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差距

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差距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5-09 10:36

  摘要: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来源。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转移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除非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能以更快速度增长,否则短期内很难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二是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对农民增收有直接作用,还会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人力资本、农业财政投入及市场化对农民增收均有显著贡献,自然灾害对农民增收影响为负。人力资本和市场化更有利于东部地区农民增收。自然灾害减少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对东、西部地区影响不大。农业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三大区域较为一致。三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直接作用拉大了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尽管经由劳动力转移的间接作用缩小了该差距,但不足以改变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农业技术;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收入差距

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差距

  一、农民收入差距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显著上升。据统计,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比1978年的134元增加了近百倍。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民间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任媛[1]指出,农民收入差距加重了我国整体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且在区域间表现尤为明显,但这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比较发现,在2002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中、西部分别高出了1753元和2240元,但到了2013年,差额扩大为4379元和6363元,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变得越发显著。通常而言,农业技术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为重要的动力。王爱民和李子联[2]发现,农业技术进步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就会增加1.29%。那么,农业技术进步在推动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的同时,是否会加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更深层次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避免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技术进步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不利影响,缓解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也是亟须关注的问题。进一步,现有研究也指出,农业技术进步还会通过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民收入[3],但农业技术进步是否会经由劳动力转移,影响到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已有文献鲜有探讨。

  二、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农民收入与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672元,是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91元的3.53倍,年均增幅接近23%。其中,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5123元增至2017年的20950元,年均增长21.5%。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为3029元,到2017年增至13897元,年均增幅24.4%。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仅为2619元,但在2017年也超万元,达到10779元,年均增长21.7%。可见,三大区域农民收入都在大幅攀升,然而在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时,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2005至2017年间,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始终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自2005年起就超过5000元,并于2011年跨过10000元关口,而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才超过5000元,又用了5年时间达到10000元,而此时,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15000元,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幅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在2009年之前,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虽略低于中部地区,但差距并不明显,2010年开始,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不仅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持续扩大,与中部地区的差距也显著化。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7年才勉强超过10000元,此时,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20000元,中部地区也接近15000元。可见,尽管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幅度高于东部地区,但是其初始值过低,所以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与东部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意味着除非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能以更快速度增长,否则短期内很难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

  一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直接作用。首先,农业技术进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王爱民和李子联[2]在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影响农民收入时,认为农业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及产品优质化。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上升改进了传统的机械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同样的投入获得更多产出。另一方面,农业生物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化肥、农药以及优良品种等大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不仅增加了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量,还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其次,农业技术进步会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以及管理水平。农民受农业科技普及的影响,其农业生产的观念会不断发生变化,并将更多的农业知识、信息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更高产量[7]。同时,农民生产理念也更加市场化,能够依据市场需求科学进行生产,获得高额回报;再次,农业技术进步会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市场份额。随着全球化影响的日益加深,国外物美价廉的产品必然挤占国内市场,其中不乏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的冲击。而农业技术进步不仅能够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产品品种,还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在农产品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增加市场份额,提升农产品销售收入。二是农业技术进步通过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间接作用。首先,农业技术进步从三个方面对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

  其一,农业技术进步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农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得单位农产品产出需要的劳动力更少。这意味着在耕种面积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农业技术进步将会富余大量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只有转移至城镇部门,才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二,农业技术进步扩展农村劳动力范围。传统农业生产多以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农业技术进步则会降低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从而促使女性及中

  三、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中介效应模型

  (一)模型设定

  前文指出,农业技术进步不仅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还会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因而,本文设定的模型需要验证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直接作用以及农业技术进步通过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间接作用。本文的核心模型是中介效应模型,设定如下: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使用的是2005-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主要来自《统计年鉴》及地方统计年鉴。在区域划分上,按照惯例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考虑到数据缺失以及一致性等问题,剔除了西藏和重庆样本。对于因变量农民收入,本文使用各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由于从2014年开始,统计局不再提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而是使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替代,两者统计口径存在差异,鉴于统计局同时提供了2013年各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以2013年两类数据的比值作为换算乘数,将之后各年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换算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自变量为农业技术进步,使用农业产值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表示,即农业人均产出。人均产出越多,反映了农业技术水平越高。中介变量是劳动力转移,本文使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因为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城镇人口占比越高,说明劳动力转移规模越大。在控制变量中,人力资本使用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衡量,农业财政投入使用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表示,市场化水平使用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出比重替代,自然灾害使用各地农作物受灾面积表示。为减少异方差性,对所有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结果为不变弹性。

  四、农业技术进步及劳动力转移中介效应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作用

  对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了比较,豪斯曼检验的结论是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而非随机效应模型。表1检验了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直接作用以及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效应。先看全国层面,模型1显示,农业技术进步会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技术进步每上升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加1.00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对农民收入有直接影响,而且农民收入的增幅会超过农业技术的上升水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模型2加入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进步的显著性发生下降,低于模型1,对农民的增收作用也相应减弱,由原来的1.008降为0.8528。同时,劳动力转移在1%的水平下显著,劳动力转移可能具有中介效应。进一步,模型3检验了农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农业技术进步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农业技术进步能够推动劳动力转移,说明劳动力转移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作用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即农业技术进步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影响农民收入。从人力资本等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人力资本、农业财政投入及市场化均显著增加农民收入,自然灾害的回归尽管不显著,但结果为负,与前文分析也较为一致。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表3统计了2011-2017各年度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直接贡献额以及通过劳动力转移的间接贡献额。经过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内容:

  参考文献:

  [1]任媛.基于劳动力乡村—城市迁移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28.

  [2]王爱民,李子联.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14(4):31-36.

  [3]张宽,邓鑫,沈倩岭,等.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基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分组PVAR模型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6):28-41.

  马轶群1,孔婷婷2


《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差距》
上一篇: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农户采用行为研究:国外进展与国内趋势
下一篇:陕西省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现状调查及建议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