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博览投稿中小学武术文化教育探索
武术教育是保障武术传承的核心问题,也是学界所探讨的焦点问题。2005年3月,为落实中寅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关于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发挥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作用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邀集全国百余位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校武术教育调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制约武术在中小学发展的L六j素众多,但武术文化教育缺失足其中首要问题之一。”
1 培养学生树立武术认知意识
武术的形式性表现多种多样,如武术基夺功、武术套路、技击术、太极拳等,各式样的表现都能展现武术的一个部分,但并不能代表武术的全部。学生在习练武术时,通过一种或几种武术形式来认识武术,只能习得武术的部分特性,如认为武术是动作套路、武术是技击术、武术足踢腿打拳等,并不能形成对武术的整体感知,即武术究竟足什么。这一问题涉及武术的核心理念,即武术本质。培养学牛树立武术认知意识,可使学生从根本对武术有一个基本认识,从而以认知武术本质为基准点,形成学生整个习武生涯对武术认识的基石,避免在学习中出现以点代面的问题。从培养学牛武术认知意识视角,我们选择指向学生对武术概念做一认知。武术概念能相对准确反映出武术的本质内涵,它将直接告诉学生武术是什么,通过对武术慨念的学习与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武术最初步的、最基本的认识。
2000年高等教育版社出版的《武术》中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一定义注重“内外兼修”,不仅注重外在形式,而且重视武术习练的内在体验,从而拓宽了武术认知的视野。江百龙先生在《武术理论基础》中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一定义从“术”、“道”等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视角来谈武术,确立武术的文化旨归,进一步丰富r武术的文化内涵。2009年7月,武管巾心在登封召开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研讨会,对武术定义重新修订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邱丕相先生主编的《中国武术史》中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中国技击术的实战运用和艺术表现,注重武德规范及内外兼修,具有套路、对抗、功法等多种运动形式与传统文化内涵的民族体育。
分析以上武术概念研究的演变,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武术是一种技击术;其次,武术有丰富的运动形式;再次,武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这三个特点概括起来:武术是一种具有丰富运动形式和文化内涵的技击术。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在教学当中通过讲解与示范,可使学生对技击术即击打的技术有直观的认识;丰富的运动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和动作体验来实现认知;丰富的文化内涵,简单的概念描述,对于中小学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讲,在认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抽象,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为难于理解就忽视它,要对武术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关解读,使之尽可能走进中小学生的认知视野。通过对武术文化相关元素的具体分析与讲解,可使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与理解更加丰富与深刻。学生对于任何概念的掌握都是伴随着学习和实践进程的深入而实现的。在中小学生阶段,“武术是一种具有丰富运动形式和文化内涵的技击术”应该成为学生对武术的初步认识,并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强化与深化,随着学生武术实践的进行,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武术认知意识。
2 培养学生武术文化修养意识
人类历史上生存经验积淀而成为文化,文化又成为培育新人类文明之花的精神土壤,使人类文明得以不断绽放绚丽的新花朵。文化的传承是不同文明从建构到解构再到重构不断往复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悠久而精妙,它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希望。掌握文化,尊重文化传承的历史过程,才能沿着人类文明的理路继续前行。时至今日,中华民族的希望在哪里?在文化、在青少年,有着民族文化担当的青少年,才能承托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现如今将优秀民族文化落实于青少年一代身体力行的重任迫在眉睫,将文化落实到行为主体人时,它成为人内在的一种涵养,人行之文化于方方面面,外在表现为人的修养。引领生命体验文化,以文化成就生命;以生命承载文化,生命才得以成就文化。武术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单纯是一种技艺,这种技艺背后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承载了重要的民族精神,被称为“武术魂”。
李成银先生认为:“武术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并具有稳定的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武术技击观、伦理观以及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密切联系,技击观是伦理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是内在的,技击观决定了伦理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同时,伦理观和价值观又规范、制约技击观的发展,为实现技击提供了可能,技击又使伦理观与价值观得以实现,从而使武术人格得到升华。”并进一步指出:“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多样性,德与力、审美与艺术性及道与器统一等特点。传统武术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直观体悟、对比象形、象征性等特征。”郭志禹先生指出:“中国哲学整体思维的特点奠定f『武术的理论基础,形成了贴切于武术整体思维的三层面: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和内外合一。”郭玉成先生认为:“武术文化融合了哲、医、伦、兵、文、画、音、舞、戏等诸多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缩影。”刘景堂先生认为“武术文化的涵义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通过于变万化的人体动作,反映出人的思想、道德、意识、美感与文明程度。戴国斌先生认为:“武术文化是一种蕴涵着文武张力理想的杂交体文化。”
武术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运动形式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首先,她有自己独特的运动形式、独特的价值追求,是个性的,这种个性化的特征又表现为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丰富的价值追求。其次,她又超越了武术自身的价值追求,上升到中国文化“道”的层面。武术文化所表现的相关文化特性是以自身的运动形式和内在价值追求为基础的,脱离了武术独特的外在运动表现形式和武术独特的内在价值追求,就不能称之为武术文化,二者缺一不可。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应源于对武术动作的习练而又超脱于武术本身,将武术的习练经验与生活经验相融合,从武术与生活的双重视角来认识武术文化,形成武术即是一种修养方式的意识,青少年对武术的学习应该是以技艺为开始,以武术文化内涵修养为归宿,通过学习武术技艺,同时体验武术的文化内涵,以武术的文化内涵来滋养青少年的生命,赋予青少年生命以武术文化的力量,以武术文化的修养来实现青少年对自身的认知与超越。在青少年习武群体中应该树立一种争做一个“武者”或“武侠”而不是做一个“武夫”的意识。“武者”或“武侠”是内外兼修,既具备武技,又有良好的武术文化修养,行侠仗义,有君子气概;而“武夫”只是醉心于武技,疏于个人的内在修养,过于粗鲁,让学生将习武当做一种终生文化修养的方式。
