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3-05 10:23

  摘要: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具有旱灾频繁、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前提下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这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理念变革。分析了陇中干旱农业系统面临的传统粮草牧轮作方式多样性遗弃、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变差、年轻农业劳动力外流等问题,提出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融合,深度挖掘区域自然禀赋,探索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基本思路和发展模式:1)坚持环境生态化、农产品商品化、农村文化现代化的系统性理念;2)奉行让餐桌指挥农田,农田为餐桌服务,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使生产、加工和销售融合发展的理念;3)在农业土地经营中,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优先,田园综合经营管理,通过粮改饲和旱作农业技术革新,实现杂粮与牧草轮作种植,建立粮、草、林、畜、禽协同发展的农作制度,保障社会对农产品多元化和食品安全;4)依托乡土食材消费需求拉动,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联营,农产品标准化订单种植生产,市场信息反馈,促进农业要素的重组耦合,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效;5)培训扶持懂技术、会管理的能人,牵头领办农民合作社,组织土地流转,设计田间生产。

  关键词:生态农业;草粮兼顾;产业模式;陇中地区

  陇中地区位于甘肃省中东部,六盘山以西,以定西市为中心,包括兰州、白银、天水及平凉的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盆地型黄土高原区。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是秦岭向干旱区的坡降地区,海拔1500~2000m,气候温凉干燥,年均降水量250~350mm,天然植被以微温微干典型草原为主,是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也是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的敏感地带[1]。该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地形破碎,多为墚、峁、塬、沟谷,经过几千年人类农耕开垦,已经成为典型的山地旱作农业区[2]。干旱是制约陇中农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旱作农业是陇中区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产业、基础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

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1陇中干旱区农业系统结构与面临的新问题

  1.1干旱是陇中地区最大的和不可逾越的瓶颈

  陇中干旱区处在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和半干旱气候区,降水的气候波动显著,生态植被对降水依赖性很强[3]。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拥有甘肃省70%的耕地,但区内以丘陵沟壑地形为主,90%以上为低产的山坡形旱地[4],即使作物产量相对较稳定的梯田地,在梯田水分状况过差时,存在水肥相悖的作用,使产量的波动变得更为剧烈。陇中地区近40年降水呈减少趋势,并且减少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5-7]。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成为全国有名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受农业规模化和工业化趋势等因素影响,作物种植种类渐趋单一,传统多样性作物轮作慢慢消失,作物种植茬序无序化,加之土壤连作与化肥的过量施用,土壤质量不断退化。且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部分农田土地弃耕,杂草丛生。地方政府主导型的农业种植模式,过于注重种植规模,产加销链条不完整,拉大了消费与生产的时空距离,易造成与市场脱节和产能过剩等。单一的农作物种植,缺少草牧等要素的复合,使本已脆弱的干旱区农村经济持续衰退,难以为继。该区域的农业受水资源缺乏和干旱制约[8-9],节水和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始终是这里的主题。只有坚持适应性旱作农业生产,通过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要素的不断集成,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的系统性效益是该区发展旱作农业的根本出路。

  1.2农业生态环境存在恶化趋势

  农业生产不仅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提供各种农产品,农业也为人类提供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个国家和民族占有的生态总量决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空间,农产品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取,但是生态环境无法通过贸易获取。由于陇中地区长期对农业生产环境退化的关注不够,单一作物规模种植茬次紊乱。农资投入品中,化肥、农药、地膜等化学品投入增多,畜禽养殖粪便等有机粪肥还田减少,草田轮作、绿肥还田制度长期停用,农膜残留、化肥与农药的不当使用,土壤裸露退化,有害物质、秸秆农膜等固体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污水、生产与生活景象变差,农业生产环境有恶化趋势。

  2陇中干旱区农业发展的科学定位与发展思路

  2.1陇中地区农业生产现状

  农业是陇中地区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产业、基础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农民增收过度依赖作物种植,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环境因子常常处于临界状态,抗干扰能力差,对外部干扰响应敏感。单一农业结构,单一收入,导致农业生产高消耗、高风险、低产出、低效益,难以摆脱“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草地生产缺失或饲草严重不足[10],畜牧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缺乏与时俱进的生产知识和技能,无成熟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导致对农业经济、传统文化、自然生态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稳态结构缺乏科学理解与把握。

