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探索
摘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新农科建设背景,通过走访调研、横向纵向对比,综合分析发现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的问题。为了增强新农科背景下学生能力综合性,技能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学校通过实施“两中心三层级四主线”大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即以为学生成长成材为中心,种业产业需求为中心;通过分析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对初级大一、中级大二、高级大三大四按“三层级”进行分阶段能力培养;从课程建设、实习实践体系、第二课堂延伸和专业思政“四主线”上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种子科学与工程;认知规律;实践;人才培养方案
种子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43%,种业是基础性的、战略性核心产业,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对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世界种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农业大学于2002年率先在国内成立了首个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1],四川农业大学于2006年开始招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创新复合型的种业人才。
一、传统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种子专业课程内容庞杂陈旧
全国共有42所大专院校设立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有9所高校入选了“双一流”高校或者学科,仅有1个级特色专业和1个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可见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所调查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都遵循了种业产业的系统性原则,课程设置涉及种子行业种、管、收的各环节和农业的上、中、下游产业,即包括“种子生物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田间试验统计”“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贮藏”“种子检验与检疫”“种业推广与营销”“种业市场与管理”“种业相关机械”“种业政策与法规”等课程,进一步分析教材发现,课程内容之间多有重复。因此,人才培养需要从新农科建设和种子产业总体需求出发,完善培养方案和明确界定各个课程的讲授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农业新业态、新学科的不断萌生,延伸原有专业学科内涵,以及跨学科跨领域融合,但这些新的知识和技术都没有及时在教材中体现,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来弥补现有教材的滞后[6],使学生及时全面了解种子行业、农业等相关领域发展动态。
(二)学科交叉性、融合性不够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原为不同的专业,现有涉农专业分割明显,学科和课程之间相互独立,但各个学科同时服务于一个种子科学与工程这个目标培养体系,怎么在各个课程中体现培养目标和融合各个板块,服务于培养目标变得尤为重要。而且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由于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并没有形成学科之间的关联,限制了农林专业供给侧改革[7]。
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改革探索
基于这一现状和种业发展迅速,对人才提出的更高需求,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够完全适应产业需求以及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求与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矛盾,我们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实践试验内容等多个角度对专业内容进行了建设调整。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提出两中心:即学生成长成才和种业产业需求为中心;“三层级”:基于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提出了“三层级”,初级大一、中级大二、高级大三大四;基于产业和社会需求,立足学生成才,从课程建设、实习实践体系、延伸第二课堂和专业思政“四条线”上对专业发展进行了探索。
(一)以学生成长成才和种业产业需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以学生成长成才和种业产业需求为中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走访中化集团四川分公司、隆平高科等十余家种子企业,种子管理站等事业单位和兄弟院校,反馈结果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方面的问题,导致农林高校培养毕业生多为单一规格的理论性人才[8],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数量上不匹配,无法有效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农业人才。需要从培养的理念、目标、主体、客体、途径、模式与制度七大要素入手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9],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过程设计,包括培养过程的建构和管理[10]。
(二)“三层级”培养个人能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学生要分阶段获得相应的能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本专业年级需要掌握的技能进行相应的了解,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实践内容的调整,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能力。确定不同年级学生需要优先培养的技能,再针对课程和试验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方法获取知识以及技能,而不是被动学习。抛开对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12-13],落实到培养学生具体的能力上[14-15],并对应相应课程评价体系及反馈,建立一个闭环。
(三)“四主线”育人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多途径的,本专业从课程建设、实习实践体系、创新创业体系、专业和课程思政四方面入手,全面服务于学生成才和社会需求。
1.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重要一环,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长江学者、杰出青年教师均为本专业骨干教师。建成作物育种学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近三年主编或副主编省部级教材5本,参编级教材3本,主编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第三版)》《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等为全国农林高校广泛使用。其中,遗传学教学“五化转换”探索与实践获得2018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建立了“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RT)”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机制,本科生直接在本专业骨干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创新创业能力拓展。
2.实习实践体系。专业课课程实验大部分为综合实验,为多门课程的综合。在大一、大二时,利用校内种植基地,在专业教师带领和指导下有规划地种植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并设计肥料和种植密度试验,实验结果用作下一学期“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的计算内容,计算结果可以结合“植物生理学”和“作物栽培学”进行解释,促进学生对田间试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试验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到形成报告,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一个实验一般会持续一个学期,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将知识前后贯通,知道学习课程的真正意义和用途,明确“学以致何用”后,才有学习的动力和付诸实践的愿望.
3.延伸第二课堂。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出真知”。近3年,本专业学生主持和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14项;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铜奖2项,省级创青春金奖1项、铜奖1项。通过比赛全面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4.专业和课程思政。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总书记总书记在谈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时强调,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见解、具备综合素质和奋斗精神。“95后”“00后”大学生在思想、情感、观念、感觉、思维、心理等方面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传统“漫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脱离大学生实际,忽略学生个体需求,“高高在上”的纯理论灌输难以形成心理共鸣。因此,本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和教学组织方面不断改进和优化,注重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元素,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优秀性格品质、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小德”,比如在“作物育种学”中用大家熟悉的袁隆平院士为例,让学生树立“三农”情怀,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知识传授中寓意价值塑造,在理想信念传播中丰富知识传授;同时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作为显性课堂,在精神塑造和价值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深挖各类专业课程价值元素,调动隐性育人的主阵地积极性,促进两者育人价值上的结合,实现跨课堂的联动。各专业课程都是一座思政价值元素宝藏,将人、物和事件背后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显性化,用新时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予以呈现,在知识传播中凝聚思政价值。将二者协同就是要注重教育的内在整合和完整性,实现育人的整体效应。本专业还组织编写了专门的课程思政教材,专业课程中至少包括10个完成的课程思政案例,用于课程思政。
三、结语
新农科要适应今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即是学生能够通识农业的生产过程,通识人类社会发展、通识农村社会和农村产业之间的关系,专业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人才,也要求人才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农业情怀。本专业以学生成才和社会需求为中心,通过课程设置、实践安排、创新课堂、课程思政等方面培养行业思维和宏观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和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学习的能力和勇气。
参考文献:
[1]赵自仙,何丽萍,刘雅婷.多元化现代种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6,6(3):20-23.
[2]王涛.五大农业高校谈“新农科”发展前景。新农科:新在“农”,也新在“科”.[EB/OL](2019-08-14)[2019-12-0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8/429342.shtm.
[3]吴岩.从“试验田”到“大田耕作”———深入贯彻总书记回信全面展开新农科建设[EB/OL].(2019-12-05)[2019-12-08].
[4][6]胡群文,张文明,郑文寅,等.新形势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8):159-161
蒲至恩,郭世星,黄雪丽,武晓玲,刘洁,罗慎,李伟
《新农科背景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探索》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