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气候变化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环境适应性分析

气候变化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环境适应性分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5-12 09:40
扫码咨询

  摘要:农业作为对自然资源尤其是气候资源具有较强依赖性的生产活动,在生产实践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冲击,而面对近年来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持续变化,如何根据粮食作物环境适应性所受影响来采取相关适应措施,则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对近年来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出现的主要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以小麦、玉米、水稻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为例,围绕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适宜生长区的影响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农业生产实践与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作物;种植环境;适应性

气候变化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环境适应性分析

  0引言

  在农业生产领域,环境适应性通常是指为适应气候变化、实现正常农业生产、保证农作物产量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能力,通常可包括农民与政府两个层面,其中农民在面对气候变化时,为保证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收入,通常会对生产实践做出针对性的调整,而政府为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进行与农业产量稳定,则会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制定合适的公共政策,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二者对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农业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近年来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变化

  1.1光照条件变化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各地区的日照时数分布虽然仍具有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的特点,但大多数地区日照时数都有了比较明显的下降。例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陆地区日照时数偏低(年日照时数低于1800h)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湖南、重庆、四川东北部等低纬度地区,而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以北区域及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其年日照时数则比较高,普遍在2800h以上。但到了21世纪初期,则出现了日照时数低值区扩大、高值区缩小的情况,其中低值区(年日照时数低于1800h)沿整个长江流域扩大至浙江、上海、湖南、福建、江西等地,高值区(年日照时数高于2800h)迅速向西北方向缩减,目前仅包括西藏、内蒙及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的部分区域,尤其是在新疆西北部地区,更是出现了大范围的中高值区(年日照时数在2300~2800h间)。

  更新了一篇农业相关的论文,如粮食与食品工业研究生论文发表,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1.2热量条件变化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热量条件变化虽然与气温变化直接相关,但其对于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比较复杂,无论是年平均气温变化,还是不同季节、时间段的气温波动变化,都与农作物生长情况及产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热量条件变化,则在总体上呈现出了平均气温提升、最热月平均气温差异缩小、最冷月温度上升的特点[1]。首先在平均气温方面,上世纪中期年平均气温的15°C等值线基本都位于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一线,如江苏、河南、安徽北部的大部分区域年平均气温仍然在15°C以下,而在进入21世纪后,年平均温度的15°C等值线则迅速北移至淮河北部区域,江苏、河南、安徽等省北部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已经开始超过或基本接近15°C。与之类似的是,年平均温度的10°C等值线同样向北大幅度移动,其中最为明显的华北段(环渤海)已经从上世纪中后期天津地区移动至河北东北部。

  2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适宜生长区的影响

  2.1小麦适宜生长区影响

  在气候条件方面,小麦生长情况主要会受到0°C积温持续天数、年降水天数、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极端低温等几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各项因素的综合影响,也使得国内小麦适宜生长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例如在东北、甘肃、新疆等春小麦的适宜生长区,当地年平均温度升高,年降水天数与冬季极端低温降低,且0°C积温持续天数低值区影响范围缩小,很多原属于春小麦中、高适宜生长区的区域都出现了中职适宜等级降低的情况,相比之下,内蒙古以及长城沿线区虽然同样属于春小麦中、高适宜生长区,但春小麦的种植适宜等级明显升高,黄淮海、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冬小麦种植适宜等级同样有着比较明显的提升。另外在南方地区,如四川盆地及湖北、安徽等区域的小麦种植适宜等级略有降低,部分区域甚至已经转化为不适宜区,这意味着国内各小麦适宜生长区的气候变化适应性虽然在总体上有所提升,但南方区域气候变化环境适应性下降较为明显。

  2.2玉米适宜生长区影响

  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同样可分为春玉米与夏玉米两大类,其中春玉米的生长会受到最热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无霜期等因素影响,而夏玉米的生长情况则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降水天数、最热月平均气温相关。从目前来看,国内玉米作物的高种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自东北三江平原、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土高原、黄淮海区、西南四川盆地几个区域,且除黄淮海区域外,其他区域均以春玉米种植为主,随着年平均气温的提升以及无霜期的延长,这些地区的高种植适宜区覆盖范围已经明显扩大,四川盆地周边部分地区甚至还从不适宜区转为了中低种植适宜区[4]。相比之下,西南、长江中下游等区域的玉米中种植适宜区面积虽然同样较大,但在分布上比较零散,且大多位于低种植适宜区中心,在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原本就比较高的情况,随着近年来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的缓慢提升,很多区域的玉米种植适宜等级已经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在玉米作物的种植上,北方农区的环境适应能力正随着气候变化而不断提升,南方农区的环境适应能力则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有所降低。

  3结语

  在人类活动、气候波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近些年我国各地区的气候条件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虽然各区域及各类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幅度都存在明显差异,但对农业生产仍然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而要想在未来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适应这些气候条件变化,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以及粮食作物产量的稳步提升,则还需结合上世纪以来的相关气候条件数据,对热量、日照、降水等方面的气候变化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同时将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宜生长区变化情况明确下来,最终做出相应的环境适应性判断。

  参考文献

  [1]吕子鹤,丁松爽,卢瑞琳.农作物气候适宜性研究进展[J].农学通报,2020,36(24):78-84.

  [2]朱永彬,白冰,刘昌新,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产量影响及气候损失估算[J].统计与决策,2019,35(24):85-89.

  [3]曾志勇.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前沿——以水稻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3):20-26.

  刘素敏


《气候变化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环境适应性分析》
上一篇: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下一篇:华北平原不同种植制度对粮食作物氮素利用和土壤氮库的影响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