  2.2陇中地区自然生态状况与变化

  陇中地区天然植被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低,生态服务功能弱,但所处的位置依然十分重要。虽然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但脆弱生态系统依然担当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其经济生产力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1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甘肃定位为生态屏障区,陇中地区部分区域被列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部分区域划入限制开发区域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增强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结构的构建与驱动机制

  3.1建立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经济基础

  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在历史上既是农牧结合共存的过渡区,也是传统畜牧业的发达地区,这一地区仍是当今草畜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1983年《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走申家山路》,使陇中地区成了全国推广种草养畜的典型。2015年统计,陇中地区已经成为甘肃省紫花苜蓿留床面积最大的区域,其中会宁、安定两县区稳定旱作紫花苜蓿商品草基地已达58.7万hm2。另外,陇中地区中低产田、长期及季节性撂荒地比例大,退耕还草面积大,草粮兼顾型草地农业的土地资源丰富,加之草田轮作、间作等技术与作物种植有机结合,在农耕地带拓展草牧业空间,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前景。

  3.2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

  粮食安全不仅是口粮安全,谷物安全,也包括畜产品的安全。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全国人均口粮消费还在逐步缩小,而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其中,草食畜牧业增长最为显著。1990~2013年,猪肉产量年均增长4.0%,牛、羊肉产量年均增长8.0%和6.2%,而且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比重从8.1%提高到了12.7%。目前,饲料粮供需缺口扩大,我国玉米和豆粕进口量剧增,调整种植业内部和畜牧业内部的品种结构和布局变化,形成粮草兼顾型可持续农业结构,以优质牧草替代部分饲料粮,提升奶牛、肉牛肉羊的生产能力,可增加草食畜产品供给量和保障草食畜产品质量安全。

  4科技创新支撑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发展

  4.1管理机制创新

  要研究粮草林畜禽并重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创新政府、金融、科研、企业、合作社农民联动的示范模式,构建出适宜陇中干旱区三农发展的机制。围绕科研与产业融合的问题,以示范企业和合作社为平台,以问题为导向,整合资金、技术、人力等,集成创新,实行气候导向型农业生产管理和生态环境自然修复。草粮种植与畜禽特色养殖配套融合、企业与合作社联营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工提质增效新产品与新的营销模式。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完善其交通、水利、机械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研究推广适合山地型的技术与装备。农业效益较低与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陇中干旱区很多农民依然存在凭感觉与模仿式的种养习惯,难以走出经验式生产的循环怪圈。要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传统的小农模式向参与式合作模式转变,可有效降低技术应用和机械服务成本,甚至降低农药及化肥等生产资料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更会成倍提高。

  4.2草粮兼顾型旱作农业技术创新

  陇中地区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几千年来群众的创造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创新凝练,积累了不少旱地农业耕作经验,充分发挥了环境资源和水肥生态因子的协同增效作用,研发了不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草粮兼顾型旱作农业耕作技术和农作制度。如通过沟垄集雨,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和增墒的集水农业技术[14];又如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15]、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6]等农业耕作技术;柠条-豌豆-苜蓿水土保持技术[17];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全部降水就地拦蓄入渗,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18]等;“山顶草灌戴帽,山坡梯田缠腰系带,地梗见缝插针钉扣,沟台林果穿裙锁边,沟底坝库林草穿靴”[19]等,既能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又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利于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强,张翀,任志远.近15年黄土高原植被物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22):4352-4365.

  [2]任继周,胥刚.传统农耕文化在黄土高原上的困境与机遇[J].草业科学,2010,27(3):3-8.

  [3]张强,李宏宇,张立阳,等.陇中黄土高原自然植被下垫面陆面过程及其参数对降水波动的气候响应[J].物理学报,2013,62(1):522-532.

  [4]张志强,孙成权,王学定,等.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通报,1999,9(5):54-58.

  [5]张萍,李广.陇中黄土高原降水资源趋势变化[J].草业科学,2008,25(6):24-28.


《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上一篇:绿色发展理念下京郊生态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下一篇:开发沼气对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纽带作用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