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职称论文》水族妇女马尾绣的演变与发展

水族妇女马尾绣的演变与发展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11-09 09:35

  〔摘 要〕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以马尾毛作梗装饰刺绣图案轮廓,在轮廓内用相应针法填充的绣品,品类众多,针法各异。画面布局密实,富有民族个性和文化内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特有的马尾绣传统元素被逐步淡化。要提高马尾绣的生存力,技艺传承与创新很关键,应致力于艺术感染力,多做加法,不是越简越好。

  〔关键词〕 马尾绣 ;民族元素 ;发展 ;对策

水族妇女马尾绣的演变与发展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居住的水族人口占着全国水族 50% 以上,被誉为中国刺绣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 就出于此。马尾绣是以马尾毛作梗缠白色丝线制成马尾线盘绕在图案轮廓上的绣品的总称。传统马尾绣是以附饰美术的功能出现的,主要载体有背带、服装、鞋帽、围腰、挎包、烟袋、幡旗等。其中,背带被看作水族妇女展示刺绣才华的舞台,也因此成为马尾绣的典型代表,无论从针法、图案,还是布料选用都十分考究 , 是研究水族民风民俗、艺术审美的宝贵资料。

  水族传统马尾绣与四大名绣的细腻和写实风格截然不同 , 图案造型简洁夸张,重写意、变形甚至抽象。刺绣手法粗犷豪放,画面布局以厚实、紧密为审美特征。主要以线为装饰手段,强调平面性,绣品具有浮雕感。白色马尾线作图案轮廓,不仅图案形象得以彰显,还能弥补色彩搭配杂乱而出现的瑕疵。然而 , 用马尾线盘绕图案轮廓的刺绣形式并非水族专利,其他民族也有。因此 , 水族马尾绣要在刺绣家族得到长足发展,要多在民族元素上下功夫。

  一、马尾绣图案的传统元素

  (一)马尾绣构图形式

  背带是马尾绣的精华,水族传统图案在上面都得到集中体现。背带图案的布局以纵轴线等量不等形均衡分布,这一构图特点在背带尾最典型。马尾绣图案具有图案审美的普遍规律,常见形式有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和适合纹样。画面布局密实紧凑,空隙少。图案形象粗短、造型打破时空,追求神似,不拘小节。

  (二)马尾绣色彩特点

  传统马尾绣在深色布面上进行,以蓝色为主,其次是青色。背带颜色以红底为主,深蓝和黑色次之。绣线以红、黄、紫三种鲜艳的颜色为主 , 蓝色、绿色、橙色以及它们不同层次的灰色为辅。深色布料上用鲜艳颜色搭配,再加上白色马尾线的勾勒,整体协调,局部又显得俏皮艳丽。

  (三)马尾绣典型的传统图案

  马尾绣传统图案的题材主要有动物、植物和生活用品三大类。

  1. 动物类代表图案

  蝙蝠。水族背带分背带手、背带心和背带尾三部分。背带心的中部是背带主图案,至少由五块绣片组成,多达二十几块。绣片数量用单不用双。主图案绣片在拼缝时缝口用金线锁绣,闪亮的金线自然形成主图案。用作背带心的蝙蝠图案就由九块绣片缝合而成(见图 1),九块绣片的外形程式化固定不变,但每块绣片里的填充图案各有不同,一般以花草植物为主。蝙蝠的蝠与“福”同音,九寓指长久,是对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的美好寄望。因此,九块绣片的蝙蝠形象被马尾绣背带广泛使用。五块绣片的背带心较少,寓指“五子登科”,期望子弟有出息。

  鱼。鱼是水族先民果腹之食。据水族简史记载,水族世居水边,以鱼为食。水族祭祀活动和款待贵客,“鱼包韭菜”这道最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美食必不可少。水绣中鱼纹图案表现的是鲤鱼,头部以背视入画,两眼在同一平面,鱼身鱼尾则以侧视取形。作为特征的鱼须特别夸张,鱼身肥短,象征生活的富足与美满。

  交尾蝶。蝴蝶是背带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图案形象。水族传说中 : “远古时期,天上有九个太阳,每个轮值一天。偶然一天,九个太阳同时出现,大地一片炙热。此时,一位水族妇女正在田间劳作,放在地上睡觉的婴儿被晒得奄奄一息。忽然,一群蝴蝶飞来替婴儿遮住太阳,婴儿得以生存。”把蝴蝶绣在背带上,既是不忘她的救命之恩,又是祈盼孩子得到蝴蝶永久的保护。背带尾的中心两侧各有一对交尾蝶(见图 2),每对交尾蝶均以侧视造型,翅膀极其夸张,以颠倒对称式构图,交尾于图案中心,触须和翅膀的朝向相反。交尾蝶只用在背带上,是马尾绣典型的传承图案,是生殖崇拜的写照,暗喻人丁兴旺,生生不息。生殖崇拜在民间图案中并不少见,汉墓出土的石刻和画像砖上,就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造像。“贵州民间美术的许多纹样 , 都具有阴阳交合化生万物的意象 , 体现了对生命本体的强烈关注和对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物质的认知。”①

  2. 植物类代表图案

  植物图案中的花草对于水族妇女来说可谓信手拈来,而结籽植物则被赋予更深的内涵。如葫芦、石榴等以剖面构图,着意突出腹内的 “籽”,隐喻繁衍,儿孙满堂。

  生命树,水族背带中一棵枝繁叶茂的树,多绣在背带尾正中。生命树主杆像一把顶天立地的宝剑直指苍穹,左右两侧对称长出一对分枝,分枝向下弯曲,树梢开满鲜花或结满果实。这一约定成俗的造型,借树之生命力旺盛,喻家族像树一样开枝散叶,层出不穷。

