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社会主义关于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问题的探索

社会主义关于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问题的探索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9-16 10:11

  摘要:社会主义关于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问题探索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作用和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思想;苏联时期从政府制定统一经济计划到实行计划经济是对社会主义政府作用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苏联东欧经济学家结合本国的改革实践,对新经济体制下政府作用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和基本手段等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政府作用理论。在社会主义政府作用问题上逐渐走向创新的顶层设计,在政府(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问题上实现了重要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关键词:政府;计划;市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关于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问题(以下称社会主义政府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和实行计划经济的科学预测是我们研究的理论渊源;列宁、斯大林和前苏联东欧经济学家结合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政府作用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政府作用创新的顶层设计,实现了重大的实践与理论创新。本文从社会主义经济学史的脉络上,梳理社会主义政府作用的理论要点,以期从政府作用的角度,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观点有一个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理解。①

社会主义关于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问题的探索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作用和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他们创立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及其特征作了科学预测,从中我们可以寻求到有关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的理论观点。

  1.关于社会主义作用的观点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我们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社会,[1]304“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314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日益迫使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财产,因此它本身就指明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无产阶级将取得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财产,……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1]630,631“只要向私有制一发起猛烈的进攻,无产阶级就要……把全部资本、全部农业、全部工业、全部运输业和全部交换都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手里。”[2]可见,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必须利用的力量,发挥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

  2.关于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思想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存在生产无政府状态。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赞同贝魁尔的观点:“供给不知道需求,而需求不知道供给”,从而造成“商业危机,停业,周期性商品滞销或脱销”;也赞成李嘉图关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资本积累和扩张将导致生产过剩的观点。[3]这些理论观点为相应地提出未来社会实行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做了准备。

  (2)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导致比例失调和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理智总是事后才起作用,因此可能并且必然会不断发生巨大的紊乱。”[4]“局部危机可能由于生产比例失调而发生……这种生产比例失调的一般形式之一可能是固定资本的生产过剩,或者另一方面,也可能流动资本的生产过剩。”可是局部危机“不是以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领域之间的分配比例失调为基础的危机。”[5]由此马克思认为,由比例失调引发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是“由各个资本家离开社会需要而支配的生产力调节的”。[6]126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规律自发起作用,整个社会生产处在无政府状态下,社会生产按比例的发展是在经济危机的破坏中实现的,社会生产比例的决定只能通过经济危机强制地实现。

  二、苏联、东欧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产生,俄共(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执政党。社会主义如何发挥政府作用,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俨然成为一项史无前例的新课题。列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认为:当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的时候,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作为阶级压迫机构的就会趋于消亡,但是,还没有完全消亡,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还要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还需要由来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来保卫劳动的平等和分配的平等。[10]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的设想,“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1]759

  (一)苏联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的探索

  1.列宁对政府制定统一经济计划的探讨

  (1)政府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十月革命胜利前,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思想和过渡时期理论,初步提出了计划经济思想。列宁认为,要把“经常的、自觉保持的比例性”看作是“计划性”。[11]必须根据俄国现实情况,谨慎地、逐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渡的具体方式是通过计算和监督就可以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调整好”。[12]十月革命胜利后初期,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时,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初步奠定了严格的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这一体制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下列政策上:全部工业实行国有化;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制定余粮收集制;实行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收入分配原则。尽管这些政策具有临时性和过渡性,但毕竟开启了社会主义政府依靠计划来管理经济的先河。

  (2)政府要采取具体手段和措施,为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列宁认为,十月革命胜利后,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列宁提出了组织竞赛,发挥大多数劳动者的才能,是社会主义政府执政时的任务;[13]后来列宁提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需要保证大工业的物质基础,即发展燃料、铁、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的生产”[14]169的任务;此外,列宁还认为,提高居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劳动者纪律、工作技能、效率、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组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14]169列宁在这方面的建议可归纳为:首先,必须利用和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培养的专家,使他们“通过自己那门科学所达到的成果来接受共产主义”;其次,必须大力发展群众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新一代的有文化、有技术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最后,必须对劳动者加强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15]353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这些论述对社会主义进行经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斯大林计划经济思想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形成

