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富强,没有农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农村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问题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三农”所关注的焦点和任务有所不同,但“三农”问题自始至终都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问题。“三农”问题与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主要是依靠农民,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新时期以来,伴随着市场化改革,我国对“三农”问题关注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在不断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的同时,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后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通过对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进行探析,努力为当前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三农”问题;认识历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以及党的主要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历史阶段。
一、建党初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1921—1927)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了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由不重视到比较重视的转变,同时对农村经济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形成了工农联盟思想。
(一)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由不重视到重视的转变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没有系统、深刻地把握和理解,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特点,同时缺乏领导农民斗争的实践经验,导致农民问题未能引起党的重视,“一大”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领导工人运动[1]。党的“一大”后,一些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在实际工作中看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开始领导农民反对地主奸商囤积粮食、垄断市场和高利盘剥斗争。随着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和对农民在我国革命战争中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以及在共产国际和列宁的帮助下,“二大”前后中共中央逐步改变了对农民问题认识的状况。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的同时,对我国的农村和农民问题也进行了讨论,并做出了党的历史上首个《农民问题决议案》,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做了一系列论述。在同年11月召开的“三届一中全会”上,“三农”问题也被列为重要议题。
(二)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党的“一大”到“二大”这段时间内,由于党的精力全部倾注于城市和工人运动,缺乏对农村实际的深入了解,以及陈独秀对中国社会变化的僵化理解。党对鸦片战争前后农村自然经济的区别尚不清楚,以为中国农村经济依然是完整的封建小农经济,还没有认识到它已经变成了半封建经济。党的“二大”之后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状况进行了分析。1922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对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中明确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2]。陈独秀在《中国农民问题》中指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之根基。1923年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克服了从前认为我国农村经济还是完全的自然经济的不确切认识,得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已经不是完整的自然经济社会,从而为党更加确切地认识整个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为党制定正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供了基础。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1927—1937)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在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的新时期,对农村、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以及发展农业生产和土地改革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一)对农村、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的认识国民革命的惨痛教训,迫使中国共产党对以往在农村、农民问题上的错误进行深刻反思,从惨痛的失败教训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早在国民革命后期,毛泽东就已开始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他认为解决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在对中国农村经济性质、农村地理状况和农民革命及其对中国政治深刻影响的科学把握基础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方针,使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方面为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白色政权彼此之间的长期矛盾和战争,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波浪式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条件。农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农民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二)对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随着革命斗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民党军事进攻与经济封锁的加紧,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来支持革命战争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并且摆在党的工作的重要位置。由于苏区基本上处于乡村,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又长期处于敌人包围之中,因此决定了苏区经济建设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党中央立足于当时苏区的特殊环境,认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放在苏区经济建设的突出位置;第二,必须坚决实施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以多类种养相结合的方法;第三,要广泛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使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进一步恢复与发展;第四,要通过广泛开展劳动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主动性、积极性,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上述思想、方针、方法的指导下,经过农民群众的努力,苏区的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
三、抗日战争时期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1937—1945)抗日根据地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农村民主政权建设和农民负担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以及对减租减息政策的准确把握与实践,不仅发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并且团结了一切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主力量投入到抗日武装斗争中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对农村民主政权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原则基础上对各抗日根据地的乡村基层政权进行了符合实际的改造。一方面,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前提下,在民主政权建设过程中实行“三三制”,即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党外左派、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实施反奸清算、推行民主制度、建立民兵组织等有效措施,全面彻底地改造了旧的国家政权,使得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能够享受到现代民主政治。
(二)对农民负担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建立的抗日根据地绝大多数都处于敌后的广大农村地区,不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民生活贫困,而且艰难抵抗着70%以上的日寇和90%以上的伪军,战争造成的破坏和巨大消耗,财政困难,供给严重不足是党和根据地人民面临的最大困难。如何既能保证革命战争的需要,又不致“竭泽而渔”是党中央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问题。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中国共产党坚持军民兼顾,合理承担的原则;建立了高效合理的农业税费制度;在对农民负担摊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平合理;与民主建政相结合,有效整理乡村财政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正确处理了革命战争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时,不仅取得了抗战胜利,而且扩展了根据地。
四、解放战争时期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革命发展并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深化对土地改革的认识,对农村基层组织和新形势下的城乡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对土地改革认识的深化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最大的经济改革运动。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著名的“五四指示”。由于此时国共“和谈”还未彻底破裂,因此,“五四指示”采取比较缓和的、以清算为主的方式将地主阶级多余的土地归还给农民。随着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国共两党的“和谈”的彻底破裂,国内阶级矛盾激化,解放区的土地政策也开始改变,其标志性政策就是1947年10月10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重点强调“群众路线”和“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以求在全国迅速、彻底的完成土地改革。1948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的指示》中正式提出:不能性急,应该依靠当地环境和农民群众的觉悟程度以及领导层的强弱来决定土地改革工作进行的速度。此举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思想已经逐渐成熟起来。
(二)关于整顿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认识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在战略防御阶段,还是在战略进攻阶段,都需要有巩固的农村根据地作支撑,而要得到巩固的农村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就必须要建立可靠的农村基层组织以稳固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权,以便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顺利实施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因此,合理地整顿和重组农村基层党组织便成了解放战争时期“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数量在抗战胜利前后迅速增加,到1947年,党员数量已经从“七大”召开时的121万人发展270万人,这些新党员,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党员,是在战争和土地改革激烈进行的条件下加入的,一些不良的作风和习气被带进党内,使一些党组织和群众相脱离。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顿,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了坚决彻底地贯彻落实土地改革,巩固人民解放军的大后方,必须整编党的队伍”[3]。这个任务如果不解决,我们在农村就不能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7.
[2]武力,郑有贵.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1921-2013年)[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25.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2-1253.
[4]刘少奇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19.
《1949年前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论文发表三步曲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