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建筑职称论文》西南山地传统民居建筑设计智慧研究

西南山地传统民居建筑设计智慧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2-10 09:41

  摘要:西南传统民居具有鲜明的山地特征,这种能适应各种地形变化的构筑方式和建造程式,经受了长期的实践考验,是山地人民生活智慧和集体创造的结晶。山地传统民居以其自身特有的造型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对话。本文分析山地人民利用山形地势特征,构筑各式各样的适应山地地形和气候复杂变化的民居建筑,探讨山地人民自然天成的设计观念、和谐共生的营造理念、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遵从宗法礼制的设计尺度和亲近自然的空间格局,从而揭示出山地人民为构筑精神家园而体现出的设计智慧。

  关键词:西南山地民族?山地建筑?传统民居?设计智慧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为主,由于受海拔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了地势险峻、地貌复杂的自然生活环境。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山地人民,由于受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大山和险峻的溪谷河流的阻隔,形成大小不一的封闭和半封闭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由于山民们长期生活在丘陵沟壑纵横、交通闭塞的山地环境,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之中,过着“靠山吃山”、怡然自得的传统山区农耕生活。因此,在社会组织、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方面千差万别。以大山为屏障、以溪流为沟壑,在观念上更易形成族群的认同边界。山民普遍聚族而居,构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族群文化岛屿”。长期生活在这里山民,按照所处的地形条件,结合自身的生产生活方西南山地传统民居建筑设计智慧研究。TheStudyontheWisdomofTraditionalResidentialArchitectureDesigninSouthwesternMountainousAreas聂丰雨/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摘要:西南传统民居具有鲜明的山地特征,这种能适应各种地形变化的构筑方式和建造程式,经受了长期的实践考验,是山地人民生活智慧和集体创造的结晶。山地传统民居以其自身特有的造型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对话。本文分析山地人民利用山形地势特征,构筑各式各样的适应山地地形和气候复杂变化的民居建筑,探讨山地人民自然天成的设计观念、和谐共生的营造理念、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遵从宗法礼制的设计尺度和亲近自然的空间格局,从而揭示出山地人民为构筑精神家园而体现出的设计智慧。关键词:西南山地民族?山地建筑?传统民居?设计智慧式,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利用山形地势地貌的特征,就地取材,取自然之乡土材料,形成了独具山地民族风格和山野地域特征的山地民居建筑。这些民居以其自身特有的造型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对话,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营造思想、亲近自然的设计理念、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遵从宗法礼制的设计尺度,凝结了山地人民为构筑精神家园的智慧结晶。

西南山地传统民居建筑设计智慧研究

  一、自然天成的设计观念

  我们常讲的“生态设计”,又叫绿色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设计观念,其理念是设计不仅不能对环境、生态造成破坏,要能持续发展、循环利用,还要考虑人—社会—自然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3]自先秦诸子提出“崇尚自然之美,主张自然朴素”的造物设计观念以来,直到春秋末年的《考工记》倡导的“材美工巧”的设计原则,无不强调合理利用自然,发挥材料自然天成的美感。[4]千百年来,西南山地人民都秉承原始自然的生态观念,这是因为西南地区的山地人民长期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在长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农耕生产理念和自然生活态度,十分重视对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在造物建屋活动中,按照尊崇自然、巧用地形、依山就势的营造理念,将一幢幢民居依山就势、随地形地貌化整为零,分散布局在群山怀抱之间。在不破坏山形地势、地质地貌的前提下,利用山地的高差错落,自然植被、山石溪流等自然屏障,将民居嵌入大自然的画面中,使建筑空间与人们的活动空间融汇交织在群山的大背景中,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水墨风景般的图画式空间形态。自然环境的“底”与民居建筑及生活空间的“图”相映成趣,宛如一幅自然天成的优美山水画卷。譬如,贵州黔东南的苗族传统民居——吊脚楼,依山就势沿着山形坡面布置,利用木楼的吊脚将楼房植入山地自然环境中。又如,布依族石头寨落,就地取材,采用当地遍布的石材,利用石块砌墙,石板盖屋,并随山形地势地貌依山就势融入大自然中,呈现出鲜明的自然天成、原始粗犷的山地民居建筑特征。

