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产业升级及农村经济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产业升级及农村经济发展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2-06-21 08:57

  摘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统一规划,综合施治,达到田成方、林成网、土壤肥沃、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生态良好,灌排设施配套齐全,道路畅通。解除了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形成了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障了粮食安全。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粮食安全;农村经济

  0引言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耕地面积大幅减少与人口持续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粮食产量相对不足。尤其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粮食安全关系民族命运发展,是安全的重要基石。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怎样在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不断增加粮食产量,真正实现“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目标,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加快建设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战略,我市当时作为山东省产粮大县之一被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县,建成了部分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粮食产量一度大幅提升。而2019年11月,办公厅印发的《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又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0.67亿hm2高标准农田。因此我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任重道远,持续增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对实现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产业升级及农村经济发展

  1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永久基本农田。

  1.1项目建设的自然地理条件

  邹平市位于山东省中北部,气候适宜,中北大部地区属于黄河冲积平原,腹地开阔,地垫平坦、土层深厚并且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一直以来就是我省主要产粮大市之一。灌溉属于井渠并灌区,地下、地上水资源丰富,地上水资源主要有黄河,其次是小清河、孝妇河等,胡楼引黄闸及引黄灌渠等水利设施为引黄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地下水资源分布广泛,水位较浅,水质优良,适于灌溉。自1988年以来我市每年持续开展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一度为我市的粮食生产及农业发展做出贡献。但由于当时设计水准相对较低,项目建后管理跟不上,设施损坏较严重,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需要,因此粮食产量年际间波动较大,一直徘徊不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标准较低,加之黄河断流已成常态,灌溉方式只能由过去以引黄灌溉为主、井灌为辅变成以井灌为主、引黄灌溉为辅,而且灌溉方式主要以大水漫灌为主,不仅浪费水资源,同时也造成土壤养分严重流失且一定程度污染地下水源、农田灌溉周期较长。二是粮食产量年际间变动幅度较大,且粮食价格与粮食成本之间反差仍较大,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徘徊不前,影响了粮食增产潜力与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更好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大幅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发展节水农业,促进粮食不断优质高产及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能进一步保证粮食安全。

  1.2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政策条件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一直以来是我市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持续发展、不断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思路。特别是十几年以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不断加大,加之1988年以来进行的农业综合开发,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省市上级资金的大力投入,加快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改善与农业经济发展,这些都为可继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更好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1.3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人文优势

  由于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当地农民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尤其是早年的中低田改造项目成果显著,让农民尝到了农田改造带来的好处,增强了农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可度与支持力度。尤其近年来我市不断实施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措施让更多的土地更加集中连片管理、整体改造升级;早年的农业技术培训也让农民及种粮大户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更有力地人力支持。

  2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标准

  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使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成为高产农田示范区;项目区统一规划,符合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治理,达到农田成方,集中连片;灌排配套,设施先进;道路畅通,设计规范;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林网适宜,生态良好;科学种植,产业明显;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管理严格,道路畅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起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带动效应。

  3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措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要通过土地平整、灌排工程、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农田输配电等工程措施进行改造升级。我市通过多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形成规模。并且随着项目的不断整合与开展,设计标准与施工水平大幅度提升。至今已累计完成十几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13.33hm2左右建成一个农田方格。通过建设渠系防渗灌溉、管道灌溉等水利措施构建新的农田灌排网,排涝标准5年一遇。通过土地平整、修筑田块形成农田方格;合理配置新建桥、闸、泵站等建筑物及整修改造原破损建筑物、修复旧井及根据灌溉周期合理布置新打机电井,并完成地下管灌、喷灌等节水管道铺设及高、低压输变电线揽铺设,配备一定数量配电设备。为更适合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及更方便农业种植管理,新建田间道路以水泥路与泥结碎石路为主。为更好地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水土流失,生态防护林网按照绿化、美化标准与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水域林网相结合,以尽量减少侵占耕地、环境美化、减少遮阴面积,设计机耕路单侧植树2行。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项目区按每33.33hm2设置一个样点标准进行建设,同时根据实际业务需要配备一定数量仪器设备,方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作物良种化推广等综合措施。通过以上工程措施达到了水、土、田、林、路综合开发、综合治理,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突出解决了农业生产现有障碍因素,真正做到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标准高且配套齐全,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美观、科技先进。起到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的示范带动效应,为下一步农业生产方式换代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

  4高标准农田建成效益分析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发挥农业综合项目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导向作用。对促进我市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及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粮食生产能力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也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可起到建一点带一片,成一线富一方的辐射带动效应。建成效益以2020年台子镇0.2万hm2高标准农田项目为例:

  4.1经济效益

  增产效益:项目区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可改善灌溉效率,大大缩短作物灌溉周期,水肥料利用率提高,项目区粮食(小麦、玉米)可增产90kg/667m2,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可增产效益249.6万元。节水效益:实施高标准节水灌溉后可节水30%以上。节地效益:根据灌溉试验对比观测资料,项目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后一般可节地1%左右。按年均纯收入1000元/667m2计算,年节地效益30万元。省工效益:项目建成后的灌溉用水、用时明显减少,灌溉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降低了劳动强度与劳动成本,用工量可节省0.5~1个/667m2。林业效益:项目区内依沟、渠、路等营造农田林网和防护林带,可植树约2万株/667hm2。按5年成材,每株产值100元,林木成活率90%,年林业产值可达36万元/667hm2。

  4.2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水利设施配套完备、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成网,区内所有的耕地将成为“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节水工程可有效提高灌溉效率、保证率、灌溉水利用率,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且利于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并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同时还可带动项目区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应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推动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与档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项目区内的自动化灌溉设施及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与生物肥料,耕地质量得到全面提高,粮食大幅增产,为确保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4.3生态效益

  项目区田间防护林网,布局合理,可有效抑制项目区水土流失,降低风沙影响,生态环境和农田小气候得到较大改善;且有效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形成规划整齐,全面发展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格局。其次地上灌渠配置合理,设施配套齐全,排水畅通,农田防洪抗洪能力提高。另处节水灌溉体系的形成,能显著提高水利用率,减少土壤养分流失,进而减少对地下水源的污染。耕地通过田块规划,平衡施肥等措施,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肥力提高,土壤结构改善。总之项目区通过土地平整、节水措施、田间道路、防护林工程及管理措施的实施,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丁皓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确定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

  柏瑞芬


《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产业升级及农村经济发展》
上一篇:电子商务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对农业物流管理的影响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