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农业生态园+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摘要:少数民族乡村农业生态园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农业科技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现代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融合的新型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 更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标志。因此, 从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开发潜力入手分析, 探讨民族乡村旅游开发的新范式, 农业生态园旅游开发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旨为民族地区政府制定“三农”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和农业生态园+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 农业生态园; 旅游开发;
关于生态园的论文范文还有园林工程师职称范文节约型生态园林的应用,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1 前 言
乡村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帯动了中国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 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 中国已悄然步入产业互促、群体互动、生活互融的乡村旅游时代。[1]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国世代居住在西北部、山区和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确因交通的闭塞、各民族间交流困难, 导致经济发展相当滞后, 成为中国史上欠发达贫困落后地区。从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其目标就是要推动少数民族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此, 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乡村资源开发和旅游精准扶贫进行热烈讨论, 并提出许多对策性建议。
张倩、陈袁丁、薛占金、秦作栋等等学者认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 就必须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 加大旅游开发力度, 促进养殖业、种植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从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 实现贫困地区产业之间的融合, 改善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 从而达到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文明、带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生活条件的目的。王慧、方堃、左容、覃文静、王竹宇、张方、韦复生、成艳彬等诸多学者认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发旅游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2], 实现从输血经济到造血经济的转变, 增加就业机会, 也有利于从“单一式”开发向“多元式”开发转型,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由“单兵独进”向“整体联动”转化。李烨、罗强月、尚清芳等学者们研究了家庭自主经营模式、服务接待经营模式、产品共生营销模式、“合作社+”运营模式、入股分红经营模式等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3]郭艳芳, 陈景辉, 韦复生等诸多学者从旅游扶贫开发策略的角度, 提出了建立有效的旅游职能部门、建立旅游开发制度保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等建议。[4]
上述学者们不仅对旅游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多视角分析, 还重点研究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带动效应、旅游扶贫致富、经营模式等对策措施。也有不少学者从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和供给体系上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然而, 现实的问题是, 在全域旅游大发展的视域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到底开发什么样的农业生态园旅游景区;是否按现行风景名胜区的模式进行开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旅游开发如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否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乡村生态园旅游开发在精准扶贫战略下如何改变农村脱贫面貌;旅游开发如何精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乡村农业生态园与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如何融合等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了深入探讨上述现实问题, 文章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资源优势与旅游开发的潜力, 而进一步分析现有景区是否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范式,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乡村农业生态园旅游开发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2 少数民族乡村资源优势与旅游开发潜力分析
少数民族世居区域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 大多数乡村资源尚处于未开发状态, 为农业生态园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潜力巨大。西部大开发战略、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 大大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人民科技文化素质, 也为农业生态园+田园综合体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交通和人文条件。现在问题是如何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条件开发出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生态园, 带动乡村农业生态园旅游产业发展。
2.1 植物资源优势与旅游开发
少数民族世居的山区、高原和盆地是我国植被资源最多的区域。据统计, 我国拥有种子植物300科, 24600种。其中最古老植物占世界总属62%.在植物种中林木1000多种, 药用植物4000多种, 果品植物300多种, 纤维植物500多种, 淀粉植物300多种, 油脂植物600多种, 蔬菜植物80多种, 成为世界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5]这些丰富的植物种类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各种类型的农业生态园提供了举世无双的自然资源条件。从农业产业化与旅游开发价值出发, 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的资源分布, 可开发果品生产基地、蔬菜基地、药材基地和茶叶基地等农业生态园区;根据林业旅游产业开发价值, 可大力开发生态森林景观区。与此同时, 还可根据当地植物资源分布状况, 从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 有计划地规划综合植物发展基地, 开发纤维植物生态园、油脂植物绿色生态园区等绿色生态园区。由此可见, 从乡村供给侧改革的需求侧来看, 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各种以植物资源为主体的区域性生态旅游园区的潜力巨大。关键在于当地政府如何进行规划与布局。作为农业生态园区的旅游开发, 要将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 单纯的旅游开发, 将会将会丧失经济发展的基础。
2.2 原生态资源与旅游开发
