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展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高职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内涵建设,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文章在回顾我国农业高职教育4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内涵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的历史成就。展望未来,我国农业高职教育需要构建发展新格局、培育发展新动力、找寻发展新机遇,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共荣。
[关键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历史成就;发展瓶颈
强农固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反映了党中央对培养农业人才的高度重视。现阶段,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农民和“三农”工作队伍的使命。对接国家战略部署、农业产业变革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我国农业高职教育亟待迈入内涵式发展,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眼光去谋划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规格、新层次,深化改革、强化服务,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1]。
一、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回顾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轨迹,经历了一个“螺旋”式缓慢又渐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阶段,以1978年、1997年、2006年为划分的时间节点,且不同时期,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与历史任务不尽相同,办学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萌芽时期
(1978—1996年)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为时段,我国农业教育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在规模、效益、结构、质量上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二)发展定位时期
(1997—2005年)以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为标志,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我国老农业专科学校、农业本科高校下设的原有成人二级学院、升格为高职院的农业中专开始招收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学制和高中毕业起点的三年制高职,从此,农业高职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学校从小到大、农业专业在校生从少到多。
二、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成就与发展瓶颈
农业高职教育作为与农业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但面对国家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部署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农业高职教育在认识自身发展成就的同时须正视问题,以着眼长远,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一)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总数1388所,其中,农业高职院校合计230所,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16.57%。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分别为924.65万人、299.10万人、280.25万人,其中,农业高职院校在校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分别为186.19万人、56.80万人、56.56万人,所占比例为20.14%、18.99%、20.18%。全国高职院校留学生在校生数、招生数分别为10391人、8352人,其中,农业高职院校留学生在校生数、招生数分别为2342人、1802人,所占比例为22.53%、21.58%。
全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数为482070人,农业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数为99540,所占比例为20.65%。全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总数191382人,其在专任教师中占比为39.70%,农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总数为41230人,其在专任教师中占比为41.42%。全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硕研究生学历(学位)总数为15.97万人,其中,农业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硕研究生学历(学位)总数为2.84万人,所占比例为17.78%。全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拥有正高、副高级职称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农业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正高、副高级职称总数为3.06万人,所占比例为21.10%。
全国高职院校校均占地面积47.97万平方米,农业高职院校校均占地面积66.72万平方米,较全国高出39.09%。全国高职院校校均建筑面积20.87万平方米,农业高职院校校均建筑面积25.77万平方米,较全国高出23.48%。全国高职院校校均固定资产值3.99亿元,农业高职院校校均固定资产值4.51亿元,较全国高出13.03%。全国高职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0490元/生,农业高职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0126元/生,较全国低3.47%。
(二)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
一是招生艰难,严重制约办学规模。农业高职教育招生困难的问题由来已久,社会观念偏颇,农业高职院校“偏冷”,专业特色模糊、涉农专业备受冷落一直是我国农业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困惑,也由此导致“去农化”办学倾向明显。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农牧渔大类”专业点总数由2013年的1847个降至2017年的1592个,年均降幅为3.65%,农业高职院校“农牧渔大类”专业点校均数由2013年的28个减少到2017年的17个,年均降幅为11.73%[3]。尽管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认识到合理的涉农专业设置是自身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部分国示范、骨干院校还通过升级改造,做精传统农业专业;创新涉农专业新方向,并以主干专业带动其它专业的改革,打造农业特色专业集群,赋予涉农专业新的内涵。但现实中,各农业高职院校因发展基础不同,差异较大,发展中又忽略现代农业发展对未来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新需求,“农牧渔大类”专业点开设总数与校均的专业点数整体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呈现下降态势。
