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高水平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三个维度

高水平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三个维度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8-24 10:05
扫码咨询

  [摘要]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水平农业院校肩负着我国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使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维结构学科体系”。高水平农业院校作为行业特色型代表性高校,其学科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推进高水平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努力突破农业学科的“四方城”封闭环境,需要从制度、文化和特色三个维度,形成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传承创新学科文化以及特色定位与特色发展。

  [关键词]农业院校;学科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创新;特色发展

  一、引言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勾画出了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强国的路线图。学界已有研究表明,学科水平与大学发展水平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学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声誉[1]。考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他们无一不是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牛鼻子。首次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共有六所农业院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院校名单,它们也是代表当下我国最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农业大学,一些学科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特质和实力。ESI学科排名等相关指标显示,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水平农业院校的个别学科甚至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学科的水平。

高水平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三个维度

  二、学科制度的中西比较:国际视阈下高水平农业院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制度维度

  在世界高等教育千年发展历程中,产生过很多重要的教育理论,比如博雅教育、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等,这些教育理论现在仍然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在传播知识和创造高深理论时,推动了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欧洲中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知识分类逐渐被学科分类取代[4],学科也成为大学的基本学术组织,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平台,也是当下“双一流”建设战略实施的核心要素。西方高等教育的理性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秩序观念,对中外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制度建设均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理性思维支撑下的学科制度:知识分类促进了学科分类

  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理性思维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科学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时深受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和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影响,合理的制度安排也成为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手段和工具。随着近代大学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的分化与综合双向并进,由知识分类进而到学科分类成为知识管理的必然进程,知识的学科化建设也是大学能够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的主要因素。

  (二)有效性与契合度:规模与效率均衡下的学科制度安排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高水平农业院校凭借实力强劲、特色鲜明的农业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生态学等重点学科屹立于世界高等教育之林。这些学科大多是在长期服务我国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高度契合了农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有力支撑了农业经济、公共管理、农业信息学等其它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高水平农业院校主体学科、主干学科和交叉学科群的发展,促进了高水平农业院校由单一学科迈入了多科性和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方向。如何形成一个契合行业特色并且有效率的学科制度,对于高水平农业院校学科建设至关重要。

  三、学科文化的传承创新:高水平农业院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文化维度

  学科文化是学科在运行和演进过程中基于其自身知识、学术特点自有的或人为赋予的价值与规范体系,是学科生存方式的历史凝结[6]。学科文化是学术制度、学术共同体规范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对内是学科成员的自我认同,对外则是学科特性的自我展示[7]。传承创新优秀的学科文化是促进学科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水平农业院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结构与功能:优秀的学科文化促进一流学科成长

  学科结构,也是大学的知识结构、学术生态和文化环境问题,学科文化亦具有一般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学科文化结构包括学科体系和学科价值。学科体系是大学在知识生产和学科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根据科学分工和人才培养建立的学科门类,它构成了大学组织横向结构。高水平农业院校由于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农业学科知识体系,在推进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农业技术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基础科学和农业社会科学四维结构的学科体系(如图1),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农业学科体系,通过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促进了基础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以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涉农社会科学的长足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农业院校“长于技短于道”的偏见。在公布的ESI学科中,教育部直属的四所高水平农业院校ESI学科主要集中于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工程学、微生物学、化学和社会科学等9个学科领域。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各有两个ESI学科进入全球前1‰行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也各有一个ESI学科进入全球前1‰行列,成为全球顶尖学科,为高水平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发展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少数高水平农业院校将有9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学科,显示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强劲的势头(图2)。反观国内其它农业院校,进入ESI学科数量总体偏少,且分布零散,难以形成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四维结构”的学科体系不完善,农业基础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较弱,对农业技术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有限。学科价值是学科对科学的有用性,它是单个学科存在的灵魂,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成果彰显学科精神,并依靠一代代科研人员传承下去,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学科价值的有用性,既包括理论上的有用性,也包括实践上的有用性,前者注重产出重大农业科技理论成果,后者侧重解决农业生产实践问题。因此,学科价值在理论上也赋予了学科兼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两种职能。

  (二)顶天与立地:学科文化引领农业学科走向世界一流

  农业学科总体来说属于应用性学科,需要解决农业生产实践问题。农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土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但这不代表不重视、不开展基础研究,实际上强大的基础研究不仅是引领农业学科走向世界一流的重要保障,而且“顶天”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学科接地气,并“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8]。笔者所在高校作物学科的“万建民院士水稻研究团队”,前后经过三代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在科学研究的“上、中、下游”均取得骄人的“顶天立地”式成就,团队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入选教育部2010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抗褐飞虱粳稻技术转让费1000万元等“接地气”式成果。同时该学科团队2013-2014年在《自然》主刊等国际顶尖杂志上连续发表了若干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科研水平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技术开发与应用在国内也居于前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有力地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进步。分析这个团队取得的成就,既有个人努力和天赋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团队文化几十年传承不断,积淀深厚、稳定传承的学科文化让团队保持了持久的竞争优势,也推动了整个作物学科不断创新与发展,始终在全国同类学科居领先地位。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团队负责人将使命感和责任感转化为共同的精神追求与学科文化,体现了学科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从而强化了成员之间的学科群体意识,进一步增强了学科成员的忠诚度、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科文化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正是有万院士这样团队的存在,才保障作物学科入选了“双一流”建设学科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的A+学科。

