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政治法律职称论文》试论社会转型期青年价值观的分化冲突

试论社会转型期青年价值观的分化冲突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amdin时间:2013-08-20 15:27
扫码咨询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价值观念的分化与冲突,而价值观念的分化与冲突又必将深化社会转型。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年,其价值观正经历着演变和分化,各种矛盾与冲突错综复杂。

  关键词:社会转型;青年价值观;分化;冲突

  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的分化冲突不是孤立的和自发的,有其产生与发展的深刻原因。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大规模、突发性、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整体上改变了我国的社会面貌,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价值观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迅速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很大的冲击。人们在面对这种整体性的变革时,必将会遇到价值的冲突、信仰危机的阵痛。改革开放以后出现多种经济成分,产生了多元化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必将导致价值评判标准多元化,这使当代青年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舍有了更多的参照,从而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青年本身是最具活力,最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群体,他们正处于成年初期,在生理上虽已成熟,但在心理上来说仍然是不成熟的,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固的关键时期。从总体上看青年的价值取向是健康向上的,自立、竞争、效率等意识明显增强。但是由于他们总体上存在缺乏社会经验、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他们容易陷入自我认识的误区,在一些问题上往往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的状态来。这种矛盾的状态是青年价值观分化冲突的主观原因。

  社会转型时期是价值观念的活跃时期,这一时期各种价值观念的嬗变、冲突和碰撞较之常态社会中激烈、复杂得多。思想活跃、勇驻潮头的青年群体,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大转折、大变革时期,强烈感受到价值观念分化和冲突的痛苦。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当代青年价值观分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逻辑起点: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的分化冲突

  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最能反映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之前,集体主义原则是构成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体系的重要内容。集体主义原则片面强调集体利益,同时把个人、个性淹没于甚至扼杀于集体之中。那是一个“无我”的价值观时期,青年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从人生理想到职业选择,甚至从兴趣爱好到恋爱婚姻都呈现出服从集体、社会尺度的趋向。1980年5月,《中国青年》发表的一封署名“潘晓”,题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来信终于激起了广大青年心中的汹涌波涛,激活了青年的心灵,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生价值观的大讨论。潘晓来信的中心思想或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此信一发表,立即引起了社会特别是青年的极大关注,并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强烈共鸣。这场人生价值观大讨论,是对片面理解的集体主义对个性和自我压抑的反抗。因此,这场讨论可以说在价值观上宣告了传统集体主义的终结和现代集体主义的发轫。

  90年代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深入,新一代青年人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集中表现在个人尊严及自我利益需求迅速增长。他们强调自我价值和个性张扬的主体意识,更加个性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成为青年价值观的主流。价值观逻辑起点的变化必然规范着价值观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展现其全方位的变化,如就业观、交往观、消费观、择偶观、生育观等都发生了向个人本位倾斜的变化。然而,由于部分青年对于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的理解缺乏必要的认知,又往往矫枉过正,脱离社会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变成了放纵自我。因而常常出现偏执和走极端的缺点。歌德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也被一些青年歪曲使用,成为他们我行我素的辩护词[1]。青年们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方面考虑得多,而从集体利益方面考虑得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所下降。这也反映出当代青年在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之间徘徊游离的困惑心理。

  二、价值观念形态: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分化冲突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青年人的价值观处于一种高度同质的、没有各具个性的价值观状态,都是在一种单一的、完全政治化和道德化的价值观之中。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尤其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而出现的经济发展,异域文化交流增强,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大众传播事业特别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使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影响的渠道和机会大大增加。青年人不再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社会与集体,这就出现了多重价值逻辑起点主体:社会;集体;自我。伴随价值主体的多样选择,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既有社会价值观念形态、集体价值观念形态,又有自我价值观念形态,也有几者交织在一起。在整个80年代,人们的思想特征表现为活跃与彷徨向交织,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到来了。价值观多元化的具体体现就是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和价值评价的多元化,其直接后果就是价值观的分化和冲突。

  当代青年价值观由过去那种一元价值观转变为一元为主、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新结构和新格局。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念形态的出现无疑有助于克服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展现个体生命的丰富性、多样性与特殊性。这种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象,在当代青年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有的人信仰“为人民服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的人信奉“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为本位”的个人本位价值观,还有少数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有的人信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活准则,也有的人信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还有少数人信奉“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拜金主义价值观等等。但是这种复杂的局面必然导致青年自我价值观念的迷失,无所适从,会引发社会浮躁心理,导致社会整体责任心下降,公众意识下降,并有可能在思想和行为的相互影响中形成恶性循环,催生出更多令人头疼的问题。这样,对国家、民族都会带来很大的危险,成为诱发社会危机的定时炸弹。

  三、价值追求目标: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化冲突

  改革开放前的青年同全国人民一样沉浸在理想主义人生价值目标的熏陶中,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追求。那个年代的青年们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振兴中华”的心愿,并为此付出了诚挚与血汗。他们在为社会、集体奋斗的过程中寻求人生的定位,并以社会、集体的认同获得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在就业、交往、择偶各方面政治色彩都很浓厚。在就业方面最为看重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城镇中,就青年精英阶层的大学生而言,经商仍然是“末节”,普遍对理工科感兴趣,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普通待业青年也以上班为第一考虑,实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才会走向“个体户”或商业、服务业等等第三产业。而在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后,自我状态、现实利益成为左右青年人求学、择业的重要因素,张扬个性、自我设计,甚至重利轻义已随处可见。据调查,高校大学生对课程类型的选择日趋实用化,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首推应用学科。到了90年中期以后至今,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就业都走向了“自主”。与前辈相比,他们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却失去了铁饭碗的保障、福利房的安乐。他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却要承受谋生就业的风险与压力。在就业认识上,打破了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私单位之间的等级观念,“创业也是就业”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经济趋向不断强化,经济意识普遍增长,青年随着经济意识强化而更主动地投身市场经济。当代青年评价职业的主要参数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公共权力以及职业的稳定性。

  这种世俗价值观、功利化倾向在一定条件下,对青年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势必造成青年人只注重眼前利益的追求,放弃长远发展的目标,淡薄修养,不注意辨别什么是正当的生活,不受任何规范的约束,最终会产生拜金主义思想。这样最终会使整个社会风气受到腐蚀,社会道德水准不断下降,社会精神生活出现滑坡。但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青年对理想的追求和执着并未就此减弱。当代青年特别是“80后”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不少人质疑这些伴着电脑和快餐长大的孩子,能否担当起未来国家建设的重任。然而,当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频发之时,当代青年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报效国家,比如,在四川抗震救灾的人群中,大多数志愿者是“80后”甚至“90后”青年。人民子弟兵不顾个人安危,他们基本都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

  青年时期正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成长时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局限,价值观尚未成型。因此,相对于成人社会而言,价值观还不成熟。另外,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冲突,东西方之间的价值冲突也使得青年的价值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造成青年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时的困惑与迷茫。青年价值观的不成熟、未定型也表明其可塑性是很大的,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教育,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祖国和人民统一起来,使其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适应、相一致,使之自觉地形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潘玉腾.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念的变迁[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6).

  刘成斌.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就业观念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8,(1).


《试论社会转型期青年价值观的分化冲突》
上一篇:试论我国体育行政管理法治化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谈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思考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