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1-10 08:56
扫码咨询

  摘要:建设高质量现代特色农业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特色农业兼具经济变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多维价值。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独特,“十三五”时期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产业主体多元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布局组团化,但是土地流转的“高速度”与“低质量”、产业融合的“大产业”与“小链条”、休闲产业的“重土味”与“轻品位”等深层矛盾依然困扰着我国特色农业的高质高效发展。新发展阶段必须要从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土地流转的科学性、三产融合的创新性、休闲产业的高效性入手,筑牢特色农业发展的根基,最终促进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军号角[1]。2021年一号文件明确了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工作指向。特色农业既是稻麦、水产、瓜果、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体”,又是红色文化、黄土文化、边塞文化、黄河文化、游牧文化等特有文化资源的“承载体”。基于贯彻落实总书记农业发展重要论述以及“小木耳、大产业”的深度考量,2019-2020年,笔者先后深入西部六县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试图探析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之“困”并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解决之“道”,为我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高质量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特色农业的价值

  功能2021年一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兼具联合生产、外部经济、公共产品三大特征的特色农业,具有多维度的价值功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必须从产业变现的经济价值、绿色生产的生态价值、活化传承的文化价值三个维度深刻理解特色农业的价值功能。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特色农业的建设成效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始终坚持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构建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目标,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在:产业主体多元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布局组团化。

  (一)产业主体日益多元化①

  2017年以来,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意见》提出的要求,我国积极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产业经营主体呈现日益多元化。一是传统“小农户”不断解构。从流量上看,“十三五”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底的56.10%提升至2020年的60%以上[5]。城市的虹吸效应吸走了部分农村年轻劳动红利,老人农业现象普遍存在。从存量上看,传统种植结构的比较收益低促使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不断转变,单纯以种植业为要、满足自身需求为主的传统“小农户”趋于解构,经济种养殖为要、获取利润为主的现代小农户比例逐渐上升[6]。二是新型“经营体”规模扩大。“十三五”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由2016年的280万个提升至2020年的320万个以上[5]。中粮集团、新希望集团、北京首农、伊利实业等全国农业龙头企业2020年营收规模预计在千亿元以上,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日渐庞大。三是产权“大改革”步伐加快。“十三五”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由2016年的4.71亿亩提升至2019年的5.55亿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总额提升至2019年底的6.5万亿元[5]。

  (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近年来,围绕“粮食产能提升工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工程”等农业领域重大工程实施,我国大力推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一是粮食种植结构不断优化。按照调主粮、增薯类、减玉米的思路,水稻种植北扩趋势明显,水稻单产持续提高,在笔者调研的陕北地区,形成了延安南泥湾、榆林横山等水稻集中优势产区。“十三五”时期,全国大豆产量由2016年的1651万吨提升至2020年的2288万吨。玉米播种面积由2016年的44178千公顷下降到2020年的41264千公顷。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积极推进,薯类产量由2015年的2786万吨提升至2020年的2987万吨。[5]二是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提升至2.3∶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7.5%,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5]。三是产业溢出效应带动明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溢出效应引起了农民收入的变动。2020年,我国农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达到17131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营性净收入提升至6077元[5]。在笔者调研的延川、榆阳、横山等地,果业、养殖业贡献的经营性收入增速高于工资性收入,产业溢出效应进一步发挥。

  三、“十四五”开局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之困

  在奋力书写特色农业发展“十三五答卷”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四五”时期我国特色农业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深刻复杂。特别是结合笔者的调研发现,土地流转的“高速度”与“低质量”、产业融合的“大产业”与“小链条”、休闲产业的“重土味”与“轻品位”等深层矛盾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国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建设。

  (一)土地流转“高速度”与“低质量”的深层矛盾

  制约着产业主体活力的释放土地流转是规模经营、集约发展的基础,也是释放产业主体活力的推手。“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村承包地颁证率已超过96%,承包地颁证面积达到15亿亩,专业合作社、企业等耕地流转比例达到33.07%[5]。但是当前我国土地流转总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为“两低一散”,制约了产业主体活力的释放。一是西部土地流转率低,用地成本上升。受地理及经济影响,东西部区域土地流转差异较大,主要呈现为东高西低。如东部地区的江苏省土地流转率达60%,西部地区的陕西省承包地流转率仅为26.9%。西部省份土地流转的低比率增加了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征地成本、人力成本、基建成本。二是土地流转布局散,规模经营受限。从流转形式上看,全国承包地股份合作仅占5.96%,企业流转比例仅占10.38%;流转规模上看,西部山区、黄土高原区、丘陵沟壑区土地零星破碎,“插花地”现象较为凸出,难以连片形成规模,土地撂荒、人口变迁等加剧了人地矛盾,开展集中流转困难较大,规模经营水平受到限制。三是土地流转收益低,道德风险增加。东部河北、山东等地土地流转单价在每亩每年800-1200元之间,而西部地区承包单价大多在每亩每年800元以下。以笔者调研区域为例,从出租农民来看,2018年Y市土地流转价格在每亩每年480元左右,L市旱地流转挂价在每亩每年300-400元之间,农民土地流转收益较低。部分农民缺乏契约精神,毁约失信现象时有发生。从承包方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涉及玉米、马铃薯、能繁母猪、育肥猪、公益林、苹果、设施农业、核桃、大枣、油料作物、奶牛等)涉及面窄,商业性保险覆盖空间有限。企业为追求利润,毁地、骗贷现象时有发生。

  (二)产业融合“大产业”与“小链条”的深矛盾制约着特色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融合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力支柱。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农业的产业链内循环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农产品价格市场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红利叠加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商务的技术赋能以及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休闲体验的需求拓展,产业融合将迎来千亿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条短小,大龙头缺少的痛点、大品牌缺乏的难点、产业链缺失的堵点,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是西部龙头企业数量稀少,产业带动力弱。目前,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近10万家,呈现出地域的非均衡性和差异性。在2020农业500强企业榜单中,仅东部地区山东、江苏、安徽三省就合计上榜240家,占比48%。已经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中,西部地区仅占20%左右。而西部地区恰恰是脱贫攻坚主战场,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有限。笔者调研的西部Y市,截至2020年底,规上涉及苹果企业中75%营收在5000万以下。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仅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0.3%。二是乡土品牌突围道远,产品影响力弱。本土品牌多而杂,品牌建设趋同性现象较为突出,乡土品牌创建缺乏相关人才。尤其是农业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具备全国性、国际性竞争能力的本土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依然不多。三是三产融合链条短小,产业竞争力弱。瓜果蔬菜、水产产品、杂粮薯豆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单兵作战”状态,联合发展协同发展水平较低。以西部某县为例,现有红枣加工产品以包装销售初级加工为主,红枣羊、红枣酒、枣乡旅游等各类衍生产品不足以消化正常5亿斤年产量的红枣。市场滞销、附加值低等问题依然困扰产业的发展。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特色农业的推进之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习总书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补齐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短板、绘就现代农业发展新画卷、开辟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新天地提供了行动指南。立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构建农业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精准摆脱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桎梏,做好乡村振兴后半篇文章,政府和有关部门就要从顶层设计、土地流转、三产融合、休闲农业等方面提升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五、结语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既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的时代必然,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使然。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准确把握特色农业的经济生态文化价值,兴特色农业产业,谋乡村全面振兴,就一定能绘好我国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就一定能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Z].2021-02-21.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冶刚.“一带一路”视域下非遗类作品传承及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0(3).

  [5]统计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统计出版社,2020.

  洪涛,尹洁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上一篇:温室无土栽培废液对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蔬菜有机无土栽培技术的优势及推广对策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