  (1)提出了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区分了有计划发展规律和经济计划。这是对马克思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思想的发展。斯大林认为,有计划发展规律“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失去效力以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化的基础上产生的”[17]2;经济计划则是依据有计划发展规律由政府计划机关制定的,有计划发展规律只是在具有经济计划所要实现的任务时才能产生效果。“只有研究这个规律,学会熟练地运用这个规律,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计划”。[17]6斯大林还区分了有计划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经济计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经济计划的依据条件,即经济计划“只有遵循下列两个条件,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这两个条件是:

  (一)它正确地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的要求;

  (二)它在各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17]32。(2)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思想。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上,斯大林提到,“社会主义经济是最统一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18]这是他的计划经济思想的萌芽。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发展了他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最统一最集中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指令性计划”经济。他指出:“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想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领导机关都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资本主义制度下“也有某种类似计划的东西。但这是一种臆测的计划,想当然的计划,这种计划谁也不必执行,根据这种计划是不能领导全国经济的。”[19

  (二)苏联东欧经济学家的社会主义政府作用理论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苏联、东欧一些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各国经济学家结合本国的改革实践,对新经济体制下政府作用问题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政府作用理论,把社会主义经济学推上新的发展阶段。

  1.市场缺陷的存在决定政府作用的客观必要性

  (1)市场机制无法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比例关系。这是因为“社会的决策由其本性所决定取代个人决策”和市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21]

  (2)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要联合劳动基层组织还是相对独立地决定生产条件、生产过程和产品的销售,那么经济运动的自发性仍将存在”[22]173。

  (3)市场机制使企业只顾自身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不考虑企业至少在多数情况下或多或少会努力实现切身的直接利益,牺牲最远的利益。首先牺牲自己的那些义务,这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23]204。

  (4)市场机制会刺激企业的短期行为,追求短期目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的独立决策会导致其采取各种手段来扩大直接为自己的物质利益服务的基金,而减少其他基金,甚至使之达到最低额。[23]185

  (5)市场机制会导致不公平。这是因为,商品生产的社会是由物质利益决定劳动机制,这种“以赚钱为目标的刺激会造成劳动者的不平等”[24]63。从匈牙利改革过程来看,匈牙利既存在着传统体制下由于行政力量而产生的差别,又存在着转轨期由于市场力量作用的加强而产生的新的不平等[25]211。

  (6)市场机制会引起外部不经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开支预算中只计算内部因素,而外部因素并不影响其利润的多少。

  (7)消费者的选择往往不合理,造成市场选择功能的不完全性。消费者的选择“是在习惯和风俗的作用下形成的,并且缺乏理性”[21],还产生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不完全性。

  (8)市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产品的特殊性质引起的。如果供给和需求是极其无弹性的,只要有一点轻微的供不应求就会引起价格的急剧上涨,而一点轻微的过剩也会以同样的急剧程度引起价格的下跌。[21]

  (9)市场机制在公用事业领域内通常是不起作用的。“即使在一个市场无所不在的经济中,也并不是任何东西都有货币价格”。[21]在某些情况下,在社会实际成本和货币成本之间,以及在社会实际收益和价格之间,会产生相当大的差距,所以,没有人为发展公共货物而支付其全部费用。

  (10)市场关系会产生异化。只要存在市场关系,就必然存在异化,“例如由于僵化的分工所引起的异化,由于劳动是出于经济所迫而不是出于人的需要这一状况所引起的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市场关系所引起的异化,都还不能在社会主义时期得到克服。”[26]85、86

  2.政府作用的基本内容

  (1)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比例关系。计划应该是“实现全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在经济的全面而可靠的平衡基础上调节国民经济过程”;计划的首要责任是设计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7],与市场不矛盾的计划的真正含义是指“对人类活动的可能性和协调事前进行的探索,计划确立目标并规定实现目标的手段”[25]199,计划目标是社会主义计划体系的基本特征[24]51-52。