3 重新审视中小学教育中的相关武术文化元素
曾几何时,练套路的只练套路,练散打的只练散打,将武术的整体性分割,这种习练的方式使武术的“局部美”得以呈现,武术的“局部美”得以深化细化,“高、难、美、新”将武术的动作外形赋予了极高的时代美感,但纵观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这些始终都不能代表武术的全部。在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始终是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教法、练法,套路、散手、功法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这是传统武术传承永恒不变的定律。在教学当中要继承优良传统,深入研究套路、散手、功法三者的文化内涵以及三者之间有机联系,培养学生从整体上以历史的眼光全面认知武术,才能使学生学习符合武术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剖析我们现行的学校武术教育,与民间有优良传统的武术传承相比较,需重新审视中小学教育中的相关武术元素。
通过对武术发展演变历程的回顾,可以清晰看到武术发展历程中的许多关键词,如:拳、器械、武侠、门派、拳谱、拳经、传统武术、现代竞技武术??,这些关键诃可以说是武术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是武术传承的事实联结与重要载体。武术发展迄今,这些关键的武术词已经成为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这些武术元素是一种实在的武术现象,都有其实在的意义。站在武术文化初级阶段教育的视角,运用现象学的诠释方法对重要武术文化元素进行相应解读,使它们同归到事实本身,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武术文化。
4 透过武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
学牛在习武的初级阶段,通过习武来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确认识武术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运用到武术实践与生活修养,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康健和武技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人格的提升。武术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文化内涵是基于武术运动的种种自身表现形式,而又超越这些表现性文化本身的一种内在文化追求,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追求,上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气”、“太极”等哲学层面的追求。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思想学说在现实层面和理想境界层面影响着“中国元素”的方方面面,儒、释、道三家都致力于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终极问题,目标是一致的,但方法路径上是有差别的,追求各不相同:儒家着重点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关怀;道家着重于“道法自然”的终极追求;佛家性空侧重于对现象世界的超脱。三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对同一种“中国元素”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武术作为具有浓郁传统意味的“中国元素”,自然也是深受二家思想的影响,三种思想对武术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有差别就意味着不同,三者合于武术而不同,“和而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丰富,丰富的思想环境孕育了武术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武术文化教育的精髓。
5 “言传身教”不可分离
作为一种优秀而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技艺,随着时代的转变,武术的技艺性功能在}肖减,而它的文化价值在H益提高,与其强调它是一种技艺,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本身兼具技艺实践性。文化是具体的,又是模糊的;是分立的,又是整体的;文化不是一项具体的知识内容,但它又由一项项的知识内容结合而成。不同于一般知识技能的教学,文化的复杂性必然给文化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客观经验获得与主观体验感受。武术作为一门文化技艺学科,她的教育方式必然具有双重性和综合性,强调认知主体技艺获得和文化体验的双重性,认知主体又要具备技艺和文化合二为一的综合表现,必有其特殊的传承方式。回望历史,先辈们给我们创造了宝贵的武术技艺,赋于她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又代代相传,给我们以良好的传承方式——“门传身授”。“口传”与“身授”同等莆要,“身授”侧重于武术技艺的传承,是以肢体语言的形式来传授武术技艺;“口传”侧重于传承武术的文化内涵,是通过语言表述的形式来传递武术的文化内涵,二者相得益彰,“口传身授”是实现“内外兼修”不二法门,是认知主体习武的绝佳方式 “门传身授”作为武术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良好修养的表现,其教育作用与价值住青少年阶段的武术教育中更显突出。武术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的教育,既包括运动形式的,又应该包括文化内涵的,两者有机结合, 可分割,自始至终应该贯穿于武术学习的每一个年龄阶段,尤其在青少年时期——武术学习的初级阶段至关重要。学生从小习武就应该培养一种“内外兼修”的意识,不仅学习武术的技艺性,还要体验武术的文化内涵,才能对武术有一个综合的认知,这样才能全面习得武术。但“内修”意识在学生年龄较低的初级阶段是模糊的,即使是模糊的也必须让学生具备这样一种意识,“内外兼修”的意识本身就是武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关乎着学生的整个习武生涯。不论在任何学龄阶段,如果将“内外兼修”分离或者脱节,学生所修习的就不是武术本身了,而“口传身授”是学生习得武术本身的重要保证。
6 结语
武术文化作为武术的重要精神内涵,其作用、意义对武术的习练乃至成就一个武术人的人格都是不呵替代的。当西方自由搏击还在以血腥暴力搏得最终的胜利时,中国武术早已由对肉体的征服进人了对心灵的收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不以高低成败来讨论东两方的技击文化,这是由民族文化的差异决定,这种差异也来源于东酉方不同的教育观念,武术教育也自当存在这种差异。在当今西方教育观念充斥校阅的教学环境下,武术有其内在的传承理路,有其自己的训练方式与体验方式,这都是武术所特有的,如果我们一味学习西方,以西方的教育与训练模式来传承中国武术,这本身就不符合武术的规律,有“凿圆纳方”之嫌,最终的后果是圆不圆、方不方。圆有圆的规,方有方的矩,武术之圆就应当依武术之规,让武术的传承回归到武术本身的教育系统才是正路,而不是套之以其他的系统。当然,目前的教育环境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较,尺缺,有困难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绕过或放弃它。做为一个武术教育者,应该更有担当,迎难而卜,早日使中小学生的武术教育返本开新,使学生们身心更健康,使中国武术更加发扬光大,如此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才有希望。
《教师博览投稿中小学武术文化教育探索》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