农林人才的培养注入了充沛动力,并唱响了从“安吉共识”到“北大仓行动”,再到“北京指南”的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分别为新农科建设画好了“施工图”、打好“基础桩”、发出“开工令”。新农科建设的“三部曲”全面掀起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作为强农兴农“国之重器”的涉农高校,必须顺应新时期“三农”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新农科建设的质量要求,全面推进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新型农林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农林人才。基于此,本研究以新农科的政策指引为研究基点,聚焦涉农高校这一农林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载体,尝试厘清新农科建设驱动下高等农林人培养的价值逻辑,进一步分析当下高等农林教育领域内人才培养改革的困境,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为新时代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供理论指引。
一、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的价值逻辑
新农科建设驱动下的农林人才培养在本质上既是教育领域与农业领域的有效衔接,也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融合,具体表征为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发挥和农林教育育人性、人文性、现代性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环节,深刻影响着社会对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的需求。因此,明晰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的价值逻辑,了解新时代农林人才的培养路向和应然目标,对于指引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成才”到“成人”:实现农林人才培养的内涵变革
在人才培养的内涵意蕴上,新农科提出“育卓越农林新才”的价值理念凸显了农林人才的培养导向从“成才”到“成人”的时代性需求。长期以来,由于生源结构单一、传统思想桎梏、就业条件艰苦、职业前景不被看好等原因,导致涉农高校的农林人才不约而同面临着“下不去、留不住”的发展困境,反映出涉农高校的农林学生虽然“学农”,但是并不“爱农”的培养现状[6]。“爱农”素养的缺乏,导致涉农高校农林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多不愿意回到农村就业,导致农村基层的农林人才严重匮乏。这一培养困境表明,承载立德树人和完满人格理念的“成人追求”长期以来在农林人才培养中“退居幕后”,甚至被逐步消解或遗忘,致使农林教育的“价值理性”在就业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的裹挟中旁落。这种短视行为忽视了农林专业学生的价值发展和精神追求,在社会层面僭越了农林教育的育人性,导致学生“难以从内在心灵中生长出支持其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根基和价值来源”[7]。
二、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困境
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急需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相呼应,也需要涉农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的协同发展。新农科建设宣言———“安吉共识”明确提出,要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升级版,深化多学科背景和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9]。然而,在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仍然面临着惯性思维、农林教育内外关系离散冲突、路径依赖等困境。
(一)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阻滞了农林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
人才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依托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设定。在传统农林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影响下,高等农林教育的传统人才培养理念多以单一学科和专业为基础,过分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缺乏复合型、技能型和交叉型人才的培养。在即将到来的农业4.0时代,面对精准化、智能化、社会化和生态化的农业发展态势,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集约化等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形态,传统的单一化人才培养思维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更难推动农林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和高等农林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人才培养的离散冲突桎梏了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新农科建设宣言提出,涉农高校要对接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从新农科的建设要求中可以发现,国家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为涉农高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更加精准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新时代农林人才的内涵发展和能力培养,即涉农高校要推进农林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农业发展需求侧之间的双向融合,对接现代职业农民素养发展的新需求,改革农林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新农科建设驱动下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路径
新农科从未来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的发展趋势对农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涉农高校在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阻碍了农林教育育人价值的实现,折射出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固化、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升的现实困境。如何有效破解这些困境,已经成为新时代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新农科强调从农业4.0时代的发展趋势引导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有助于推进未来“教育域”与“农业域”的进一步融合。
(一)突破惯性:以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革新农林人才育人理念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根本指向,深刻影响着农林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关系着培养什么人的重要问题。新农科建设理念要求培养“一懂两爱”的创新型农林人才,强化“三农”情怀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融合,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发展中“下得去、留得住、离不开”。因此,以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来实现农林人才育人理念的革新,既是涉农高校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需求的应有之义,也是自身实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应然之举。
(二)缓解离散: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速农林人才培养提质进程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推进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点和落脚点。新农科建设驱动下的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面向现代社会和农业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涉农高校还应在理性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协同共进之下,加快推进农林专业的内涵建设,优先打造一批农林教育类的“金专”“金课”,统筹农林专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实践,加速推进农林人才培养的提质进程。
[参考文献]
[1]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1):1521,92.
[2]金涌,罗志波,胡山鹰,等.“第六产业”发展及其化工技术支撑[J].化工学报,2017(1):11551164.
[3]温铁军,张俊娜,邱建生,罗加铃.农业1.0到农业4.0的演进过程[J].当代农村财经,2016(2):26.
石定芳,吴能表
《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向研究》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