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华北平原不同种植制度对粮食作物氮素利用和土壤氮库的影响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制度对粮食作物氮素利用和土壤氮库的影响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5-12 09:43

  摘要: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华北平原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制度,存在氮肥利用率低、土壤氮素过量累积问题。为探索华北平原氮素高效利用的适宜种植制度,采用15N示踪技术,基于3a田间定位试验,对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的常规水氮和优化水氮、两年三熟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与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及一年一熟春玉米3种种植制度的作物产量、15N利用率、氮素去向和土壤氮库表观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年三熟的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产量为32248.52kg/hm2,分别比一年两熟和一年一熟提高22.16%和52.88%;15N利用率为33.36%,比一年一熟提高26.12%。3种种植制度的氮肥去向最高为土壤残留,其次为作物吸收和损失,两年三熟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的作物吸氮量最高为151.82kg/hm2,土壤氮库表观盈余量为21.22kg/hm2,显著低于其他种植制度。综合分析,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在稳产高产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上具有可持续的潜力,是华北平原未来较为理想的种植制度。

  关键词:作物;土壤;氮;种植制度;华北平原

  0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种植制度主要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该种植制度虽然有效缓解了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危机[1]。其中,氮肥过量施用且利用效率低,平均氮素回收率仅为16%~18%,由此造成土壤氮素累积、地下及地表水质污染等问题尤为突出[2-3]。另外,华北平原在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少,产量受降雨和灌溉限制较大。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每年亩需水量800~900mm[4-5],小麦季降水只能满足作物需水量的40%左右,70%左右的水分需要地下水供应,造成10a内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0m。因此,探索水、氮素高效利用的种植制度是缓解华北平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制度对粮食作物氮素利用和土壤氮库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于2010-2013年在河北省邯郸市农业大学曲周试验基地(36°34′N~36°57′N,114°50′E~115°13′E)进行。试验地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海河平原的黑龙港流域,曲周县地处东经之间,平均海拔39.6m,地下水埋深10~20m。该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13.4°C,全年无霜期约201d,2010―2013年年均降水量为490.9mm,主要集中于6—9月。供试土壤为潮褐土,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如表1所示。

  1.2试验设计

  1.2.1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30m×60m,小区间保护行2m,区组间保护行5m。5个处理:1)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的种植制度(ControlW-M),冬小麦播种前翻耕15~20cm,收获后打麦茬1~2遍贴茬播种夏玉米,一个轮作周期后继续种植一茬作物冬小麦,每季作物秸秆不还田,常规水肥管理;2)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优化管理的种植制度(OptimizedW-M),冬小麦播种前翻耕15~20cm,收获后打麦茬1~2遍贴茬播种夏玉米,一个轮作周期后继续种植一茬作物冬小麦,每季作物秸秆还田,优化施肥,节水灌溉;3)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优化管理的种植制度(W-M-SM),春玉米收获后秸秆还田,翻耕15~20cm后种植冬小麦,冬小麦收获后打麦茬1~2遍贴茬播种夏玉米,每季作物均秸秆还田,优化水肥管理,一个轮作周期后继续种植一茬作物春玉米;4)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两年三熟优化管理的种植制度(W-B-SM),春玉米收获后秸秆还田,翻耕15~20cm后种植冬小麦,冬小麦收获后打麦茬1~2遍贴茬播种夏大豆,每季作物均秸秆还田,优化水肥管理,一个轮作周期后继续种植一茬作物春玉米;5)春玉米一年一熟优化管理的种植制度(SM),一年种植一季作物春玉米,秸秆还田。每个处理经过一个轮作周期后,再继续种植下一季作物以研究氮肥后效。

  1.2.2施肥与灌水

  本试验中常规处理氮肥施用量通过各区域农户调查来确定,代表该地区农民平均习惯的施氮量;优化处理则根据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来决定氮肥的施用量,同时以土壤有效氮含量作为参考。各处理的施肥量和灌水量如表3所示。冬小麦、夏玉米和夏大豆的磷、钾肥作为基肥,与氮肥一次性施入土壤;春玉米季磷、钾肥分别在播前和十叶期施用;夏大豆在初花期叶面喷施0.05%~0.1%钼酸铵溶液。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种植制度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不同种植制度在2a内的作物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灌溉水分生产率如表4所示。籽粒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W-M-SM、优化W-M、常规W-M、W-B-SM和SM。常规W-M的产量虽高于W-B-SM和SM,但氮肥偏生产力、15N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分生产效率均为最低,其中氮肥偏生产力和15N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优化W-M的籽粒产量、氮肥偏生产力、15N利用率、灌溉水分生产率较常规W-M分别提高20.08%、103.83%、72.96%、8.24%。两年三熟制中的W-M-SM籽粒产量最高为32248.52kg/hm2,分别比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一熟制提高22.16%和52.88%;15N利用率为33.6%,比一年两熟制提高26.12%。两年三熟中W-B-SM的各项指标均低于W-M-SM,但氮肥偏生产力和灌溉水分生产率显著高于一年两熟。一年一熟的SM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达210.94kg/m3,比其他2种种植制度提高1.09~4.11倍;15N利用率仅高于一年两熟常规水氮处理的56.76%,但产量却比其他处理降低2.6%~52.88%。

