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职称论文》文史艺术职称论文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文史艺术职称论文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qifan时间:2013-07-04 09:59

  摘要: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历史建筑物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及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进一步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历史建筑保护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三个方面构建了历史建筑物可持续保护战略,为我国历史建筑物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历史建筑物,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

  1 前言

  建筑本身不但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体现,同时,也是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印记。尽管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历史建筑这样一种形式的文化遗产本身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但往往仅局限于对独立的、小型器物等的重视与保护,更加为其建立各色各样的博物馆供人们欣赏、参观,但是对于具有同样意义的,甚至普遍价值更高的历史建筑的保护的认识是在很晚的时间才出现、形成的。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的大部分发达国家对于保护历史建筑这一问题已经达到了全民的共识,但仍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依然在重走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时候的老路。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城市的快速扩张,拆旧建新已构成城市改造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人们在实践中往往仅重视那么具有短期市场价值的东西,忽视了长远价值,从而让一座座时尚华丽的高楼大厦将人类几千年来的历史文明踩在脚下。这同时也给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走一条文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保持城市的特色与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历史建筑物保护利用发展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中引起古典艺术研究之热的是发现了庞贝古城;但是,真正的历史建筑保护理念等的产生、形成原则化的体系,则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后。1840年《历史性建筑法案》在法国通过;1877年在英国,一个名叫“古建筑保护协会”的组织被创建,并且到了1882 年也相应的颁布了有关的《历史纪念物保护法》;之后的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国家也都前后制定并颁布了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政策,这一现象正是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物质生活与从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后,人们开始纪念历史,想办法让历史永存,丰富并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状态。

  与西方世界相比较,历史建筑保护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我国最早涉及保存古迹的法律文件,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其中,将“保存古迹”这一举措,与“救贫事业、贫民工艺、救生会、救火会”一起称作“城镇乡之善举”,被称为“自治事宜”。可是就目前学术界研究的成果来看,我国当代的文物保护事业开始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保护工作的目标是彻底阻止人类活动对历史遗产的损毁或破坏,通过有效的手段减缓自然因素对文化的影响和破坏,使得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等一批文化遗产得以长久的传承下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最有权威意义的是1982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代表着我国正式将文物保护提升到法律层面,对于破坏文物等行为起到了重要的遏制作用,1985年批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意味着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已经同世界接轨。1922 年,在北京大学成功成立了考古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与历史文物保护相关联的研究机构。在1930年,《古物保护法》又被国民政府成功颁布;第二年,即1931年,国民政府又相继颁布了《古物保护法细则》等有关于历史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近几十年来,通过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专家们的努力,有效的保护了一大批濒临毁坏的文物古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历史建筑物的保护方面,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1972年的巴黎召开第十七届联合国会议,会议中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同时,它对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具有很有效的保护效力。由于它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避免遭到不公正的破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拥护。

  在西方国家,由于其城市建设、发展历程较长,大量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已经进入到一种自我协调、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上,而我国的城市发展时间较短,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利用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清华大学的张复合教授对庐山牯岭正街的保护修建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研究,提出了以店铺和旅馆为主题的“旅游商业文化街”方案,在实施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济大学的常青教授对上海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进行了复原及内部整饬设计,有效的利用了内部的空间,使得建筑物重新焕发了活力。另外,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方面做的较为成功的有上海外滩、南京夫子庙、哈尔滨中央大街以西安城墙、钟鼓楼等建筑群,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历史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起源于上世界80年代后期,并迅速发展被广泛接受,其作为一种发展模式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撑,不仅仅是自然资源,也包括不能复现的历史建筑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替代品或复制品的实用功能与“原件”等同相比,历史建筑资源的复制品根本无法具备与“原创”同样的文化价值,因此,其可持续必然包含了发展过程中不能被毁灭,同时,历史建筑物作为一个有机体,必然遵循着从出现到灭亡的发展规律,因此,其可续也包括了对城市实用功能的延续,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应归纳为“保护历史建筑物的机能与活力”,途径为:保护+管理+发展。

  历史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促进历史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持文明连续性的迫切需求。历史建筑物是展现城市发展、变迁的最重要部分,抛弃过去,即意味着没有未来,现存的城市形态均是由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形态叠加而成,具有着强烈的连续性,只有保持了这种历史建筑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2)可持续发展是保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走在中国各大城市中就会发现,所有的建筑基本呈现出一种“趋同”性,城市已经逐渐丧失去本来的“故乡特色”,建筑物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载体,已经形成了具有本土气息的建筑特色,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有效的保存能够保持一种文化上的连续性,满足城市人在文化认同方面的安全感、归属感。

  (3)可持续发展是保持建筑物特色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各个城市都在争相恐后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各种性状各异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但缺乏文化特色的建筑显得突兀、不合群,将传统建筑特色与现代的审美完整的结合起来,必将使得建筑等到人民的广泛认可。

  4 历史建筑可持续保护战略的构建

  对于历史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应强调与建筑物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实际上,可持续的保护应该为建筑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部分,只有把历史建筑物的保护提升到建筑物发展的层次上,才能真正的体现历史建筑物在建筑物种独特而重要的位置,才能得到广大范围内认可。

  (2)在可持续保护中应强调历史文化在建筑物中所具有的的价值,建筑物所体现的历史与建筑物是不可分割的,文化通过建筑物进行表现,而建筑物成为文化有力的载体。

  (3)对于建筑物的可持续保护也应该能够体现城市发展时代需要和现实需求,现阶段我国城市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城市竞争力,能够将历时文化建筑转化为文化资源优势从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是各个城市面临的主要困境,西安作为四大文明古城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大雁塔广场以大慈恩寺古建筑群为依托,成功的打造了盛唐文化这种名片,已成为中外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其成功为西安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了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历史建筑保护是相当艰巨的一项任务,它需要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支持,有关法律的完善,公民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的提高等等。就目前社会生活的发展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历史建筑维护等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会长时间的存在,也行还会像水与火一样势不两立。但是,矛盾总是对立统一的,水与火之间的矛盾也可能促成一个时代前进的巨大推动力。

  历史建筑物,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谋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也不应该只是为了纪念过去而重现过去,而应该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城市中的历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重要且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但如同自然资源一样,需要政府及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促使其走向自我协调、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上,善待历史建筑物,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更加广阔的明天,只有将城市历史建筑的进行适度适时的保护、不定期的进行建筑内外的更新与再开发这两个事情交互替代进行,保持发展与保护的协调进行,才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只有这样,城市才能更好地持续的发展进步,同时,这也是一个城市永葆生命力的源泉。最后,在建筑物的产生过程中,我们应该记住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张复合,钱毅,欧阳怀龙. 庐山牯岭正街保护修建性详细规划[J].历史建筑论文集(16辑),2002.

  [2]常青,王方,王红军.百年残楼的复生—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外观复原与内部整饬设计[J].建筑学报,2005,(5):60-62.

  [3]李期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张鹏.重点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与综合改造技术研究[J].建筑科技,2012,(12):34-36.

  [5]董平,张娜.浅谈中国既有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实践[J].工程与建设,2012,26(5):584-586.

  [6]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7]舒阳.李海英著,建筑·传统与诗意的文本[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年.

  [8][法]勒·柯布西耶著. 吴景祥译.走向新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


《文史艺术职称论文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文史艺术论文发表历史建筑环境保护
下一篇:文史艺术论文范文简述老校区近现代校园遗产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