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在治沟造地基础上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摘要:延安市治沟造地是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地貌,集坝系建设、旧坝修复、盐碱地治理、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为一体的一种沟道治理新模式。在治沟造地工程基础上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模式,要坚持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通过农业现代园区示范引领,带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和服务体系,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关键词:延安市;治沟造地;现代农业
治沟造地是延安市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地貌,集坝系建设、旧坝修复、盐碱地治理、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为一体的一种沟道治理新模式。延安市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总面积占黄土高原的5.9%,这里沟壑密布、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暴雨集中,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延安市有500米以上沟道4.4万条,1千米以上沟道2.09万条,众多的沟道,蕴藏着丰富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沟道造地潜力约150多万亩。从1999年到2012年,是延安“绿色革命”的13年。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1999年以来,延安已退耕还林90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由30.9%提高到67%,延安的山川大地基调已经发生了由黄变绿的根本性转变。然而,退耕还林后,延安的耕地总面积减少了一半多。粮食安全怎么保证?群众靠什么增收?退耕还林成果如何巩固?为了根本上解决耕地短缺和粮食问题,延安市作出治沟造地的重大决策;通过协调努力,2012年9月1913,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将延安市治沟造地列人全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一、延安市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延安市农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入了一个发展优势明显,但问题困难突出的新阶段。一是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但农产品的质量效益还不高。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到2012年,苹果面积达到319万亩、总产达到260万吨,建成南部塬区和北部山地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8.6万亩、总产达到100万吨,初步形成五条蔬菜产业带;干果面积95万亩、总产6.5万吨;生猪出栏120.6万头,形成了以苹果为主,蔬菜、干果、养殖为辅的农业主导产业体系,产业基地规模扩张基本完成,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不足,水资源总量为13.35亿方,只相当于全省的3.7%,水资源贫乏,水土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很大,农产品需要提质增效。二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体系始建雏形,但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还很低。按照“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安市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2个,2012年,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大约1l万户农民致富: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503个:1,人社农户6.46万个,占农户总数近1/5,出资农户3.5万户,出资总额7.85亿元,辐射带动周边6.74万户农民共同致富,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40%。但是延安市工业化水平高,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少且弱,全市涉农企业1059家,市级以上企业仪占8.7%,500万元以上的加工龙头企业20家,仅占1.8%,加工营销环节还很薄弱,农产品加工率低,精深加工环节的附加值流失。企业、农民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组织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仍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三是农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但服务功能不强。县乡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全面实施,122个乡镇全部成立农业综合服务站,具备了一定服务能力。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相继成立,建立在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也进入启动阶段。所有乡镇有望在年内成立动物疫病及气象灾害防控等公共服务机构。但农业服务体系与农业产业不相匹配,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还没有形成覆盖农业产业的大网,农技推广,质量检测,疫病防治,防灾减灾机构只建到乡镇一级,村组、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一线目前仍是空白。各类服务机构中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现象,各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四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启动实施,但推进速度缓慢。按照“两核多园”的总体布局要求,延安市启动建设的省、市级示范园区共44个,示范园区总规划面积10.18万亩,规划总投资81.7亿元。农业现代园区启动建设已经两年,建成园区仅占规划总数的14%。示范园区进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流转困难,难以实现集约化生产。园区建设标准低,在建的44个园区中,加工流通型园区仅有一个,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运作的只有8个,大多数仍是单一的基地扩张型园区。五是农业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财政支农机制初步建立,市、县区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2012年,全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39.2亿元,较上年增加24.8%。其中用于产业化建设资金6亿元,较上年增加87.5%,占“三农”投入的15%。但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人仍然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分散在多个管理部门,有多个项目渠道,投资过于分散,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资金使用效率,不少支农资金撒了“胡椒面",造成主导产业投入严重不足。全市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每年仅几千万元,投向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扶持资金更少,近三年累计不足300万元,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满足主导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六是耕地减少,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使延安市耕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根据2001年.2010年延安市统计年鉴,2001年全市常用耕地面积24.33万公顷,2010年为23.46万公顷,减少了3.60%。(图1)
二、在治沟造地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的实现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当前应认清治沟造地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实现途径。
1.有利条件。延安市通过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农村水、电、路、田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量优质高效的沟坝地和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在社会就业中的比例降低,2012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3.09:38.76:58.15,都可以促使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农民生活消费能力大幅度提高,电子信息网络、通信、广播、宽带、电视等资源环境也有升级进步,生产优质农产品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强农惠农和区域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2.发展思路。坚持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以治沟造地后的土地为载体,依托科技和教育等公共资源,利用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优势特色农业、旱作节水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精细农业、信息农业为方向,通过农业现代园区示范引领,带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和服务体系,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努力探索在治沟造地后的土地上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梁宏贤.2013年延安市政府工作报告[N].延安日报,2013—02—26.
[2]牛永红.加强治沟造地后耕地的分配与经营管理[N].农民日报,2012—09—04.
[3]陶琳.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J].山东经济,2007(2):47.
[4]朱剑,王睿.现代“农场主”在农村登台[N].陕西日报,2013—03—15.
[5]孙志明.延安特色经济[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326—327.
[6]张娜.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1—1l一26.
《延安在治沟造地基础上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