  3. 生活用品类代表图案

  方孔钱,我国古代的一种铸铜圆形货币,钱币中间有方孔。马尾绣的方孔钱比较直观,外形比实物略小 , 方孔四角呈锐角与圆相连 , 钱币外装饰云纹等图案。将方孔钱绣在背带或其他织物上,是水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写照,祈求财富与人同在。

  如意,古时叫爪杖。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制成,长一、二尺,前端作灵芝形、云形、手指形等。“脊背有痒,手所不及,用以挠之,可如人意,因而得名”,由于其名吉祥,马尾绣将它绣于背带,保佑孩子逢凶化吉,茁壮成长。图案中,如意的手持处略窄,前端渐宽 , 端点剑形。

  除了动物、植物和生活用品之外,云纹也是经常出现在一些主要图案周边的纹饰,象征高升和吉祥。

  (四)马尾绣主要针法

  水族马尾绣传统针法有钉线绣、螺旋绣、打籽绣、平绣、破线绣、空心绣、辫绣、数纱绣、泡绣、网绣、锁绣、贴布绣等。这些针法与其他民族的刺绣针法大同小异,甚至完全相同。由于马尾绣主要以线的方式呈现,现在使用最多的针法有钉线绣、螺旋绣和辫绣三种,而以绣面见长的平绣、破线绣、数纱绣、泡绣、贴布绣等针法使用较少。

  二、马尾绣传统图案的演变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67%,由于占比大,民族文化受外界影响小,保留相对完整,但也不是没有互鉴的成分。邓福星在《美术概论》一书中指出 :“当美术遭遇异域美术或不同门类美术时,便朝着两个方向演化。一是强化自身的特征,使之与其他美术的差别增大,一是吸收其他美术中有益的成分,使之融入。”马尾绣图案正是在“求异与融合”中不断发展,问题也在发展中显露出来。

  交尾蝶是水族刺绣的传统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一些新生代绣娘作过很多创意尝试,将两只蝴蝶的头往中间一放,交尾蝶就摇身变成了对吻蝶,平添不少意趣。从交尾蝶到对吻蝶,一个小小的改变,适用更广泛,不再画地为牢被禁锢在背带上。也有将鱼鳍变成交尾蝶翅膀的,也有用彩色马尾线取代单一的白色马尾线等。

  有的图案却在融合或创新的过程中被削弱自身特点,本民族的影子逐步被淡化。传统的马尾绣鲤鱼如同比目鱼,两眼在同一平面。现在这一固有造型,受外来艺术造型的影响,鱼形图案逐步走向统一,走向现实。“美术已经拥有自己的基本形态,诸如它的可视的形式,它应该具有的意义或者意味、意趣等。这些是不能因创新而抛弃的”,②这些形式和意趣是民族审美的本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发展中的问题:马尾绣不是越简越好

  2006 年马尾绣被国务院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迎来空前发展商机。仅三都县境内就成立了多家马尾绣企业,绣品在传统实用基础上,研发出马尾绣香包、手包以及纯装饰类新产品,销往省内外 , 甚至打入国际市场,为当地民众就业做出巨大贡献。

  问题也随之而来,为追求眼前效益,一些企业没有把马尾绣放在民族品牌的高度去对待,而是能简则简,甚至一件绣品只有一两种针法。为节约成本,他们将画好图稿的绣布分发给一些上年岁的老人去完成刺绣。老人几乎都戴着老花镜,刺绣工艺与年轻时相去甚远。马尾绣市场是由旅游带动起来的,一阵喧嚣过后,消费者不免静下心来,自然会体会到被简化的马尾绣手法单一,缺少刺绣特有的手上功夫。过于简化的马尾绣产品终将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纵观四大名绣无不做工精致,针法丰富。针法变化多,作品就耐看,生命力就强。因此,马尾绣在传承与创新上,针法不应该做减法,而要在原有基础上做加法,研发新针法,提高绣品的技艺含量,增强绣品的感染力。

  曾看到一位年轻母亲绣背带上的交尾蝶,虽然图案中蝴蝶的翅膀依然保持往两个不同方向飞的特征,但中间只有一只蝴蝶的身体。当问她绣的这个特殊蝴蝶怎么中间只有一只,她表示并不知道这个图案原来是两只蝴蝶,自然对交尾蝶的内涵就无从知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③ “语言学家发现,近年来(全球)语言消失的速度加快,平均每两周便会消失一种。照此速度,到 2100 年,预计过半数语言可能灭绝,并带走与之关联的历史、文化和传统”。④马尾绣成为民族艺术品,依附的是水族传统文化。旅游的动力正来自文化的差异,如果文化没有特点可言,旅游也就不存在。

  防止马尾绣乱入刺绣丛中看不见,应该双管齐下,对“简”的趋势采取制动措施。一是通过社区有计划地向年轻一代进行传统针法和图案内涵的宣传或培训,使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进一步认知,重塑文化自信。二是由政府、协会或社区进行顶层设计,规划行业长远发展目标,在传统基础上研发新针法,开发新产品,借旅游和网络创品牌。传承马尾绣传统元素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 也是使之发扬光大的必经之路。靠水吃水,须有源头活水来,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

  相关期刊推荐:《锦绣》(月刊)创刊于1978年,是由四川省经济委员会主管、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兴川战略促进中心主办的四川丝绸刊物。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优秀国粹,服务市场经济和丝绸产业,树立传播健康时尚消费理念,促进我国丝绸产业走向世界,引领时代潮流。有投稿需求的,可以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


《水族妇女马尾绣的演变与发展》
上一篇:宋代社会经济对瓷器造型的影响
下一篇:专注打造Efeel碳纤维小提琴的人——访新型碳纤维小提琴发明人熊周易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