我国是生态资源最多的国家, 而且原生态资源类型齐全, 原始森林、喀斯特地貌、湖泊、瀑布、溶洞、峡谷、河流、泉水、温泉、冰川、沙漠、草原、石林等应有尽有。对世居在山区和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 这些原生态资源更富有特色, 而且大多处于未开发状态, 又是大众旅游者游览、休闲、度假、探险、体验的最佳场所, 具有十分庞大的客源群, 因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3 旅游景区是否成为乡村农业生态园开发的范式
近年来,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出台一系列旅游扶贫政策, 但学者们对民族地区的旅游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扶贫开发、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生态资源和旅游景区开发等进行讨论。而现实情况是乡村旅游景区开发到底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模式, 农业生态园是否按照旅游景区范式进行开发, 成为本文探索解决的焦点问题。
据统计, 截至2017年底, 全国A级景区10340家, 其中5A级250家、4A级3034家,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家。这些A级景区, 根据旅游资源禀赋可划分为三大类型, 即自然遗产为特征的风景旅游区、文化遗产为特征的名胜旅游区、自然和文化遗产相结合的风景名胜旅游区。这三大类型旅游景区主要为古典园林景区、历史文化名楼名城名山古镇景区、宗教文化石窟景区、佛教文化寺庙景区、皇家宫殿景区、湖泊旅游景区、瀑布景区、池堰景区、山岳风景区、山水风景区、森林风景区、海滨风景区和革命纪念地景区等。可以看出这些A级景区, 基本上属于观光游览型景区。如贵州和广西为例的黄果树瀑布、青岩古镇、镇远古镇、铜仁梵净山、荔波七小孔、石阡温泉群、织金洞、西江千家寨、遵义会址, 德天瀑布、黄瑶古镇、百色起义、桂林漓江景区、北海银滩、三江侗寨风雨桥、五彩田园农业示范区和龙胜龙脊梯田景区等3A级以上景区。虽然也有农业类, 但这些A级景区绝大多数属山水风景、田园风光型, 只有少数为历史文化旅游区和休闲农业特色示范区, 显然这些A级景区, 从其功能属性上都不宜作为农业生态园旅游开发的范式。首先, 从性质上, 全国所有A级以上景区, 大都为观光游览景区, 而农业生态园系休闲体验园区;其次, 全国A级以上旅游景区历史悠久, 名胜古迹众多, 知名度较高, 而农业生态园是新开发的农业产业化园区, 以民俗文化和动植物种养为特征;最后, A级旅游景区与其服务社区是分开的, 景区不允许设立服务社区, 以避免破坏风景名胜景观。而农业生态园是休闲体验的场所, 生产和服务结合在一起。
除了上述原因外, 更为重要的是风景名胜旅游区是在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基础上开发而成的。但农业生态园是基于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条件下, 对动植物资源、原生态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 使其成为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农业生态产业区, 为人们提供观摩、体验, 并购买新开发的产品, 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的场所。由于风景名胜景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与农业生态园在性质、功能、作用等方面完全不同, 因此, 农业生态园旅游开发不能套用旅游风景区的范式, 而应开辟新的路径和模式。
4 农业生态园旅游开发的新路径及新模式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使乡村农业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农业生态园旅游开发, 首先应依据当地乡村民俗文化遗产、动植物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 开发产业化商品生产基地;然后在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与“生产、生态、文化、生活”融合角度开发各具特色的体验景区, 再在体验景区的基础上开发各种服务项目, 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最终形成“三园一体”农业旅游综合体。
4.1 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开发
现代农业生态园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开发产业化、专业化、科技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商品生产基地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生产基地, 而是科技化、专业化、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解决好产业化商品生产基地的开发, 重点应在大农业条件下坚持农、林、牧、渔并举的原则, 即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首先在农业种植产业开发中, 应着重在蚕丝、茶叶、蔬菜、果品、药材和花卉等等产业中优先开发经济价值高、加工价值高和观赏价值高的商品生产基地, 因为果品、蔬菜、茶叶、花卉是城市居民“四大消费”指数最高的产品, 且具有“三高价值”特征, 是农业生态园开发的主导产品。其次, 在渔业与乡村水生资源开发上, 应重点优先开发鱼虾养殖场、种蛙养殖场、螃蟹养殖场和甲鱼养殖场等养殖业, 它既是农渔生态园开发的主导产品, 又是水产业的支柱产业, 也是“三高价值”产品中综合效益最高的产品。再次, 在经济林资源开发中应侧重优先开发珍贵家具用材生产基地、园林景观生产基地、城市绿化苗圃生产基地、雕刻工艺品用材生产基地等, 它们也是“三高价值”产品中加工价值最高的产品, 也是农林生态园开发的主导产品, 还是现代林业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支柱产业。
由此可见, 产业化商品生产基地开发与建设, 不仅是乡村振兴实现现代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农、林、牧、渔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型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的唯一途径。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 它是农业生态园开发的基地, 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精准扶贫产业开发的成熟性标志, 是大众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大本营和体验场所。
4.2 田园综合体的开发
田园综合体是商品生产基地向现代农业生态园的转化升级, 它是以乡村复兴为最高目标, 让城市与乡村各自都能发挥其独特禀赋, 实现和谐发展, 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游游升级的高端发展模式。[6]它不仅是以乡村居民、新住民和游客等人群为主形成新型社区模式, 还涵盖农业生产种植销售、观光旅游、民宿等产业。从业态上来看, 它是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是产业价值的“放大器”, 从现代农业、加工体验、休闲旅游、宜居度假到以新型城镇化发展连带产业、人居环境发展, 使文化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得到完美的统一;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出发, 它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交响曲”, 打破城市和乡村相互分隔的壁垒, 让城市人流、信息流、物质流真正做到反哺乡村,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7]
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 它是区域经济社会和农业农村发展到较为发达新阶段的产物。当前, 在“农业+园区”的发展思路, 在城乡一体格局下, 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游升级发展, 田园综合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 成为新型生态绿色产品的摇篮, 新型绿色产业的发源地, 新型品种的孵化场, 为乡村精准扶贫战略提供一个机制创新和融合发展的新平台、新载体、新模式。未来, 农业链条的做深、做透, 以及更进一步拓宽至科技、健康、物流等更多维度, “农业+园区”的田园综合体模式将会大放异彩。[8]
参考文献
[1] 代晓松。聚焦乡村旅游:多重演化筑造梦想乡旅生活[EB/OL].[2016-09-28].http://www.davost.com/seo/detail/4300-689c22e7ea.html.
[2] 构建湘西地区武陵蚩尤大峡谷文化旅游圈的调查与思考[J].三峡论坛 (三峡文学理论版) , 2013 (11) :31-36.
[3]陈袁丁。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策略探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39-40.
《少数民族农业生态园+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