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范文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也有其不同的民族文化,很多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会根据需要融入一些民族文化,那么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是如何联合起来的呢?本文是一篇研究生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
【摘要】研究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问题主要基于彰显学校特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耦合,是学校形成文化特色的基础。多样文化并存是校园文化多样性的反映,是有效防止学校同质化发展,以便形成各自特色的基础和文化渊源。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的形式和状态主要体现于课程结构,可以引入耦合机制的概念,用以研究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关系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够使我们对研究对象的把握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多方位和多视角。要采取措施积极促进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的形成与强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形式,状态,强化
为什么要探讨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问题,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彰显学校特色的需要。学校办学不能够千篇一律,应当创造条件并形成各自应有的特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要形成学校特色的根本,就是要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要素,亦称民族文化基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第二,民族文化传承需要。由于现代化事业发展以及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各类文化的冲击,地方文化和本土区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一些地区,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因素正在被削弱甚至消亡,有必要探索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来切实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一、校园特色依赖于不同文化因素在校园的结合
所谓民族文化,特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它是我国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类型,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这种文明积淀是国内各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所谓校园文化,特指一种校园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育人为导向,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基本内容的群体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耦合,是学校形成文化特色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元素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就会产生出体现某种民族文化的校园文化。近几年来,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适时地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生品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地方风情教育、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等。其中民族民间文化又包括有民族体育、民族歌舞、民族文字、民族工艺(如剪纸、蜡染)等。这些教育实践活动,依托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活动这一载体,立足本土实际,努力推动并形成厚重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在凸现学校教育民族特色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无尚魅力,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学生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这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多元文化并存是校园文化多样性的反映,是有效防止学校同质化发展,以便形成各自特色的基础和文化渊源。这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民族文化,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构建民族文化与教育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社会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的指向意义。特别是在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倡导“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此问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就显得更为突出。
二、课程结构集中反映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的形式和状态
学校办学要有特色,而学校的特色是通过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设计以及各项教育活动来体现的。其中课程结构是形成校园文化特色的最重要的内容。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最重要的内容或主要体现就在于课程的结构方面。课程结构是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关系与比例,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完整的统一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都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就要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纳入学校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或称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并与现有国家课程一起构成新的课程体系。不难看出,这是少数优秀传统文化要素通过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现象。为了能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在这里引入耦合机制的概念,用以研究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耦合是一个科技概念,特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就耦合的形成而言,主要包括多场耦合、能量耦合、数据耦合、标记耦合、控制耦合、外部耦合、公共耦合、内容耦合、非直接耦合等。我们可以借助耦合机制这个科技概念来解释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结构以及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首先,它们的关系有着多种耦合的方式。如我们可以用多场耦合的物理场概念来说明民族地区中小学学校课程系统,从而能够更直观更清晰地说明三类课程间的叠加现象以及课程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相互影响的过程。又例如,我们可以用非直接耦合理论来解释国家课程与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关系。不同课程模块之间本来没有直接联系,而造成它们之间的联系要取决于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系统的控制和调用等。其次,它们的关系还可以在耦合强弱方面做出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解释。如,我们可以用内容耦合理论来揭示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的程度。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足够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都适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表现为有些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的适应性更强,更有利于做好在校园的普及工作;而有些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的适应性则偏弱,更适用于在校园做好提高工作,等等。用耦合机制理论来说明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并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更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关系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够使我们对研究对象的把握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多方位和多视角。总之,我们研究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可以将着眼点放在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结构方面。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中,突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建设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系列课程。当然,这一工作虽然成绩显著,但也刚刚起步,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的形成还任重道远。
三、积极促进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的形成与强化
为了加强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我们应当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的意义
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的意义,高度重视、支持民族文化进校园以及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制定和完善在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计划,应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切实加强领导。为了能够切实加强此项工作,建议在我国民族地区实施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负责的管理制度。在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根据民族地区实际,充分照顾学生年龄特征及身心特点,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凸显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学校及教师的主体作用。并要形成领导支持和社会配合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教育、民族、文化等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提高对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认识,将此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列入工作计划和业务目标。并应组织力量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展研究,开展文化鉴别工作,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成为学校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建立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以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考虑从公用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并力争把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当地财政年度预算,以解决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与实施经费困境问题。帮助学校解决因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而产生的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教学设备添置等问题。并应加大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建立多层级的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基金,以确保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等。
(三)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要突出民族性与地方性
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顾名思义就是要突出民族性与地方性。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现阶段,学校开发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从知识拓展、学科综合、智能发展、实践应用、技术创新以及传统文化等不同层面开发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对于一些与学生就业直接相关的民族文化项目,可以列为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或课程,通过职业推广、市场推广等方式对其进行继承、保护和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四)加强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必须统筹三类课程建设
要加强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常规管理必须处理好三类课程同步建设、统筹管理的问题。相关学校要成立校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建设和管理。要加强课程的计划管理。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开发方案,并适时做好培训教师等准备性工作。要加强课程的实施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都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要加强课程的教材管理。学校对已开发的可供使用的地方和校本教材,要严格审定审批程序,以保证地方和校本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要加强课程的评价管理。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特别是要通过评价制度,不断改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加强课程的信息管理。注重原始资料积累,对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所有档案进行保存、归类、整理和保管。并要注重测试数据的分析、研究,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评价提供依据。学生学习情况也有必要纳入学生档案。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教师是三类课程实施的主体,三类课程应达到平衡,不宜有所偏废等。
(五)做好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师资培养工作
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此项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工作,保障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开设的质量,建议在民族中小学单列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教师编制,享受教师同等待遇。有关高等学校应当设立相关的专业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专门人才培养工作。要设立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教师培训基地,大力培养和培训民族地区中小学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专任教师。各地还要制定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师资培训计划,多渠道、多形式解决师资缺乏问题。继续加强对教育行政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实施科学管理的实际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和交流制度,特别是加强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管理策略等问题的研究。
(六)大力开发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教材
教材是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建议成立由民族文化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教材编写领导小组,分别编写中小学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教材。相同文化类型的地区可以加强统筹协调,编写和使用相对统一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加强教学交流和进行课程质量评价。要组织力量编写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教学大纲,对各地区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提出更高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耦合.[EB/OL].
[2]孟立军,吴斐.生态学视域下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境及优化——基于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14(2).
研究生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文化月刊》(上旬)创刊于1993年,是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文化刊物,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使命,以报道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为宗旨,内容涉及文学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民俗风情、书画鉴赏、民族品牌、老字号、动漫游戏等,突出建设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办刊特色,致力于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专业性国家级文化综合类媒体。
《研究生论文范文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