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理工职称论文》科研单位职称评定的几点思考

科研单位职称评定的几点思考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19-12-11 09:48
扫码咨询

  【摘 要】本文从职称评定的概念;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趋势;目前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称平评定的弊端;职称评定从打破“唯论文”式的评价机制、给职称评定“松绑”、注重成果转化等方面谈了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方向;建立职称评定制度的合理性,才能提升人才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科研;职称;发展;方向

  关于科研单位职称评定的论文范文还有科研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研究,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时至今日,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水平。 然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优秀的科研队伍,因此,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保证选拔出优秀科研人才的机制。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学识、价值与能力的体现,与个人的收入和地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 这种机制给科研人员设定了一条相对稳定、看似公平的职业发展道路,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然而,这种评审机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的社会认同是现有评定机制有待改进的关键所在。

科研单位职称评定的几点思考

  1 职称评定制度的概念

  职称评审是指已通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并经过基本技能考试〔如:称职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后,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提交评审材料,经由专业评委根据所提交的材料来确定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的资格。国务院在《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 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2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最初的事业单位职称评定的方式和方法, 来自于建国初期、从前苏联学习和引进的计划经济那一套体系,即:上级 下 指 标、定 条件、设门槛,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搞审批,这样才能彰显上级的威权;下级找关系、要指标、走后门、学文件、套条件。 这种方法一方面容易助长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作风,另一方面也让被评者身心疲惫(张晓冰,2015)。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上都采用“量化评定模式”,针对不同序列的职称,制定相应的“门槛”,这些“门槛”主要包括学历、任职 年 限、科 研 资 历、科 研 成 果、科研奖励等要素(彭 立 静,2006;李珂, 2012)。 一位科研人员如果想获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就必须首先满足这些门槛中的各项硬性要求,在满足申报条件后,还要经过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审给予确认。 同时,对不同职称的科研人员再下达硬性的科研指标,要求其在任职内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如承担各类各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定期对科研人员按照相应指标进行科研考核, 考核结果反过来决定其福利待遇和职称的晋升。 这种职称评定模式对科研人员提出了基本能力和工作业绩要求,具有标准固定、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审工作效率等优点,为激励科研人员、保证评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目前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的弊端

  职称评定是事业单位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了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切身利益,职称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它一方面肯定了科研人员在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激发了科研人员对待科研工作工作的主动性。 然而,我国事业单位技术职称的评定已经越来越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块心病。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职称评价体系中,论文的比重过大,几乎就是一条硬杠杠,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其危害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称本身是对专业人才的一种外在评价,应当能够真正体现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但“唯论文”的考评机制,只重视写作型人才,而忽视了实用性人才,与职称制度的初衷相背离。 其二,众所周知,由于职称评选的专业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职称论文的整体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很多都是复制、粘贴甚至是抄袭之作,造成了大量的“垃圾论文”,浪费人力物力不说,也降低了职称评选的公信力。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人才的认定和选拔,应当是多元化,唯有如此,才能涌现方方面面所需要的人才。 而“唯论文”的职称评定,则相当于跛足而行,不仅影响了人才的丰富性,也容易形成错误的导向。

  另一方面,行政主导下的职称评定,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客观标准,必然会很大程度上依赖论文、科研项目等量化指标,从而显得粗放而失之科学。 反过来,以论文、科研项目为标准,也有利于行政化的管理。 只是,这种外在的公平,导致了内在的不公平,因为人才多种多样,有人动手能力强,有人动笔能力强,用同一套标准来界定,难免有失偏颇。 这种相对刚性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基础研究以及研究型人才,却不利于应用型的人才,因为其技术创新并不能通过论文或科研项目来体现,以至于出现了研究与应用相脱节、职称与人才评价无法匹配的问题。 这种评价机制的最大受害者,就是那些处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 那些在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能够获得职称晋升,因为他们可能很擅长实际操作,而不专长于著书立说;或者可能他们习惯了踏实苦干,而苦于无法通过权威的形式予以表达。

  4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方向

  “唯论文为王”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目前,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呼吁破解“唯论文为王”的职称评定“紧箍咒”。

  打破“唯论文”式的评价机制, 突出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就相当于承认市场的重要性,这是职称评定制度的一项非常务实的改革。 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说科技必须为生产服务,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为论文而论文。 再高端的研究再美妙的论文,如果最终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其意义也便大打折扣。 多元化的职称评定机制,是对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正向激励。

  给职称评定“松绑”,赋予其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改变目前相对僵化的职称评定制度,以更宽松和灵活的姿态评价)的模块带领学生完成设计-->教师布置具体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总结。 下面以系统数据访问层为例,介绍具体实施过程:

  1)教师讲解使用 JDBC 访问数据的重要类和接口;

  2)教师讲解并演示导入 JDBC 包,注册 JDBC 驱动程序,创建数据库连接对象,创建语句对象,执行查询、返回结果集对象,处理结果集;

  3)教师演示使用 JDBC 对数据库进行访问的示例;

  4)教师带领学生完成项目中创建基本数据访问操作类和读者操作类;

  5)教师布置作业,由学生按小组分任务完成图书操作类、读者类型操作类、图书类型操作类、图书借阅操作类、用户操作类;

  6)教师巡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5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将 CDIO 工程教学理念运用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改革实施研究,通过项目教学实践,采用项目驱动教学,用任务引领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教学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黄淼,褚龙现,马丽.《Java 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信息系统工程, 2015(10).

  [2]周辉奎.基于 CDIO 的主动式项目驱动教学在 Java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

  [3]廖梦怡,王刘涛.基于 Witkey-CDIO 模式的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


《科研单位职称评定的几点思考》
上一篇:科研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研究
下一篇:提高铁路企业职称评审材料质量的思考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