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方式和密度互作对露地立架小型西瓜产量和品质影响
摘要:[目的]集成露地小型西瓜高产立体增密种植技术,创新小型西瓜露地茬口的高产栽培种植模式。[方法]在前期发明露地小型西瓜立体支撑装置的基础上,以“京颖-6”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ER:等行距种植,BSR:大小行种植)和密度(D1∶37500株·hm-2,D2∶33000株·hm-2,D3∶28500株·hm-2)及其互作对露地小型西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种植方式和密度可显著影响小型西瓜植株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交互作用。等行距种植方式下,以较低密度D3植株主蔓长、茎粗和叶片数较高,地上部干、鲜质量较大,单瓜重、坐瓜指数和单位产量较高。采用大小行种植时,以高密度D2和D1植株生长较快,地上部干、鲜质量较大,单位产量以D2较高。与等行距相比,大小行种植方式下小型西瓜长势增强,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显著增加,且果实中心糖、边糖含量提高,中边差减小,果肉酥脆或沙脆。[结论]在露地条件下进行小型西瓜立体增密种植时,采用大小行种植方式较为适宜,且密度为33000株·hm2时,西瓜产量和品质较佳。
关键词:小型西瓜;露地栽培;种植方式;密度;立体栽培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小型化和旅游业兴起,小型西瓜因其果形美观小巧、肉质细嫩、汁多味甜、品质极佳,便于携带,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种植面积逐年增大[1,2]。果型较小、单瓜重轻、产量较低等问题一直制约小型西瓜的快速发展,为此创新小型西瓜高产栽培方式对小型西瓜产业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瓜产量往往受到诸如品种、气候、栽培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种植方式和密度是各种栽培措施中影响西瓜产量的最直接因素[3]。研究表明,设施条件下采用吊蔓方式进行小型西瓜栽培时,采用单行定植,并且适当提高小型西瓜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小型西瓜产量,增加经济效益[4]。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可通过改变西瓜群体结构的通风透光性、西瓜的叶面积指数以及西瓜群体光能利用率,从而影响西瓜产量和品质[5,6]。杜少平等[7]研究表明,随着西瓜种植密度增加,虽养分消耗越多,单株结瓜重降低,但由于单位面积坐瓜数增多而产量增加。目前,关于小型西瓜种植方式和密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设施条件下的吊蔓西瓜,针对西瓜需求最大的露地茬口研究还较少,分析主要原因是露地西瓜多进行地爬种植,植株群体光能利用率难以提高,为此,我们开展了露地小型西瓜立体栽培技术方面研究,在前期发明露地小型西瓜立体支撑装置(专利号:201620668483.7)的基础上,研究了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露地小型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拟在集成露地小型西瓜高产立体增密种植技术的同时,为创新小型西瓜露地茬口的高产栽培种植模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6年3-7月在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示范园进行。试验区土壤为砂质壤土,中等地力,定植前土壤养分含量(0~30cm土层):有机质1.44g·kg-1、全氮0.77g·kg-1、速效磷57.23mg·kg-1、速效钾181.67mg·kg-1、pH8.12。供试小型西瓜品种为“京颖-6”,其植株长势强,果实椭圆形,果肉红色,口感好,糖度高,适合周年生产。试验为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方式(R),副区为定植密度(D),3次重复。种植方式分别为等行距种植(ER)和大小行种植(BSR),其中等行距种植的行距为80cm,大小行种植的大行行距为120cm,小行行距为40cm,密度设为37500株·hm-2(D1)、33000株·hm-2(D2)和28500株·hm-2(D3),小区面积为36m2。植株均采用双蔓整枝,主蔓第二雌花坐瓜,侧蔓坐瓜后摘心,人工授粉,挂牌后标记授粉日期,其它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
1.2测定项目和方法
1.2.1植株生长指标测定从植株定植后20d始,每个小区随机选取5株植株,测定植株主蔓长、茎粗和叶片数,计算其平均值,重复3次,以后每隔10d测定一次,直至测定到定植后50d。
1.2.2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测定于植株定植后45d,每个小区随机选取5株,分别测定西瓜根系、茎、叶片和果实鲜重,计算其平均值,重复3次。之后将西瓜根系、茎和叶片置鼓风干燥箱内105℃杀青15min,并于70℃烘干至恒重,测定其干物质质量。
2结果与分析