  (2)保持经济稳定。“我们在社会主义中常常可以观察到如下现象:加速发展时后面紧跟着减速,开始是高速‘奔跑’,然后突然放慢,削减投资,压缩在建项目。”[28]2政府有职责保持经济稳定。

  (3)创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般条件。计划应“为企业(联合公司)和地区行政单位有效的经营管理创造必要的条件。”运用经济的和社会的政策来决定企业和类似团体的组织活动的一般条件是机关的责任[27],通过经济参数调节企业的活动条件,就可以把企业的自由活动引导到计划目标的轨道上来[23][24][25][29]。

  (4)协调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这是由来完成的关键性任务,而使用行政命令则不能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27]。社会计划是在各个不同利益集团的共同参与下制定的,因而社会计划本身就是对各个地区、经济联合体和企业的发展进程的预先协调,代表着它们之间的互相协调一致。这种预先的协调越是成功,计划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21]。

  (5)提供公共物品和发展基础产业。政府必须对极少数高度社会化的产业实行政府经营,并且确定最重要的投资方向。政府直接管理这些部门可以限制垄断,防止这些部门利用其垄断地位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21][28]。

  (6)促进竞争,反对垄断。社会主义要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要有意识地反对垄断的发展。既然要引导企业朝着一定方向发展,就要给某个特定领域中的所有企业创造均等的竞争条件[23][29]。

  (7)促进公平分配。“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机会均等、公平、安全等道德政治目标,需要精心制订一项社会政策。主要工具是对家庭和公民的再分配手段:负的或正的转移支付,所得税和财产税,对工资、薪水和其他收人的补贴等。”[25]164

  三、实践与理论创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新成立之初,党和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把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当作最为紧迫的任务。1951年,开始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年12月,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1953年4月,批准下达了1953年国民经济计划提要,这就是“一五”计划。由此,开辟了新政府管理经济的伟大实践。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关于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问题上实现了重要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1.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后期、主要照搬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老一代经济学家开始探讨计划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较早的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互相排斥”观点提出了质疑,提出“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的观点,他认为,在计划经济中,应该通过计算来主动地去捉摸价值规律。[32]薛暮桥提出“怎样进行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问题,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制定科学的、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33]146,“五十年代初期苏联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在苏联当时也是有缺点的,把它照搬到来就问题更多。”[33]152马洪指出:“我们现行经济体制最大的矛盾是行政管理切断了经济的内在联系,地区和部门管理、块块和条条管理相矛盾,人、财、物各有所管,产、供、销互不衔接。”[34]

  2.经济管理体制从“国民经济管理”到“宏观调控”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地进行,为此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与其他一切政府不同,新成立后,政府不仅一般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而且直接领导和组织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这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职能。

  四、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政府作用问题逐渐被推到前沿。本文从社会主义经济学史的脉络上,梳理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理论的要点,得出如下结论。(1)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与西方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是不同的。西方政府除了实行管理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之外,还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或是提供公共物品的公共部门,并通过实行福利政策,解决分配公平问题。但是,这是资产阶级的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发挥政府作用的出发点和效果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况且西方政府主要在需求管理方面发挥作用,这也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实际。(2)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在不同社会主义的不同历史阶段是不同的。和前苏联东欧的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条件不同,这样,经济进行中政府作用在社会主义各国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不存在一个模式,各国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本国情况做出适时合理变换,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也更为重要。(3)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不可避免地与市场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既不能回到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忽视市场作用的老路上,更不能任由市场片面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作用不能更好发挥的歧路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0-24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2-7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95.

  刘建华1a,2,孙立冰1b,李明1a,李燕玉2


《社会主义关于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问题的探索》
上一篇:影响中小城市体育经济发展的问题探索
下一篇:探索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对策促进经济发展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