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5-12 09:38
扫码咨询

  摘要:吉林省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2018年水稻、玉米、大豆3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所有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7.99%,其中仅玉米就占了69.59%,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该文通过测算2014—2018年吉林省东、中、西各区域主要农作物的平均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分析玉米、水稻及大豆3种粮食作物在吉林省东、中、西部的比较优势差异,进而提出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方向。

  关键词: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比较优势;吉林省

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推进,对稻米的市场需求正从“求高产”进入到“重优质”的时代,对供给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吉林省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2018年水稻、玉米、大豆3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所有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7.99%,其中仅玉米就占了69.59%,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的调整,其中以玉米内部结构的调整为主。建立合理的作物结构,以“粮改饲”战略为优化路径,以农户“种养结合”经营结构为行动支点,推进玉米核心产区的“粮改饲”,更利于优化玉米内部的种植结构[1]。为了更加合理地对吉林省内不同区域间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及定位,笔者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测算不同区域间各种产品的优势差异。按照吉林省农业区域划分方法,将吉林省9个地市(州)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其中,东部包括通化市、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部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西部包括白城市、松原市。

  更新了一篇农业相关的论文,如中国粮食经济硕士毕业论文发表,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1研究方法及计算公式

  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计算吉林省东、中、西部,玉米、水稻及大豆这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SAI)、效率优势指数(EAI)及综合优势指数(AAI)。SAIij=GSij/GSiGSj/GS式中:SAIij为规模优势指数,GSij为i区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GSi为i区所有作物的播种面积;GSj为全国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GS为全国所有作物的播种面积。若SAIij>1,则说明i区j种作物具有规模优势

  2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的区域差异

  2.1玉米

  由表1可知,实际上东部山区在玉米种植上的综合优势最弱,但近年来在玉米临储价格的拉动下,东部山区的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呈迅猛增长趋势,但随之导致了毁林开荒问题。据统计,2015年东部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较2007年增长了87%。东部山区作为冷凉地区,已被划定为的“镰刀弯”地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自2016年开始削减东部地区玉米种植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因此东部山区“弱粮”选择即是减少种植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玉米,对于毁林开荒种植玉米的应尽快实施退耕还林,结构优化方向上应将“强特”作为主要目标。

  2.2水稻

  由表2可知,吉林省东部地区的通化市及吉林省中部地区具有较高的水稻种植综合优势。吉林省水稻种植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当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以优质稻米为基础,重点做好“吉林大米”的品牌文章。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良盐碱地以种植水稻的试点工作在吉林省西部地区不断推广,使得西部地区在水稻种植上的综合优势逐步提升。

  3吉林省粮食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布局、品种、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吉林省主粮作物的结构调整要以发展新理念为统领,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生态优先,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3.1深化玉米种植结构调整

  基于黑土地及得天独厚的玉米种植自然资源优势,加之长年累月的玉米种植技术积累,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核心优势产区,长久以来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尤其在在当前疫情及复杂国际环境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成为重中之重。玉米作为“粮—经—饲”三元作物,若再大范围、大面积调减,既不符合当前政策导向,甚至还可能由于玉米在大农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造成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因此,在深化吉林省玉米结构调整时,要严格区分优势产区和非优势产区,有序有度引导农民进行调整[4]。

  3.2加大大豆种植支持力度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豆种植的发展,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对大豆的需求,我国大豆仍主要依靠进口,对外依存度高,急需寻求突破口。因此,吉林省在调整大豆种植结构时应考虑适当增加大豆种植、鼓励大豆种植,因地制宜推广玉米—大豆轮作;政府对新增大豆种植及玉米—大豆轮作试点地区给予一定补贴,并适当调整玉米与大豆的比价关系,调动农户种植大豆积极性,以应对当前大豆进口收缩所带来的供给短缺的影响。吉林省东部为大豆种植的优势区域,不仅自然条件优越,而且具有大豆生产的传统栽培技术优势和生产优质品种的资源优势,单产水平较高。因此,对于东部优势产区,应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入,加快选育大豆突破性品种;同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大豆生产条件,不断提升大豆产能。为了保护区域农民种植积极性,应制定稳定的大豆补贴政策,缩小大豆与玉米间的收益差距。

  3.3提升优质水稻种植比例

  目前,吉林省水稻种植正处于由追求数量向提升品质转变的转型期。因此,吉林省水稻种植结构调整主要包括打造水稻优势产区,发挥“吉林大米”品牌优势,以大中型灌区为重点,立足“黄金水稻带”,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程农机化等工程,稳定提升优质水稻产能,打造绿色大粮仓;同时,释放和提升灌溉能力,解决灌区“最后一公里”问题,增加优质水稻种植面积,重视稻作资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保护以及稻作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1]。针对水稻销售环节,粮食企业要完善优质稻谷收购的价格体系,分稻米品质档次、分品种收购;建立企业自有的优质稻生产基地,或与水稻种植大户联合,建立“公司+基地+种植大户(或农户)”模式,创建独具特色的品牌,以效益带动大米品质提升[1]。吉林省整合基地、加工、销售网络资源,推进“互联网+吉林大米”与直营直销深度融合,进一步保证了大米从田间到餐桌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赵悦.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9.

  [2]孙会敏.吉林省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6.

  [3]刘帅,余晓洋,吴迪.粮食主产区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情况调查研究——基于吉林省446户样本的分析[J].经济纵横,2019(2):79-87

  吴迪1余晓洋2赵悦3*舒坤良1


《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上一篇:劳动禀赋变化、技术选择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p>  摘要: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是安全的重要基础,城市化带来的农村
下一篇:气候变化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环境适应性分析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