  二、和谐共生的营造理念

  传统文化历来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据史料记载,“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商代。到先秦时期,《庄子·齐物论》中就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6]经过历代思想的演变,宋代张载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在我国第一部记录古代先民手工技艺的重要文献《考工记》中,他强调“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设计原则。[7]所谓“天时”“地气”就是我们讲的天时、地利,要尊崇自然客观条件,“材美”“工巧”就是要充分发挥材料的自然美感和精巧的工艺。只有具备这四个条件,才能将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完美结合,达到和谐共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合为美”的思想。这种“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设计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西南的远古先民,在西南山地民居营造中,体现着当地民族朴素的自然生态营造观,包含了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朴素的自然哲学思想,使人、屋与自然达到和谐共生,从而使人获得身、心、视、灵的贯通与愉悦。

  三、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

  “虚实相生”是重要的古典美学法则,其强烈地影响着传统民居建筑的审美意识。无论从建筑形态、空间结构,还是材质、色彩等关系上都强调变化中求统一,虚实中求和谐。尤其体现在山地民居建筑设计智慧方面,将“无”既是“有”,“虚”和“实”相统一的古典哲学观念运用到建筑空间营造过程中。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的观点,成为民居建造中重要的设计理念。《道德经》的第十一章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0]其中提到的虚实、有无关系,为我们探讨民居营造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器皿是因为有了中空的部分才成为器皿,房屋也是因为有四壁和门窗围合构成虚实空间才能成为房屋,“有”往往能给人便利,但“无”也能发挥其作用。从空间的意义来说,器具要留出空的部分才能发挥出作用。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和居住生活的空间,房屋才能发挥居住的作用。就民居而言,“空间”一般是指由建筑结构和构造界面围合而成的供人们居住、生活、活动的空的部分,“空”和“间”构成了民族建筑的基本属性,即“以空为内容,以间为骨架,以虚为用,以实为利”[11]。

  四、宗法礼制的设计尺度

  设计尺度一般分为客观尺度和主观尺度,客观尺度主要根据设计对象的具体数值或比例,而主观尺度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判断和感受。比如人对客观事物空间比例等尺度引起的审美、伦理、情感等方面的体验,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说明了自然万物没有什么客观和永恒,它们是随着人感觉的变化而变化的。[13]在中国历来的造物活动中,从生活用具到礼仪重器无不体现出对尺度的理解和重视,甚至是社会等级秩序和礼仪规范。《考工记》不仅仅对各种器物的客观尺度进行了规范和描述,还对主观尺度诸如等级、秩序、审美、功能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简而言之,设计就是在“尺度”的规定中对物质对象、环境、空间等进行的设计、规划和制造,即是对“内在的尺度”的具体运用。[14]

  五、亲近自然的空间格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每个地区的水土不同,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甚至相貌特征、语气口音、性格特征都不一样。西南山地人民长期生活在多山地的环境中,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影响,他们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怀有特殊的情感,抱有虔诚的敬仰和崇拜心理。因此,在民居的建造及空间布局中尤其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这样说,西南山民散居深山、择地而居首要考虑的就是营造出与自然相互依存、亲近和谐的房屋,在房屋空间布局上以“认同”距离来调整人的亲近感。这种“认同”和“亲近”也符合山地人民淳朴好客、热情率直的个性,这种价值取向影响着民居的构筑形式及其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六、结论毫无疑问,

  西南传统民居的构筑设计智慧是山地人民长期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总结。从西南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不管是穴居、棚居,还是干栏民居,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这一制约因素。

  “空间形态是建筑空间环境的基础,它决定着空间的整体效果,是受功能要求制约的使用空间和受审美要求制约的视觉空间的综合。”[17]西南地区复杂的地理地貌和立体多变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若干小环境。生活在这里的山地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依据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势情况,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以被动适应自然环境,主动利用自然资源,营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建筑。无论是从最初搭建遮风避雨的棚居到后来防寒保暖的住宅楼房,还是从满足生活栖居到构筑精神家园,无不体现出山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设计智慧。山地传统民居建筑蕴含了山地人民自然天成的设计观念、和谐共生的营造理念、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宗法礼制的设计尺度、亲近自然的空间格局,是山地人民在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无不体现出山地人民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思想,是山地人民生活智慧和集体创造的结晶。

  聂丰雨


《西南山地传统民居建筑设计智慧研究》
上一篇:网络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智慧建筑工地”建设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智慧养老建筑体系中的AI技术研究与应用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