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那点事农业职称论文》新形势下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职称那点事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4-02 09:48
扫码咨询

  摘要:针对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客观阐述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生态农业建设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此引证生态循环建设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思考

  引言

  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促进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和改善的作用,农业功能直接表现为生态功能。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治自然灾害,为二、三产业的正常运行和分解消化其排放物产生的外部负效用等,均产生积极的乘数正效应,甚至指数效应。因此,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形势下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1.根据农业环境污染现状,确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为了弥补土地资源的不足,提高经济效益,我国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导致地力下降,引起水体污染、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另外,由于农业生产中大棚的普及,对土地的污染也在日益加剧,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且综合利用率低,导致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另外,农村白色污染不容忽视。随着化合制品的增加,例如竹篮、木桶、畚箕等传统道具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塑料袋、塑料薄膜、塑料制品等难降解的道具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白色污染十分严重。土地的污染是关系农业、农村、农民的大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村经济增长中相当部分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确立资源集约型发展理念,探索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成为未来农业求发展的当务之急。要彻底摒弃依靠高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的错误做法,把农业系统作为经济再生系统,寻求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走低消耗、高增长、可持续的循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农业经济主体和消费者都要转变生产经营和消费观念,形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2.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环境污染

  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循环农业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循环农业就无从谈起;反过来循环农业的3R原则也是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1建立健全激励政策,完善机制创新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需要占用的土地越来越多,必须坚决保护基本农田不被侵占。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污染农田和水源。这些传统的做法实际落实效果并不理想,应该使经济主体自发参与到排污生态建设中来:一是价格调控政策。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产品价格中应体现污染治理成本。二是税收政策。对发展循环经跻、推行清洁生产、治理环境污染等成绩显著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各级财政可在行业专项资金中拨出专款用于清洁生产的补贴和奖励,从目前情况看,清洁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比是1:2,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清洁生产的同时,不仅收到了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也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三是引人市场机制。比如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通过交易,让企业为村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而企业获得一定的排污指标。这些合作“双赢”模式更适合于强制措施的实行。

  2.2推广综合利用技术,减少种养业自身污染

  在种植业上,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主要是秸秆还田技术,如覆草还田、留高茬还田、堆腐还田等,使秸秆作为有机肥利用率达50%以上;饲养奶牛、山羊等草食动物过腹还田,利用秸秆作为动物粗饲料利用率达20%左右;开发秸秆饲料,如蛋白含量较高的油菜、花生、豆类秸秆等,国内外正在研究开发加工成粗饲料。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减少因焚烧秸秆、推人河水等做法造成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在养殖业上,大力推行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把畜禽粪便作为水产养殖的饲料和农田有机肥料,或加工成生物肥料、发展沼气等,改变目前规模养殖场粪便污染问题,变废为宝。

  3.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循环农业不仅是一种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在实践上更是一种发展模式或技术规范。在强调和实施3R原则的前提下,创新具有区域个性化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建立和优化,必须依靠集约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相关配套生态技术的支持。无论是模拟生态系统立体结构、优化生态组合的立体农业模式,还是模拟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实现生物能量多级利用的循环再生农业模式,抑或庭院立体经营模式等,均离不开立体种养技术、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再生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的支撑。以上的典型案例只可借鉴,不可生搬硬套发展模式,应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因此,要有效地推广符合循环农业发展的主体生产技术,既要开发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链结上的生态技术和新的循环农业生态模式,更要注重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新形势下的循环农业模式。要对传统的初级循环农业模式进行研究改造,使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对新兴的以沼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和以有益生态食物链技术为中心的成熟的循环农业新模式,要加强示范和推广,及时总结经验。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要领,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新形势下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上一篇:延安在治沟造地基础上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下一篇:新时期绿色农业的种植技术推广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