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5-09 10:29
扫码咨询

  摘要:要素禀赋条件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制约,技术进步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巨大动力,两者间的高度耦合协调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要素禀赋和技术条件都有所变化。本文从耦合关系的视角,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性,并对各地区间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要素禀赋结构的优化速度滞后于技术进步的步伐;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性没有发生明显波动,一直处于颉颃阶段,且呈现出“U”型的变化趋势;1981—2011年间,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已由改革开放初的低度耦合协调发展成为高度耦合协调;各地区间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耦合性存在一定差异,多数地区两者间耦合协调关系属于中度耦合协调型,北京和西藏两地仍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仅江苏、山东、河南、广东四省为高度耦合协调型。在农业改革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发挥市场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实现两者的高度耦合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应充分考虑我国各地区农业要素禀赋条件的差异性,选择与当地要素禀赋相适应的技术类型,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和技术本身的效率。

  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农业要素禀赋;耦合度;耦合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要素禀赋条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2年12月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挤占了大量农业用地;“人口红利”优势正逐步消失,农业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进入到农业领域。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要素禀赋条件呈现出土地、劳动力要素变得愈发稀缺,价格不断上升,资本要素所占比重逐步增长的变化趋势。但从区域上看,各地区间的农业要素禀赋条件及其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与此同时,我国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代化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为了促进农业技术更快地发展,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与发达相比,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不够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依然较低。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1文献综述

  关于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Hicks[1]认为技术变革的方向是由制约经济增长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根据要素投入结构将技术创新的类型分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及中性技术进步三种。Ahmad[2]应用创新可能性曲线(InnovationPossibilityCurve,IPC)这一概念,建立起了研究要素禀赋变化和技术创新两者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Hayami、Ruttan[3]认为一个只有选择能够消除要素禀赋制约的技术变革途径,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希克斯的诱导性创新理论,提出了诱导性技术创新理论。诱导性技术创新理论把技术变迁过程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技术变革的方向和速度是对资源禀赋变化和需求增长的一种动态反应,并进一步分析了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在农业技术进步中的不同作用,最后采用1880-1980年间美国和日本的农业发展过程验证了该理论。Binswanger[4]建立的诱导模型则表明技术变革是由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引导并沿着创新可能性曲线移动。林毅夫[5]认为一个经济体的最优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技术进步是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结果。无论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还是在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交易被禁止的经济环境中,要素结构状况对技术需求的影响是完全一样的。他提出并验证了即使在人为政策扭曲之下,农业技术进步仍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张月玲[6]应用反映要素投入结构对边际技术替代率变动敏感程度的替代弹性系数法分析了技术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匹配的合理性。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耦合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用于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相互影响的现象。借鉴该定义,本文将农业要素禀赋与农业技术进步之间通过各自的系统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关联关系称之为耦合。尽管有学者运用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论证了农业技术进步受到要素禀赋的根本性制约,但由于技术进步同时还受到路径依赖、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制度环境(如农业补贴政策、知识产权制度、市场机制健全度等)等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两者的变化趋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从而影响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之间的契合程度。

  3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3.1研究方法由上述理论分析

  可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业要素禀赋与农业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耦合关系。为了准确而全面地反映两者间的耦合度,需要借助相关实证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在探讨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关系时,耦合协调模型是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12-16]。耦合协调模型通常由功效函数、耦合度函数和耦合协调函数三部分构成。

  3.2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3.2.1指标体系构建

  由理论分析可知,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两者耦合关系的基础。关于农业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Hayami、Ruttan[3]认为劳动力拥有动力的增加可以作为采用机械创新的显示性指标。类似的,以化肥和农药为代表的化学投入品的增加则可以是生物化学技术创新的显示性指标。林毅夫[3]把灌溉面积、化肥用量、机耕面积和农村用电量作为体现农业技术的指标。姜劲儒[17]也将农业机械化、化肥施用量等看作是技术进步的间接反映。彭亮[18]用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来代表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借鉴相关研究,依据可比性、可操作性、整体对应的原则,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等作为表征农业技术进步的指标,将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财政支农资金等作为反应农业要素禀赋的指标(见表2)。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得出。

  3.2.2数据来源

  本文搜集了1981-2011年间上述各指标数据,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来源于历年《统计年鉴》,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统计局官方网站,其余指标数据均来自于历年《农村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农民农业生产支出和1981-1990年的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缺少直接性数据,根据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4结果分析

  利用已构建的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耦合关系模型,本文测算出了1981-2011年我国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见表3),并对我国各地区2001年、2011年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4)。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耦合关系的视角,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探讨了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性,并对各地区间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不完全耦合,且各地区间两者的耦合性存在一定差异。具体结论如下: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速度滞后于农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使得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间存在着不完全耦合的关系,两者间的耦合性一直处于颉颃阶段,且呈现出“U”型的变化趋势,而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低度耦合协调发展成为高度耦合协调。

  (2)我国各地区间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耦合性及耦合协调性存在一定差异。由于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2011年,北京和西藏两个地方的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仍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河北、安徽、河南三省的耦合度值均为0.50。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关系属于中度耦合协调型,仅江苏、山东、河南、广东四省为高度耦合协调型。高达80.64%的地区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值小于耦合度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HicksJR.TheTheoryofWages[M].London:Macmillan,1932.

  [2]AhmadS.OntheTheoryofInducedInvention[J].TheEconomicJournal,1966,76(302):344-357.

  [3]HayamiY,RuttanVW.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InternationalPerspective[M].Beijing:ChinaSocialSciencesPress,2000:101-102,208.

  魏金义1,2祁春节1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上一篇: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
下一篇: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