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9-13 10:12

  摘要: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学习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课程思政是习总书记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重点强调的高校教育新理念、新模式,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合力。教研室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课程思政教育,并将其贯穿专业教学的信心教育、目标教育和方法教育的全过程,力求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中医人才,以期为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医教育;医德教育;人文教育;中医诊断学

  习总书记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间的桥梁,旨在培养具有中医诊断思维和技能的中医人才。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必须的专业知识,更要升华自身思想境界和塑造健全人格,最终达成“大医之德”“大医之体”“大医之术”的“精诚”准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其中医自信,健全其医德医风,完善其医技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所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十分重视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根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初步拟定了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以期与政治课程同向同行[2],协同合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中医人才。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

  1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信心教育

  1.1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鸦片战争后,人民陷入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而各路救国救亡之举均功败垂成。吹尽狂沙始到金,直至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走上了康庄大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了新征程。事实证明,革命理想高于天,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得以流传[4]。高校,是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既需要承担文化复兴的重任,又要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5],通过对象性文化的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使当代大学生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及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6]。象思维是中医学思维方式的核心[7],因此文化自信是中医自信本源所在。而中医诊断学相关原理,如司外揣内,便是象思维的具体应用。因此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坚定其对“象性文化”的信心。

  1.2中医自信,社会进步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随着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的传播,出现了对中医的不自信,甚至有人高举“中医是伪科学”的牌子而打压中医甚至要求废除中医,实在令人痛心。科学发源和发展有东、西、早、晚之分,表现形式可有不同,但其科学性内容本质上具有统一性,且其最终衡量标准就是实践[8]。中医与西医的研究对象相同,且最终都统一于科学实践。如从医学模式的发展来看,目前主导医学发展的医学模式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该医学模式强调人是由生物、心理、社会三种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的健康和疾病[9]。这种思想与中医的整体观念之间存在高度统一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社会相统一。中医学在认识生命、诊治疾病的方方面面均以整体观为指导,将“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思维模式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思维模式。综上,当下主导医学模式与中医医学模式之间已愈来愈统一,也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示人们不必要执着于中医的“存废之争”,而应坚定中医自信,进一步完善医学模式,服务社会。

  2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教育

  2.1用毕生去建立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是以扎实的中医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正确的立法处方等为基础,贯穿于临床诊疗的整个过程,要求每一位中医学者去全身心求索和科学构建。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中医临床的基本诊疗过程为:以四诊收集到的疾病信息为依据,以病因辨证初辨伤寒病、温热病和内伤杂病,再分别运用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对疾病的病机进行辨析,结合阴阳辨证,明确疾病的病性[10]。因此,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具有临床资料收集的整体性、临床思维过程的取象性、临床思维方式的辩证性、临床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和临床思维结果的两面性(阴或阳)等特点;中医临床思维由中医诊察思维、中医辨证思维和中医治疗思维三部分组成;识法、立法、用方可谓中医临床诊疗的3个关键。由上可知,要科学地构建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必须做到:⑴求本溯源,传承中医传统思维模式;⑵法于阴阳,辨析运用阴阳思维模式;⑶衷中参西,把握西医思维模式的优势;⑷去伪存真,明确影响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因素。只有做到以上四点,才能有效构建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其学科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因此,在本课程的思政教育中,要学生明确构建中医思维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构建并不断完善中医思维,正确揭示生命规律,为建立以中医学为主导的新医学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而奋斗不息。

  2.2服务于全民健康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实践性、理论性的新理念、新主张。其中,习总书记对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全民健康事业的重要论述,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深远影响。实现全民健康不仅是改善和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更是中华民族获得持续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健康领域的突出问题集中在人口结构、医疗水平、医疗资源的分配等方面[11]。其中,提升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是中医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中医诊断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治未病、治已病、治末病基本能力的同时,要注重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觉醒,并不断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民健康事业服务。

  3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教育

  3.1诊断教育,德育为先

  无德不成医,万善德为先。“医乃仁术”是中医的基本医学价值观,“大医精诚”是中医的基本职业价值观。《万病回春》曰:“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施药无二。”[12]列出“医家十要”,从德、道、行、义等角度指出了对医家的基本道德要求,即仁心、儒道、仁义,对现代中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警示意义。另外,《医门法律》云:“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13]从中医治疗切实角度,讨论了“重规范”和“以律戒医”的重要医德思想。因此,在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和辨证的教学过程中,应将医德教育融入教学全程,切实落实“以德树人”的重要思想。以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学为例:本部分内容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课前老师在学习通应用程序(APP)班级课程中上传学习视频、课件等资源,要求学生结合课本预习、讨论、练习望舌。课堂上直接让学生2人一组模拟望舌操作。老师对学生的模拟情况进行点评,学生间互评,最后老师总结。课堂设计的医德教育细节主要有:⑴舌诊的客观性较强,对舌诊信息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反映患者脏腑气血津液的病理状态。因此向学生强调掌握舌诊技能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反复练习,精进望舌诊察水平,从大医之“精”的角度融入医德教育;⑵对中医初学者而言,舌象的观察内容较多,或患者的舌象较为复杂,均可能导致望舌时间延长。伸舌时间过长易使患者劳累,还会影响舌象的呈现。因此,需向学生强调,以精进望舌技能为前提,必要时可请患者休息后再伸舌,而不可不懂装懂,敷衍蒙蔽,从大医之“诚”的角度融入医德教育;⑶当患者的舌象视觉效果不甚美观,甚至不忍多视时,作为医生,应“视人犹己”,不可表现出排斥、歧视、羞辱等情绪或语言,要求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职业素养。