  四、学科发展的特色定位:高水平农业院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特色维度

  根据教育部网站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拥有4411所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综合发展还是特色发展是高等教育界一个历久弥新、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些农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痛苦选择,不同的高校选择的路径偏好有差异,发展的结果亦大相径庭。但在“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检验下,如何突出学科的比较优势,无疑成为研究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特色定位:充分发挥高水平农业院校的学科比较优势

  农业院校特色定位既可指以农业科学的某一类学科的特色定位,也可指以农业科学的若干类学科为中心辐射带动相关学科的整体特色定位,后者无疑是部分高水平农业院校的正确选择。因此,特色定位的本质含义应是指农业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学科风格,即能在高等教育广阔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办学元素,“已成为一种发展理念和战略思维为大学所接受”[9]。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既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无论国家实施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工程,这些高校无疑是当然入选;也有一些行业性院校,其学科风格明显、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家过往的一些重点工程里,并不一定都能入选。这也说明,鼓励和推动高校特色发展是实施“双一流”建设战略重要目标,行业院校唯有特色定位,才能发挥其学科比较优势。放眼入选“双一流”高校名单,农业院校及其它行业院校占据了一定的比重,这些入选院校均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行业特色。它们在各个行业里均是领头羊。二是历史传统,这些高校依托地域优势、服务特殊产业、产生过有重要影响成果。三是学科优势,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始终有一个或几个关键学科居领先地位。“如果一个学科与社会职业衔接得越紧密,其专业化程度就越高”[10],高水平农业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大多结合地域特点、办学传统和行业背景,形成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2017年底教育部分九档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水平农业院校表现优异,均有3个以上排名第一档(A+)的学科,跃居全国高校前列。三所高水平农业院校的A级(前三档)学科几乎全部位于“四维结构”的学科体系之内,农业和生命科学等优势学科表现尤为突出,且不再是单一学科的优势,而是呈现出多学科交叉、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生物学、南京农业大学的公共管理等非传统农业学科也入选了A级学科,实属难能可贵。但仔细分析这几个学科发展的源头,都是源自农业科学的特色发展。比如南京农业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就是在农业经济传统优势学科的带动下,致力于涉农领域,以土地资源管理、乡村治理、农村社保和高等农业教育等为研究重点,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涉农公共管理研究体系,在全国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模式,特色定位和差异化发展是这个学科成功发展的重要法宝,为其它高水平非农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模版。

  (二)特色发展:高水平农业院校走向世界一流的战略选择

  特色发展作为高水平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是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逐渐形成的,是对高等教育“同质化”发展反思后的理性选择。特色发展作为高水平农业院校的战略发展方向,是由这些院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决定的。21世纪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先后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此后几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水平农业院校则先后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目标。我们不能简单类比这两类院校发展目标的高低,实际上,站在学科发展的全球高度,我国农业院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更加具体。为此,农业院校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建设措施,比如南京农业大学提出的“1235”发展战略,从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八个方面提出了确保实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具体策略,有力促进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第一档(A+)学科达到了4个,位列所有高校的前列。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清一个事实,一些综合性大学合并或新办了农业学科,利用其综合性学科交叉优势发展速度较快。以浙江大学为例,在合并了浙江农业大学后,利用浙大强大的理科基础学科,促进了农业学科的快速发展,2017年公布的一流学科建设目录中,浙江大学共有4个涉农学科入围,显示了浙大强大的农业学科实力,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原浙江农业大学在全国农业院校中的地位。在现有的13个学科门类中,高水平农业院校学科设置大多以农学为核心,涵盖了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门类,一些农业院校已经从多科性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但优势学科仍主要集中于农学、生物学、农业工程和农业经济,形成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个“学科四方城”的闭环,虽已自成体系,但也是农业院校产生相对封闭思维的根源,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参考文献]

  [1]周广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2016(1):65-73.

  [2]方文.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1(6):126-136.

  [3]庞青山,曾山金.大学学科制度内涵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4):16-20.

  [4]嵇宏,吕乃基.从知识分类看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制度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2):65-70

  姚志友,董维春


《高水平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三个维度》
上一篇:H省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地方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发展实践探索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