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理工职称论文》地方理工类高校新工科建设:价值审视与实施路径

地方理工类高校新工科建设:价值审视与实施路径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4-12 09:30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只有将新工科内涵嵌入区域需求和高校现实情境,探索新工科具体型态,才能切实深化新工科建设。地方理工类高校新工科建设,应确立服务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构建大学发展新模式和打造高水平区域创新体系等目标价值。东莞理工学院通过“7强化+7着力”的实践,探索了产学融合创新的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模式。

  【关键词】地方理工类高校新工科建设产学融合创新

  新工科建设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新经济蓬勃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更是中国由高等工程教育大国迈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两年以来,在教育部强有力的推动下,新工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在专业、项目、高校和资源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布局,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1]但是,由于科技变革加速和社会需求变迁加快,新工科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未来推进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主管部门顶层设计和基层高校探索的关系?如何激发不同类型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构建不同类型高校新工科具体型态等等。这些问题亟需进行研究和解决。

地方理工类高校新工科建设:价值审视与实施路径

  一、地方理工类高校新工科建设的价值审视

  新工科自提出以来,国内有较多的专家学者对新工科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如吴爱华等(2017)[2]提出的由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组成的新工科内涵的“五新”,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和代表性;叶民等(2017)[3]认为新工科的提出,不是简单的概念创新,不是对旧有问题的同义反复,“新工科”之新,应该是“面向未来、切实可行的落实路径和创新举措”;顾佩华(2017)[4]认为应基于整个新工程学的视角理解新工科的内涵,新工科教育本质是一种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面向世界的全新的工科教育体系和范式;李伯聪(2017)[5]指出,新型工程教育是一个深刻改革、范式转变、新体系构建的过程,涉及新工程教育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的整体变革。上述对新工科内涵的探讨更多是一种整体层面上的描述,虽提供了一种理解新工科的认识框架,但对其具体的内涵仍难以作出明确的回答。[6]

  更新了一篇理工相关的论文,如评定助理工程师严格吗,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二、地方理工类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模式探索

  作为地方理工类高校,东莞理工学院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产学融合创新”的新工科建设模式(见图1)。

  三、地方理工类高校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新工科建设在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专业建设与改革力度还不够、教师参与新工科建设动力还不足、产教协同机制还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亟需进一步开拓创新,深入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新工科建设之路。

  (一)以新工科建设引领学校综合改革创新。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改革创新的“催化剂”,必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深层次的变革。[1]对于地方理工类高校而言,新工科建设为高校改革发展、实现办学新突破、形成大学新模式等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契机。

  (二)持续推进新工科建设组织创新。推动大学组织变革,是大学改革理念的组织化、体制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需要高校大力进行革新和深入探索。[1]一是对接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布局,打造新型工科学院。地方理工类高校应紧密对接区域优势重点产业,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整合区域优质创新资源,在传统二级学院之外,建设一批面向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新型工科学院。以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对标国际一流的工程教育质量标准,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全面加强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以产业技术创新为牵引、以创新资源集聚为支撑,与龙头骨干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共治,是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办学组织。要通过组织决策机制、合作项目优选机制、技术导入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共担共赢机制创新,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建设与改革;大力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着力建设跨学科交叉课程、项目驱动课程、问题导向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育人能力提升,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推动学生学习管理与评价机制改革,探索“能力增值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61.

  [2]吴爱华,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6-8.

  [3]叶民,钱辉.新业态之新与新工科之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9

  成洪波


《地方理工类高校新工科建设:价值审视与实施路径》
上一篇:理工融合: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新探索
下一篇:基于能力导向的工作坊实践教学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