  3.2服务健康,以人为本

  良医济世,功同良相。古代许多医家都反复强调医生的道德标准是“忧国忧民天下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必需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对于医家来说,爱国亦是必须具备的医德要素。实现全民健康已被提上战略层面,每一位医生都应心怀天下,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以服务健康为己任。因此,在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时刻警醒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医技水平,是每一位医学生都应追崇的目标。例如在四诊的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而为后续辨证或辨病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医学是性命所托,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医德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特征。中医诊察疾病是收集诊断依据的基本手段,亦是其必备技能。而在诊察过程中,由于医生与患者接触较多,患者会初步判断医生的诊疗水平,也会察觉到医生的工作态度,对自己是否尊重及关心。以上主观判断,常常决定了患者的依从性,从而影响疗效。因此,人文关怀(对患者的关怀)与医生的医技水平同等重要[14]。人文关怀思想教育应融入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问诊的注意事项教学为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老师提前在学习通APP班级课程中上传教学片、课件等资源,并设计预习提纲、设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再请各组代表上台讲解。老师对代表的讲课效果进行点评,组间互评,最后老师总结并提供2则医案即兴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本次课堂设计的人文关怀教育细节主要有:⑴充分尊重患者,对某些不便当众表述的病情,应单独询问,如婚姻状况;⑵关心患者疾苦,针对主诉询问的同时,重视患者其他不适,耐心细致,严肃认真;⑶贴近患者认知水平,采用适当语言表达描述。如便溏等医学术语,应注意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询问,并且注意讲话态度,避免出现失当言语或表情,促进医患沟通和谐。

  3.3统一德术,平衡阴阳

  “大医之德”“大医之体”“大医之术”是大医精诚的基本准则。德,仁德,即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德,属中医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范畴;术,仁术,即具有博爱情怀、精湛技艺。德以术为载体,术以德为统御,只有德术统一,医生才能明辨患者阴阳之态,做到治病必求于本。中医诊断学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德术统一的精尖人才,老师在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应从3个方面培养德术统一的人才。

  3.3.1术生德精湛的医技是高尚医德得以贯彻的载体。《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即阴阳学说是认识宇宙万物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即一切有关联的事物都具备阴阳的对立统一性,且相互间应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阳化气,阴成形”,即从功能属性角度划分,具有轻清属性气化作用的部分属阳,具有重浊凝聚而有形特性的部分属阴。德,是医生在整个医疗技术施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如果一名医生的医技(包括诊法、辨病、辨证和病案书写等)不够精湛,则德的呈现便会有失,如不自信、慌乱,甚至不作为,而直接影响患者的诊治,影响患者的健康。

  3.3.2德御术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应以德为主导地位,即医德对医术具有统御作用。中医诊断学课程基本内容四诊中,德御术无处不体现。如望神时要以神会神,第一个神是指医生之神,第二个神是指患者之神,即医生以自己的神去诊察患者的神。那么,以神会神首先要求医生自己要全神贯注,形神安静的状态下去诊察疾病。其次要求医生的神要是健康之神,从而才能做到以常达变,准确全面地收集患者神的临床表现,为后续辨证施治提供可靠依据。

  3.3.3德术统一医德与医术之间,关系密切。医德与医术双修,二者相统一,应是中医执业入行的基本准则。中医诊断学既是一门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实践课程,其本科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四诊和辨证,即培养学生诊察病情、辨别证候的能力。换言之,乍一看,本学科更重视对学生医技的教学,然而通过上述对“术生德”“德御术”理论的分析,阐释了德术统一的重要性,而这与习总书记同志所提出的课程思政教育思想高度一致。

  4小结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应首先进行信心教育,坚定学生的中医自信,促进社会进步;其次应明确目标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科学构建中医思维,完善社会医学服务体系,为全民健康事业作贡献;最后在德术统一思想的指导下,使本学科方法教育得以正确落实,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最终服务于全民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新华网.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R/OL].(2016-12-08)[2019-05-10].

  [2]吴贵春.“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1-5.

  [3]凌树科,李贵洲.历史选择历史自信历史担当[N].纪检监察报,2019-02-14(006).

  [4]冯颖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16-17.

  吴永贵,邹小娟,戴红,姜瑞雪,刘雁云,寇美静,曾明星,胡霞*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
上一篇: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下一篇:农业新技术在植物营养与施肥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