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农业工程专业《精准农业》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改革

农业工程专业《精准农业》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改革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4-18 10:04
扫码咨询

  摘要: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和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近些年来引入到国内,受到广大高校农业工程专业领域的重视,并且纷纷开设精准农业方面的课程。目前《精准农业》教学仍以传统汉语教学为主,任课教师一般都是严格按照学校教学大纲上课,如若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不但会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双语教学本身就存在着与学生互动的模式,需要考察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学生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中也会激发出不同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精准农业》双语教学以掌握精准农业知识和技术为目的,将从应用的实际出发,中英文教材相结合,克服传统汉语教学的局限,探索《精准农业》双语教学模式和改革方法,使学生成为精通英语和精准农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双语人才。

  关键词:农业工程;精准农业;双语教学;探讨;改革

农业工程专业《精准农业》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改革

  0引言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精准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1]。精准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和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是以信息为基础,利用传感器及现代先进的监测技术,完整、准确、及时的了解土地和作物的详细数据,结合精确时空统计分析,及时迅速的做出决策的一种农业管理系统[2-9]。近些年来引入到国内,受到广大高校农业工程专业领域的重视,并且纷纷开设精细农业方面的课程。《精准农业》是农业工程领域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主要讲授精细农业及其支撑技术[10]。内容主要包括:精细农业概述、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遥感及其应用、精细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智能化农业机械设计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与精细农业等[11]。通过《精准农业》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精准农业技术的有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发展趋势,特别是3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为精细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实施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1改革目标和内容

  1.1改革目标

  通过双语课程的教学,不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精细农业技术的有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发展趋势,为精细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实施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以外语为工具,中英文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外语应用能力(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意识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专业外文前沿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精通英语和精准农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双语人才。《精准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很少有高校开设双语教学模式,双语课程是我国农业工程领域各专业教学中重要的一笔,全方面的对农业工程学科的学生加以培养,也切实解决了学生对双语教学模式的渴望。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已科学的认识到双语教学课程学习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切实转变了重科研忽视课程教学的实际倾向,把课程建设特别是双语教学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双语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各大高校考核教师和学生的标准。

  1.2改革内容

  首先是项目组成员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树立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观念。做到了既要加强理论教学,更要突出英语等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应用能力相结合,采用汉语和英语同时讲授的现代双语教学模式。明确当前各高校学生的教学发展趋势就是双语教学。其次是按照《精准农业》各章节内容完美的结合英语讲解来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定位,结合其他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结果,在广泛组织院系教师研讨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章节所需讲授的英语内容,并将其分解到《精准农业》课程的教学当中。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精细农业概述、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遥感及其应用、精细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智能化农业机械设计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与精细农业等。主要是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增添创新创业前沿性知识且以英语进行讲解。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教师授课少而精,中英文讲透重点、难点,多让学生用英语提出问题,通过用英语的讨论和答辩等形式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并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

  2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1存在的问题

  2.1.1配套资金少学校相关配套资金较少,很难有充足的资金聘请外教为本科生或研究生上部分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只能是本校教师承担。由于本校课程教师在英语口语上不够标准,学生上课时也存在听不清楚的问题,若能够增加配套资金提供机会使本校双语课程教师得到进修或者聘请专业的外教老师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2.1.2没有固定的双语模式可以借鉴《精准农业》双语教学目前没有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课件可以参考并且双语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双语教学模式需要任课教师逐步探索整个教学过程。不但需要全面的双语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还需要形成经得住推敲和可借鉴的双语教学模式。

  2.2解决方法

  《精细农业》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启发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和培养创新意识。如在讲解3S技术的时候,首先讲解3S技术的基本概念,之后让学生用英文讲解他所了解的3S技术的概念,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精准农业》的各个教学环节,如授课、课堂练习、作业、讨论和考试等尽可能用英语完成,最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英语能力。为此,《精准农业》的教学方法将进行多方面的实践。

  3改革计划

  《精准农业》双语教学模式改革可分为3年来完成。第1年,收集课程相关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根据本双语教学课程的总体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实施方案,完善教学条件,全面实施双语教学研究计划,特别是在原版教材引进方面加大力度,教师不但需要向学校或者学院申请专项经费,更需要寻找精准农业方面的相关教材,统筹规划和整理出一套适合中国农业工程领域学生的英文教材。并且开展或参加精准农业相关双语教学讨论会,对教材的使用方面课进行研讨,更重要的是针对本年度双语教学中和学生反应的问题逐一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并写出年度总结报告。

  4结束语

  《精准农业》是农业工程领域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具有专业优势。并且该双语教学课程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在我国农业工程相关教育课程的双语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一笔。《精准农业》课程的探讨与改革不但使高校教师认识到双语教学模式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还可以使领导和教师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承担课程建设责任,加强对双语课程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本科教学的实际倾向,把课程建设特别是将双语教学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双语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基本还没有关于《精准农业》方面的双语教学系统规划,《精准农业》双语教学模式在农业工程教学领域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锡文,臧英,周志艳.精细农业中农情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67-173.LUOXiwen,ZANGYing,ZHOUZhiyan.Researchprogressinfarminginformationacquisitiontechniqueforprecisionagriculture[J].TransactionsoftheChineseSocietyofAgriculturalEngineering,2006,22(1):167-173.

  [2]石玉林,齐文虎.精准农业:现代农业的方向[N].山西经济日报,2001-03-01(007).

  [3]姜立明.变量施肥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JIANGLiming.Researchonkeytechnologiesofvariableratefertilizationcontrolsystem[D].Daqing:HeilongjiangBayiAgriculturalUnivcrsity,2014.

  [4]兵团信息中心.精准农业现代农业的方向[J].兵团建设,2000(9):39-40.

  [5]朱洪涛,张凯,龚振华.车载土壤样品信息快速采集装置[J].微型机与应用,2012,31(9):82-84,90.ZHUHongtao,ZHANGKai,GONGZhenhua.Quicksoilinformationsacquisitiondeviceontractor[J].Microcomputer&ItsApplications,2012,31(9):82-84,90.

  [6]潘瑜春,赵春江.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3(4):1-6.PANYuchun,ZHAOChunjiang.Applicationofgeographic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precisionagriculture[J].TransactionsoftheChineseSocietyofAgriculturalEngineering,2003(4):1-6.


《农业工程专业《精准农业》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改革》
上一篇:精准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监测系统设计
下一篇:新型农业大棚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