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落叶松育苗栽培技术探讨

落叶松育苗栽培技术探讨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6-17 10:48

  摘要:从苗地选择、翻耕整地、种子处理、播种育苗、苗期管理、病虫防治等环节,全面介绍了落叶松的育苗栽培技术,为广大落叶松造林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落叶松;育苗;栽培技术

  落叶松抗寒、抗风、抗腐,而且其树干笔直、圆满,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我国主要的木材品种之一,也是东北地区速生林的主要品种之一。提高落叶松林木的质量和产量,对于提高林企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相关人员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育苗栽培技术是影响落叶松质量和产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普及落叶松育苗栽培技术,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

落叶松育苗栽培技术探讨

  1苗地选择

  为提高苗木质量,需要选择合适的苗地。育苗地应选择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的区域,土层厚度最好在50cm以上。另外,还需要排灌方便,周围无松树常见的病虫害发生。从原则上讲,落叶松的育苗可以连作,但是实际情况表明,在连作3年以上时,会降低落叶松幼苗的生长速度。因此,如果无合适苗地,可在两年内连作,然后进行换茬。

  2翻耕整地

  苗地的深耕,一般在育苗前一年的10月左右进行,因为此时进行翻耕,可将树叶、杂草等掩埋于土壤中,使其腐烂变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进行改良。另外,也可将土壤中准备越冬的害虫虫卵等翻出土壤表面,破坏其越冬环境,从而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翻耕深度在25cm以上,深耕的同时清除苗地上的树枝、石块等杂物,深耕后将苗地耙平。开春之后即可进行起垄,垄宽1~1.2m、高15~20cm,两垄之间的过道宽度为30cm左右。

  3种子处理

  冬天在土壤冻住之前,将种子选择好后在背光、背风处进行雪藏。待春天冰雪融化后,将种子取出进行播种前的处理。首先将种子放在80~90℃的热水中浸泡45~60s,打破种子休眠,捞出后用0.5%~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5~20min进行消毒,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然后将种子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置于28~32℃的环境中进行催芽,每天洒水并翻动。一般3~4d后有超过60%的种子会泛白,5~6d时发芽势最大,即可进行播种。虽然不经过催芽种子也能发芽,但是经过催芽处理之后,种子发芽能够更齐,发芽率更高,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播种温度

  在10℃以上时,落叶松种子即可萌发。因此,当地表以下5cm左右的温度能够稳定达到10℃以上时,即可播种。东北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初播种。如果播种后气温出现反复,可采用覆膜等方式进行保温。播种量为12kg/667m2左右,一般进行撒播,即将种子尽量均匀地撒在苗地表面,然后进行覆土。覆土可用苗地土壤或者潮湿的腐殖土。

  5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对于落叶松幼苗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

  5.1间苗、补苗、定苗

  在苗出齐后30d左右,即可进行间苗、定苗。在一些出苗较密的地方,将弱苗、病苗清除,同时将壮苗移栽到缺苗面积较大的区域。如果壮苗不够用,则可在缺苗较大的区域进行补播,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5.2肥水管理

  在出苗之前,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种子萌发。浇水以少量多次为宜。当苗木进入生长期之后,生长速度加快,对于水分的需求量也在增大,需要进行大量浇水,并配合施肥,以促进苗木生长。尤其是在夏天,天气炎热,水分蒸发快,一旦土壤表层出现缺水状况,需要尽快浇水。夏季浇水一般在傍晚太阳下山以后进行。幼苗出齐后,生长速度加快,对于养分的需求量也在增大,需要及时进行追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幼苗侧根生长前不可进行大量追肥。因为此时幼苗根部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速度较慢,大量施肥容易造成土壤中营养过剩,导致病菌的滋生,从而引发病虫害。适量追肥可按照以下方案进行:首先是氮肥,一般需追加氮肥30kg/667m2左右,在定苗后即可开始追施,10d一次,分3次施完,3次施肥量分别占总肥量的10%、30%、60%。磷肥和钾肥追加量为2~2.5kg/667m2,一般采用喷洒的方式施加,7d一次,分3次喷施。另外,施肥可在松土和除草的同时进行,一方面可减小杂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使土壤更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幼苗根部的生长发育。

  6小结

  培养整齐、健壮、抗灾力强、产量高的苗木,必须做好从选地、种子处理到病虫害防治的各项工作,相互协调统一,及时关注育苗情况,并调整相应的措施,做好育苗中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落叶松苗木的优质高产。

  作者:隋浩


《落叶松育苗栽培技术探讨》
上一篇: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下一篇:花生栽培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途径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