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医学职称论文》医学核心期刊浅谈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研究

医学核心期刊浅谈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afeng时间:2014-09-11 15:39
扫码咨询

  论文摘要: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是世界上六大最神秘病毒之首,其的治病性很高。它是1976年在非洲中部出现,埃博拉病毒能使人体内脏破碎,感染者每个毛孔都会往外渗血,高达90%的被感染者死亡。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 被称为“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毒”。

  论文关键词:埃博拉病毒;传染;分布;埃博拉出血热;疫苗

  引言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埃博拉病毒的名称出自非洲扎伊尔的“埃博拉河”。

  1 埃博拉病毒

  1.1 埃博拉病毒的形态结构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

  1.2 埃博拉病毒的分子结构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其中每一种蛋白产物由一种单独的mRNA 所编码。

  1.3 埃博拉病毒的理化性质

  EBV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min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min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EBV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4℃条件下存放5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8周滴度降至一半。-70℃条件可长期保存。

  1.4 埃博拉病毒的分类

  1.4.1 目前已确定埃博拉病毒分4 个亚型

  即埃博拉-扎伊尔型(EBO-Zaire)、埃博拉-苏丹型(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 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

  1.4.2 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特性

  EBO-Z和EBO-S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R对人类没有致病性,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具有致死性作用;EBO-CI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能致死,对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

  1.4.3 对人的毒力强弱不一样

  对人的毒力强弱次序为:EBO-Z>EBO-S>EBO-CI>EBO-R

  2 埃博拉病毒的传染与地区分布

  2.1 埃博拉病毒的传染

  2.1.1 直接与病人接触和空气传播

  a.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者精液。

  b.处理发病和死亡的黑猩猩。

  c.医务人员经常因为看病人或者参加葬礼而感染。

  2.1.2 医源性感染

  使用了被埃博拉病毒污染的医用器具。

  2.2埃博拉病毒的地区分布

  埃博拉出血热目前为止主要呈现地方性流行,局限在中非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但已从开始的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扩展到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利比亚、加蓬、尼日利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津巴布韦、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以及南非。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报道,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未发现有埃博拉出血热流行。3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

  3.1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

  是一种致命的流血热(hemorrhagic fever)传染病,目前无法医治,会感染包括人类、猴子及黑猩猩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人类患者半数以上在两星期内七孔流血而死。

  3.2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机理

  当病毒将自身复制到宿主的血细胞中,血细胞便开始死亡并凝结在一起。凝块堵塞血管,切断全身的血液供应,感染的器官开始出现死片。病毒蛋白质以特有的凶残攻击胶原,这是固定器官的连结组织中主要的蛋白质。当胶原变成浆状物,器官表面开始出现孔洞,包括皮肤,血从孔洞中倾泻而出。皮肤下面出现血斑;液化的死皮在表面形成水疱。在这个阶段所有的孔窍都会渗血,同时皮肤和肌肉的表面隔膜开始炸裂。此过程一直持续到病毒成指数地繁殖,毁坏内脏使之完全失去作用以致宿主死亡为止。当这种事发生时,已死或部分已死的器官开始液化,最后导致宿主死亡。

  3.3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潜伏期为2天左右。

  3.4 埃博拉病毒感染后的症状

  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4 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治疗

  4.1 辅助性治疗

  4.1.1 电解质平衡;防止出血

  治疗首先是辅助性的,包括使病毒入侵最小化,平衡电解质,修复损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保持血液中氧元素含量,以及对病发症的治疗。

  4.1.2 尚存在的争议辅助治疗

  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浆治疗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尚存在争议。

  4.2 疫苗研制

  4.2.1 常见的亚单位疫苗---DNA疫苗

  将经筛选的埃博拉病毒基因克隆到质粒载体中,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入重组DNA,或者将重组DNA涂在胶体金颗粒表面,然后用基因枪注入皮肤内。同时结合委内瑞拉复制子,使这一体系具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能同时诱导埃博拉病毒蛋白产生的优点。

  4.2.2 用DNA激发配合腺病毒(ADV)增强疫苗(DNA/ADV法)

  DNA/ADV法的原理是美国NIH疫苗研究中心(VRC)的研究人员Gary Nabel等于2000年研制开发的,是继DNA疫苗之后的又一新型疫苗。主要采取“两步走”的策略,首先向动物体内注入从病毒中提取的非传染性遗传物质,然后再注入携带病原体关键基因的去毒病毒载体,以进一步增强动物体的免疫反应。

  免疫方法用腺病毒为载体的加强疫苗,即先给小白鼠注射DNA疫苗,随后用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免疫,结果发现小白鼠抗体效价的增长较单用DNA疫苗有10~100倍的增长。然后在恒河猴中进行试验,8只猴子分2组,一组4只猴子接种了3株埃博拉病毒DNA疫苗,并再用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免疫,另外一组4只猴子给以安慰剂。最后这8只猴子均用埃博拉病毒攻击。结果,接种安慰剂的4只猴子在2周内死亡。而接种疫苗的4只猴子均存活。该方法免疫接种时间长。由此开发出的疫苗,接种过程长达6个月,需进行4次注射,无法有效控制快速传播的疾病。

  4.2.3 快速疫苗法

  快速疫苗的特点快速疫苗的抗体免疫反应是用腺病毒(ADV)为载体,其中还包含了编码埃博拉病毒糖蛋白即抗原基因(GP)。它比用DNA激发,ADV刺激的反应的速度要快得多,但此反应相对较弱。为了测定这种免疫反应是否能抵抗该病,研究者将经过ADV.GP及核蛋白质(NP)为载体免疫过的猕猴,用埃博拉病毒感染。结果显示,此保护性相当的高效,能使机体产生针对CD8+T细胞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这种快速疫苗为帮助控制埃博拉的流行扩散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并且对其他疾病的控制也有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文彦.埃博拉出血热与埃博拉病毒.广西预防医学,2004,4(l0)

  【2】刘振宇,郑连群,王丽,何晨光.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口岸卫生控制.2004.9(4)

  【3】杨 涛.埃博拉病毒的研究概况.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2,9(5)

  【4】张海军.埃博拉病毒及埃博拉病生物.生物学教学2001,8

  【5】林彬.埃博拉病毒(EBOV)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5,21(5).

  【6】张玉勤.[J].国外医学情报,2000,11:13.

  【7】张文生 李学军.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

  【8】俞东征.伊伯拉出血热研究现状[J].地方病通报,2003,18(1).


《医学核心期刊浅谈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研究》
上一篇:浅谈儿科护理课堂—护理论文核心期刊
下一篇:医学职称论文发表危重病人的肾脏保护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