二是经费紧缺,制约办学条件改善。我国高职院校实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在经费保障上采用政府分级保障的模式,即省属院校由省级财政保障,采用预算定额制;地市所属院校由各地市财政保障,农业高职院校经费也来源于上述途径,即政府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以学费收入和住宿费为主)和其他收入(以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服务收入、企业捐赠等为主)。经费紧缺依然是制约我国大部分省市农业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发展的瓶颈所在,主要表现为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投资渠道不畅、投入效率不高等。由于“以农为主”的农业高职院校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尚未形成,政府职教经费对农业高职院校没有倾斜政策,财政没有支持农业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一旦投入过少,农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改善就会非常缓慢。
三、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展望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农业高职教育改革已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需要我们高标准绘制内部“装修设计”的美丽蓝图,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提升办学水平、聚焦内涵发展、增强服务能力,以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农业高职教育满足社会多元需求。
(一)均衡发展、标准引领,构建农业高职发展新格局
一是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高水平供需均衡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加快推进职能转变,由注重“办”职业教育向“管理与服务”过渡,从全国农业高职教育力量均衡布局的角度来负责规划战略、制定政策、依法依规监管,以实现区域间农业高职教育教学实力的相对均衡。经费拨款方面,落实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到12000元的要求,按照在校学生数量进行拨付,在此基础上,同时考虑地区经济系数、重点扶持系数、人才培养成本系数等参数,采用多参数公式拨款方式进行经费分配;政策扶持方面,鼓励国家示范(骨干)农业高职院校在招生制度、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方面积极改革,先行先试,实现内涵式发展,对其他农业高职院校予以政策倾斜,不断改善农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以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工作重点,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农业高职院校协同发展,建立起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农业高职教育发展格局[5]。
二是发挥职业标准引领作用,提升农业人才市场契合度。政府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要求,完善高职院校设置标准,科学指导农业高职院校的设置,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进行专业建设“跟踪调查”,实施必要的限期整改或退出机制。院校把脉农业产业结构变化,了解农业人才新需求,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标准,以变革专业设置的方式来与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保持同步并适度超前,基于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提升传统农业类专业,基于农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发展打造农业类骨干专业,基于战略性新兴农业产业发展设置新型农业类专业,在强化农业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素质及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满足农业岗位的需求,让高质量的毕业生成为农业高职教育的品牌和代言人。
(二)集聚合力、专注特色,培育农业高职发展新动力
一是多元集聚合力,激发产教融合型企业生命力。农业高职院校根据农业产业人才培养需要,主动对接行业内知名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合作,为企业提供所需资源服务;产教融合型企业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加大合作企业的财政投入,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农业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引导并鼓励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制订行为约束及奖励机制,落实主体合作责权,进行农业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模范企业表彰,施行第三方评价、弹性考核等,有效保障农业产教融合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专注农业发展,打造农业高职院校品牌特色。农业高职院校坚持“以农为本”的特色办学理念,零距离服务“三农”,打造一支“知农、懂农、精农”的师资队伍,培养学生“敬农、爱农、用农”,坚持农业特色、立校强校;兼顾办学的历史积淀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拿准特色专业发展方向,开发、建设适当数量的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专业或是将已有的特色专业加以深化发展,使其特色更为鲜明,形成农业专业核心竞争力。政产学研联动、校企深度融合、职教资源共享,不仅能够解决单一农业高职院校资源缺失问题,还有利于形成农业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和特色,塑造农业高职院校的品牌与形象,在办学实践中彰显农业行业特色[6]。
结语
2019年正值成立70周年,以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精准扶贫为办学宗旨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正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育”“精准脱贫”等新战略下重新考量政府责任落实、经费投入比例、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拓宽新渠道,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力,实现我国农业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共荣。
[参考文献]
[1]何跃飞,刘羽平.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1(5):13-17.
[2]马树超,范唯.高职教育: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的十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12-16.
[3]周建松,孔德兰,陈正江.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政策演进、特征分析与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7(25):62-68.
[4]陈衍,郭珊,徐梦佳.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加强“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40-42.
何正东
《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展望》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职称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
- 北京泓泽文化发展有限公
- 云南教育论文征稿都有哪
- 一篇论文多少参考文献合
- 出版科学投稿要求
- 建筑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期
- 评职称一般要求第几作者
- hpv论文可以发表哪些期刊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简述土木工程师参加专业
- 简述什么是网络营销工程
- 当代陕西咨询信箱是什么
- 进设计院工作对职称有要
-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准
- 大学生转专业需要发表论
- 数学教师论文可投稿哪些
- 教师评职称认可的专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