2.1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露地小型西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由图1可见,种植方式和密度均可显著影响露地小型西瓜植株的主蔓长、茎粗和叶片数(P<0.05)。全生育期内,随着生长的进行,各处理之间的主蔓长度、茎粗和叶片数差异逐渐增大,其中与等行距相比,大小行种植的D2和D1处理表现较好,如定植后50d时,大小行种植D2的主蔓长度、茎粗和叶片数分别较等行距种植D2高21.07%、9.36%和25.00%,大小行种植D1的主蔓长度、茎粗和叶片数也分别较等行距种植D1高17.65%、8.71%和32.00%。同时由图1可知,所有等行距种植处理中,D3植株长势较好,D1较弱,如定植后30d时,等行距D3主蔓长和茎粗分别为88.0cm和6.68mm,而等行距D1仅为74.0cm和6.36mm;对于大小行种植方式,D2表现较好,D1次之,D3较弱,如定植后40d时,大小行种植D2主蔓长和茎粗分别较大小行D3高11.14%和5.56%。由此可见,不同种植方式可显著改变不同密度对露地小型西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2.2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露地小型西瓜各器官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种植方式和密度可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植株茎叶鲜、干质量和果实鲜质量以及根冠比,且两者交互作用显著。尽管种植方式和密度可显著影响根系鲜质量,但对根系干质量无显著影响。可见,种植方式和密度主要影响小型西瓜植株地上部的生长,其中大小行种植方式的植株茎叶鲜质量和果实鲜质量显著高于等行距种植方式,且大小行方式植株的根冠比为0.036,较等行距种植低27.78%,大小行种植方式更促进植株地上部物质的积累。且密度较低,西瓜地上部物质积累量较高,如D2和D3茎叶鲜质量较D1高18.11%和47.97%,D1根冠比较D2和D3高41.7%。
3讨论与结论
前人研究表明,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是调控作物群体特征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种植方式,调控种植密度,可显著改善作物自身库、源的平衡,有效提高作物产量[9,10]。等行距种植和大小行种植是西瓜栽培的两种常见种植方式,张保东等[11]研究表明,采用大小行种植,可显著提高西瓜产量,减少西瓜病害发生,这可能与大小行种植方式可增大定植行间空隙,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增加光合有效辐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12],同时增加空气流通有关。这与本试验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表明,大小行种植方式可显著提高露地小型西瓜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促进果实膨大,提高西瓜单瓜重和坐瓜指数,从而显著增加西瓜产量,同时小型西瓜裂瓜率也显著降低。常高正等[13]研究表明,小型西瓜定植时,密度过大或过小均可显著降低植株株高、茎粗和单瓜重,但密度增加却提高植株坐瓜率,产量显著提高。戚志强等[14]研究却表明,定植密度增加,坐瓜率下降,同时小型西瓜单瓜重也逐渐降低,单位产量也显著下降。本试验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植株主蔓长、茎粗显著减少,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显著降低,单瓜重和坐瓜指数也显著降低,但单位产量却以密度33000株·hm-2较高,这可能随着密度增加,虽单瓜重和坐瓜指数降低,但由于单位面积植株数增加,坐瓜数增加,也可显著提高产量[15]。此外,本试验结果还表明,种植方式与种植密度对露地小型西瓜植株生长、地上部干、鲜质量积累及产量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等行距种植方式下,随着密度增加,植株主蔓长、茎粗和叶片数逐渐减少,地上部干、鲜质量积累降低,单瓜重和坐瓜指数显著降低,单位产量以D3较高。而采用大小行种植时,以D2和D1处理的植株生长较快,地上部干、鲜质量较大,虽D2和D1单瓜重低于D3,D2坐瓜指数却与D3无显著差异,单位产量以D2较高,D1次之,D3较低。可见,露地小型西瓜采用进行高密度栽培时,选用大小行种植方式更容易促进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形成,这与杨吉顺等[16]对玉米的研究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邓大成,孙小武,莫小平,等.我国小西瓜生产的现状、问题与发展[J].中国瓜菜,2006(2):44-45.
[2]相玉苗,芦金生.“大兴西瓜”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蔬菜,2015(12):8-11.
[3]李婷,曾剑波,陈艳利,等.京郊秋大棚小型西瓜‘传祺4号’定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6):207-210.
[4]王华,林红梅,张小锋.沿海地区不同栽培密度对双大棚小果型西瓜综合效益的影响[J].中国瓜菜,2015,28(3):43-45.
[5]解华云,劳家喜,周洁琼,等.大棚秋延迟后小型无籽西瓜定植密度对其产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0):32-33,46.
[6]李军,杨秋珍,薛循革,等.不同西瓜栽培方式对温室大棚小气候要素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3):61-62.
《种植方式和密度互作对露地立架小型西瓜产量和品质影响》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