  2.2不同种植制度对作物体内氮素转移量与贡献率的影响

  不同种植制度下作物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转移量如表6所示,3种制度下的各类作物的氮素转移量均表现出土壤氮显著高于肥料氮,冬小麦的土壤氮是肥料氮的1.43~2.72倍,夏玉米为1.23~2.30倍,春玉米为5.54~7.26倍,夏大豆为7.66倍,因此土壤残留氮对下茬作物的影响不可忽视。同一作物在不同种植制度中的氮转移量也有差异,冬小麦在两年三熟制中的转移量显著高于一年两熟制,W-M-SM的氮转移量为152.98kg/hm2,其中肥料氮43.07kg/hm2,土壤氮109.91kg/hm2;W-B-SM的氮转移量为152.23kg/hm2,其中肥料氮和土壤氮分别为54.29和97.94kg/hm2;夏玉米在不同种植制度中的氮转移量差异不显著,在常规W-M、优化W-M和W-M-SM中的氮转移总量分别为65.21、56.70和50.00kg/hm2;春玉米在W-M-SM、W-B-SM和SM中的氮转移总量分别为61.88、66.29和80.87kg/hm2,无显著差异;夏大豆的氮转移量有45.76kg/hm2来源于土壤氮,对肥料氮的吸收极少,这与自身固氮有关。

  3讨论

  3.1种植制度对产量的影响

  许多学者对华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进行研究,提出调整种植结构、适水适地种植等观点,然而种植制度的改变显著影响了作物的产量。郑媛媛等[23]、王大鹏等[26]发现与一年两熟比较,两年三熟的产量下降16%~23.7%,一年一熟的产量下降了27%~51.2%。而Gao等[14,21]在2009―2013年的2个轮作周期研究发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传统处理的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23800和24000kg/hm2,但显著低于一年两熟优化处理的28600kg/hm2。本试验中,1个轮作季的产量表现为两年三熟的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产量最高,显著高于一年两熟的冬小麦-夏玉米传统处理,但与一年两熟的优化处理差异不显著。即使长期实行一种种植制度,对产量的影响也有差异。Gao等[21]与本研究中的试验地相同,在2009-2011年和2011-2013年2个轮作周期中,两年三熟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的产量分别为21400和26200kg/hm2,小麦-玉米轮作中传统处理的产量分别为22600和25400kg/hm2,小麦-玉米优化处理中的产量分别为26300和30900kg/hm2,2种种植制度中的第二个轮作周期的平均产量均高于第一个轮作周期。

  3.2种植制度对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提高作物对于灌溉水的利用率是弥补农业用水短缺的重要战略[29],通过改变种植制度来降低耗水量,从而提高水分的利用率。华北平原的降雨量仅能满足一年两熟制下作物总耗水量的72.9%,小麦生育期降水仅能满足其需水量的25%~40%,亏缺的200~300mm水分主要依靠地下水灌溉维持较高的产量[30]。郭步庆等[31]将一年两熟制调整为两年三熟和一年一熟,能降低作物耗水24%~31%,总灌溉用水量降低63%,王大鹏等[26]也认为两年三熟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58%~172%。本试验中,春玉米一年一熟制度的灌溉水分生产率最高为210.94kg/m3,其次为两年三熟制的W-M-SM为100.78kg/m3。

  4结论

  一年一熟的春玉米对灌溉水分生产率比其他种植制度提高1.09~4.11倍,15N利用率仅高于一年两熟常规水氮处理的56.76%,但产量却比其他处理降低2.6%~52.88%,该种植制度目前不具有种植优势;一年两熟是目前华北平原普遍的种植制度,其中优化水氮比常规水氮产量提高20.08%,15N利用率提高72.96%,土壤氮库盈余为93.64kg/hm2,该种植制度下降低水氮投入是优先考虑的措施;两年三熟制中的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处理产量最高,灌溉水分生产率和15N利用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土壤氮库盈余为21.22kg/hm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仅少量硝态氮向下运移。基于粮食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考虑,在保证小麦产量的前提下,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种植模式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是华北平原较为理想的种植制度。

  [参考文献]

  [1]CuiZhenling,ChenXinping,ZhangFusuo.Currentnitrogenmanagementstatusandmeasurestoimprovetheintensivewheat–maizesysteminChina[J].Ambio-AJournaloftheHumanEnvironment,2010,39:376-384.

  [2]VanOortPAJ,WangGuiyan,VosJ,etal.TowardsgroundwaterneutralcroppingsystemsintheAlluvialFansoftheNorthChinaPlain[J].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2016,165:131-140.

  [3]JuXiaotang,XingGuangxi,ChenXingping,etal.ReducingenvironmentalriskbyimprovingNmanagementinintensiveChineseagriculturalsystems[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09,106(9):3041-3046.

  吉艳芝1,徐明杰4,巨晓棠3,董娴娴5,张丽娟1,2※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制度对粮食作物氮素利用和土壤氮库的影响》
上一篇:气候变化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环境适应性分析
下一篇: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