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理工职称论文》城市规划职称论文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的规划

城市规划职称论文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的规划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qifan时间:2013-07-02 11:08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对精神消费的追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之下,北京周边的乡村旅游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广大的北京周边乡村地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观光游客。但是,在北京周边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乡村规划也存在着诸如与上位规划的衔接不足,沟域经济发展欠佳,土地浪费比较严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品牌意识淡薄以及缺乏统筹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将以北京瓦窑村为例,着重提出解决其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规划面临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北京周边,乡村旅游,乡村规划

  大城市周边乡村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得益于中心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其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北京市周边地区由于地处大城市周边这一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自然风光、乡土人情,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观光游客。但是,在乡村旅游快速兴起的这一过程中,其乡村规划也面临着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一、 研究背景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乡村旅游也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北京乡村旅游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在为城市居民带来新的休闲娱乐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模式,为农民收入带来了巨大契机。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存在着无统筹规划,盲目经营,忽视文化内涵,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

  1、 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

  北京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大自然孕育了北京郊区风光旖旎的秀山丽水。近年来,北京郊区县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大力开发建设了一批以乡村民俗、商务会展、现代娱乐、节庆采摘、温泉养生和自然生态等为主题的多类型休闲旅游产品,京郊休闲旅游业迅速崛起。2010年,北京市民俗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500多万,同比增长11.5%(见图1)。同时,2010年的北京市民俗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7亿多元,同比增长高达20%。

  2、 发展历程及趋势

  北京市乡村旅游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历经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和品质提升四个阶段。目前,北京市乡村旅游呈现快速发展与品质提升并进的局面。至2009年底,北京市已有2万多农户开展乡村旅游,市级民俗旅游村达到167个,民俗户8705户。全年共接待游客1393万人次,实现收入60895万元。2010年,北京大部分郊区县在农业观光园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民俗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以及入境游客人数等方面高于2009年相关数据。

  二、 北京周边乡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与上位规划的衔接不足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明确提出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而其中的“两带”,即是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对北京周边乡村旅游进行了相关规定。但是目前北京周边的乡村规划却大多各自为政,与上位规划衔接不足。

  2、 土地浪费较严重

  北京周边乡村的许多地区存在比较严重的土地浪费现象,土地使用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比如随意规划宅基地,肆意开发土地,还有分散废弃的工矿用地、零散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以及许多土地被开发商买下闲置不用,这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在目前的大部分乡村地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过高,居住用地布局十分分散,亟待集中整合。

  3、 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北京整个经济的迅速发展,北京周边乡村地区也快速发展。但是,作为承接市区产业的目的地,郊区出现了大量工厂企业,其中也不乏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总体上呈现一产比例有所下降,二产比例持续上升,三产比例相对不足的局面,在日后的发展中,要特别加强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北京中心区提供服务和对接。

  4、 品牌意识淡薄

  现阶段,虽然北京周边乡村旅游市场已经有所发展,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北京市区及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但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各自为政,互相攀比,无当地特色项目,也没有当地的品牌特色。因此,针对此种情况,北京周边乡村规划要着重打造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品牌,提高知名度。

  5、 缺乏统筹规划

  任何项目的实施都要建立在合理的规划基础上,因此,针对北京周边乡村地区出现的大量雷同项目,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全盘考虑,合理规划,统筹发展,建立一个真正的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的良性竞争环境,也更加能够带动整个北京周边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

  三、 北京周边乡村旅游规划与建设研究

  1、 对接上位规划,进行合理定位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西南部的瓦窑村(见图8),处于昌平区、海淀区、门头沟区及河北省交界处。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确立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昌平位于其中的“西部发展带”上,是重要的一环。在《昌平区村庄体系规划(2007 年-2020 年)》中,提出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与村庄整治相结合,大力发展观光、民俗、休闲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经营档次和水平。

  针对上位规划提出的要求,瓦窑村结合自身实际,以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产业的创意与开发、农业的休闲观光、旅游业的生态养生形成一种产业链接,融入乡土文化,开发宗教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以及与一产相结合的休闲体验农园,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吃、住、行、游、娱等要素较齐备的区域品牌文化集聚区。

  2、 根据本地特点,合理利用土地

  针对乡村地区土地浪费、土地使用不合理及集约化程度低等现象,在充分调查、分析和不增加建设用地规模的基础上,进行村庄建设用地的合理整合及开发。同时,将集体用地进行合理利用,结合当前北京市周边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合理规划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用地。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流村镇,在用地布局上将现有的部分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建设区集中,共迁并6个行政村。依托原流村镇中心及高崖口、老峪沟,形成一个镇区、两个办事处,搞好规划建设,按小城镇标准配建各类生活服务设施,使之成为具有城镇性质的镇中心区(见图9)。而在原老峪沟乡、高崖口乡中心和流村镇中心区安排第三产业发展区。在现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基础上发展旅游业及其配套设施,为北京市民的旅游、度假、休闲疗养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及优质服务,并逐步把流村建设成昌平区的旅游基地之一。

  3、 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建立创新型产业

  北京周边乡村地区大多都有各自的文化资源,如瓦窑村既有外界的以艺术家文化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也有内生的以乡村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将其整合发展,即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依托外在的社会文化和内生的本土文化,形成两种不同层面的文化产品形式:直接的文化产品即艺术家的作品,间接的文化产品即艺术家式生活方式、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等。以此产生两类旅游消费者,一是观光客,以艺术家的作品及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影视剧的采集场景、乡村的风貌等为观光焦点,进而形成以旅游观光为主的产品集群与消费群体。由此,重点打造本地的文化创业及动漫影视创新产业。

  4、依托山区自然风光,打造本地特色品牌

  瓦窑村规划形成“一轴、四沟、多区域”的空间发展布局。按照“一轴四沟多区域”的空间布局方式,能够最大化的实现旅游项目、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互为配套,相互促进,滚动发展。一沟、二沟是文化创意产业沟,三沟为旅游服务产业沟,四沟为生态养生沟,以此四沟将作为瓦窑未来发展的主要带头产业。依托本地特有的自然风光,打造本地特有的生态养生、休闲商务、文化创意以及特有的妍山湖特色旅游品牌。

  5、 制定北京郊区旅游统一规划

  在北京周边乡村旅游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对北京郊区乡村规划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准确定位,根据各自特色,发展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真正实现北京周边乡村旅游的价值,在服务于国内外游客的同时,也发展了本地经济,从而达到当地居民靠旅游创收,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更进一步发展。

  四、 结论

  依托北京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结合本地特色,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强化地方品牌,突出郊区乡村旅游的宜人性,制定出真正适合本地发展的乡村规划,从而为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多元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提供有益的指向。

  参考文献:

  [1] 邱云美;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农业经济: 2008年05期

  [2] 付德荣;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小城镇建设:2006年第7期

  [3] 殷景文;吴美华;朱恩琪; 基于新乡村主义的苏州周边小城镇旅游型村庄规划研究.小城镇建设:2010年第3期


《城市规划职称论文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的规划》
上一篇:岩土职称论文发表岩质边坡治理工程应用
下一篇:交通运输论文发表浅谈高速铁路施工质量安全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