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本文阐述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分析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内容传统等问题,提出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等对策,从而优化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抓好示范性中高等职业院校以及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从国家到地方,工学结合的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作为工学结合双主体的学校和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在人才培养上的重心都更侧重专业技能和实训操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培养力度更有待提高。随着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因此,对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改进措施,对保障职业教育深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推崇“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实质,是将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相融合的目标,促进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其具有“教育对象双身份、课程教材双编制、教学实施双导师”的特点。因此,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育因素复杂性。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涉及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四个因素。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双主体”学校与企业,让教育对象学生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兼具学生与职员的双重身份,接受来自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教导,并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轮换教育,接受不同的教学要求与理念。教育因素的复杂,对于心智还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高职学生来说,很容易造成不适应、困惑、焦虑、迷惘等心理问题。
(二)教育环境多样性。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应是由校内延伸到校外,贯穿从学生向职场人转变的全过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在学校与企业两种教育环境下进行。校内的教育环境较为单纯,适合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职业道德意识的养成与积淀。企业的教育环境较为复杂,学生适应企业文化、工作要求,匹配岗位技能标准与考核指标,学会职业礼仪与处理人际关系等,都需要之前在校内奠定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作保障。若职业道德教育缺失或较弱,学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的适应、应对能力便会削弱,甚至易受到庸俗思想的侵蚀,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的关注重心都更偏重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把工学结合简单地看作为企业与市场培养匹配技能需求的人才,而忽略了学生在转变为职业人自身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匹配培养。
由于目前校企合作校内外教学并没有达到完全衔接一致,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缺乏整体同步与监控,学生自身对所学知识的吸收与掌握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学生接受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操存在匹配上的落差,增加了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结合的难度。有些企业更是把学生当作顶岗实习的廉价劳动力,对学生上岗后的培训缺乏耐心教导,对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要求等内容的关注更少;学校将学生送入企业后,也缺乏后续的跟踪反馈;学生也仅把顶岗实习作为获得学分完成学业的一部分,更关注如何通过考核,而非为转变为职业人进行全面素养的提高。学校、企业、学生对技能的偏重,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不重视,很容易造成学生初入职场的不适应、不胜任,由于学生在校内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较弱,其本身也缺乏一定的意识和能力进行自我认识与疏导,学校与企业的关注和引导也不到位,极易造成学生出现逃避、怠工、抑郁等问题,甚至出现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悖。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有待完善。当今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期间的各种思想冲突,学生身处信息大爆炸的社会氛围中,在“三观”未完全确立时,很容易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影响。工学结合模式的开放性、教育环境的多样性,也对需要在不同教育环境中转变的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就学校而言,校内的学习环境较为单纯,更多是课堂理论知识学习,接触的群体也较为单一,学习要求也仅是考试合格,对教育方式的要求更多局限于课堂。就企业而言,它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更多的是按照自身发展需求与成本要求对学生进行分配,对学生的要求更多是按照企业文化与岗位职责进行规范,按照职场人应具备的技术技能要求与岗位标准进行约束。学生由同班同学被分散到各个部门车间,接触的群体由单一的学生变成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人,对于社会阅历浅、思想易变的学生来说,必然会受到不同价值观和文化差异带来的思想冲击。由学校单纯环境向企业复杂环境转变的过程中,来自社会与企业氛围的影响,“以经济利益为标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偷工减料”等庸俗化的缺乏职业道德素养的价值观,很容易侵蚀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处于思想政治观念成型阶段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的真善美的标准等。
学校传统单一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与现实社会呈现的思想道德的复杂与多样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脱节,缺乏因势利导及有针对性、时代性特点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接受与实践过程中易出现困惑和偏离,造成知、行的无法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与工学结合目标的达成。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都是为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更好地融合,在教育内容上都是为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而设计的,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本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践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不论是“工”还是“学”,都应该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
在社会层面,应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落实,规范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与观念,营造更有正能量、积极向上、健康的社会氛围,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导向。在宏观方面建立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规范社会成员的基本行为和思想,在微观方面树立良好的道德和价值标准,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健康的“三观”奠定基础。
在学校层面,应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在校园文化、学业考核、学生实践中的渗透,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在走出校园前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为学生进入社会和职场提供保障。
在企业层面,应重视职业道德在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中的作用,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增加对职业道德素养的关注和考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将所学的职业道德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与完善,真正成长为社会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学生层面,应建立对职业道德学习和实践的正确认识,将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作为人生的必修课,认真地去领悟与实践,并在不断实践中修正自身,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慎独和持之以恒,去规范与感染身边的人,为自身发展与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二)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工学结合模式的开放性,要求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更灵活多样。作为“双主体”教学的学校和企业,应扭转工、学割裂的状况,共同参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将职业道德教育更好地融入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
就学校而言,应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鼓励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师走进企业调研学习。改良传统的课堂说教与灌输的教学方式,让案例教学更贴近社会,更有岗位实践的针对性,更利于学生理解。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负责实训的教师可在帮助学生解决有关职业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时,将学生的真实案例进行总结,分享德育的案例,通过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道德标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判断力和应对观念冲突的能力提供参考。
就企业而言,可在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中增加职业道德的内容,由党政部门负责对顶岗实习和在岗学生进行培训,在实践操作中对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素养进行同步考核,并将考核成绩定期反馈给高职院校计入学业完成情况中,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校企间的配合,提高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身临其境地将所学的职业礼仪、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更好地落实到岗位工作中,并通过不断操练强化和领悟职业道德教育的精髓与内涵,使学生在完成身份转变过程中,逐步培养与建立社会和职场所需的职业素养。
就授教方式而言,应转变传统的理论教授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易班、网络课堂、微信、QQ等媒介拓宽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丰富教学方式,让职业道德教育从课堂走入生活,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也有利于教师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发现课堂授课的缺漏,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和教师的授教质量。
【参考文献】
[1]夏璐.基于“双元制”的柳州城职院——上汽通用五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7(11)
[2]李冬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创新浅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3)
[3]黄建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思想政治,2013(6上)
[4]朱佳.“工学结合”模式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发展[J].职大学报,2016(4)
[5]郑春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培养[J].职教论坛,2013(29)
[6]罗箭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范式转型[J].教育学术月刊,2012(30)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