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机制创新实践与思考

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机制创新实践与思考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2-07 09:13

  摘要:机制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科研院所建设的核心与根本。文章以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为例,介绍了农业科技机制创新的实践探索与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树立以“四个面向”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观、建立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立以科技成果价值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奖励机制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工程;评价机制

  2013年,在财政部、原农业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开启了以机制创新带动农业科技创新,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新征程[1]。8年来,农科院把创新工程作为机制再造的一号工程,大力开展农业科研机制的创新实践,以学科体系、科研团队、稳定支持、协同创新、绩效管理和现代院所建设为抓手,构建“五大管理机制”,全院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也为农业科技机制创新和现代科研院所建设提供了试点经验。

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机制创新实践与思考

  1科技创新工程机制创新实践

  1.1以三级学科体系引领科技创新发展学科建设

  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基础建设工程,是科研院所的立院之本[2]。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之前,农科院科研方向分散,研究方向随着项目改变,科研人员拿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难以形成稳定的创新方向,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农科院首先顶层设计了以“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基本构架的三级学科体系,共设立八大学科集群,130个学科领域,300个研究方向,统领全院科技创新活动。学科体系根据需求变化进行调整,淘汰落后学科,增设新兴学科。通过学科体系的建立,明确农科院队的定位,解决了研究所发展目标模糊、科研方向重复混乱、交叉重复等突出问题,院所发展更加聚焦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

  1.2打造现代农业科研团队

  在传统课题组形式下,大部分创新群体很小,不适应当前农业科研要求,很难产出大的成果[3]。农科院按照三级学科个课题组,优化整合为331个科研团队。科研团队由首席专家、骨干专家、研究助理三类岗位人员按比例组建。科研团队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排在末位的科研团队进行淘汰或整改,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组建新团队。团队制克服了以前课题组分散、重复、效率低等问题,改变了“大科研、小作坊”的现象,大幅提高了团队综合创新能力,为培育重大成果奠定了基础。

  1.3稳定支持长期科研攻关

  在以项目制为主的创新模式下,项目周期短,难以满足农业科研需要长期攻关的需要[4]。农科院探索建立了以稳定支持为特征的科研投入新模式,解决竞争性科研项目短周期资助与农业科研长周期之间的矛盾。研究所按照学科方向凝练研究任务,将任务分配给科研团队,通过创新工程经费稳定支持,将学科方向、任务、团队紧密联系在一起,克服了以往科研任务统一由国家主管部门论证设立所带来的滞后性、被动性、阶段性的弊端,科研人员可以根据产业需求和国际前沿,及时设立研究任务,持续开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创新,形成了稳定性科研与竞争性项目相结合的良性科研资助模式。

  1.4组织开展重大问题联合攻关

  针对区域农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和重大科学问题,农科院立足学科优势和团队基础,主动跨学科、跨研究所、跨团队组织科研人员开展长周期协同创新,推进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重大问题的解决[5]。先后启动了南方稻米重金属污染防控、种植业绿色增产增效集成创新、农业科技走出去协同创新与集成示范等20项协同创新任务,建立了技术总师、任务总指挥共同负责的“双总”制,加强任务组织协调,各项协同创新任务进展良好,引起主管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重视和支持[6]。

  1.5建立强化目标导向的绩效管理新机制

  按照“1+3+5”的考核周期,实行分期分级绩效考评。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考评农科院、农科院考评研究所、研究所考评科研团队及首席专家。考评结果与目标校正、动态管理、绩效预算等挂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绩效考评机制明确了重点任务和重点目标,避免了频繁的检查考核,遵循农业科研长期性、探索性的本质特征,减少了对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干扰,科研产出效果明显提升[7]。

  2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成效

  从发展质量和速度来看,农科院近年来各类科技成果产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3—2020年,科研成果产出稳步提升。2.1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全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科技奖励成果55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二等奖8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3项,实现了三大奖全覆盖,并于2016年获得创新团队一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省部级奖励成果402项,其中,特等奖/最高奖3项,一等奖136项。2.2科技论文量质双升共发表SCI/EI论文20282篇,SCI/EI论文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比重从2013年的29.3%增长到2020年的56.6%(见图1)。在Science、Nature、Cell主刊发表论文共26篇。

  3以机制创新引领科技创新的思考

  深化科技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创新需求的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是当前我们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必然要求。农科院在构建新型科技创新机制,顶层设计科技创新体系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3.1树立以“四个面向”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观

  科技创新对发展来说,不是论文数量,也不是项目验收报告,而是实实在在能引领科学发展,能支撑发展、产业发展,解决现代经济发展问题,支撑创新高地建设的贡献。因此,要切实树立“四个面向”科技创新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才能掌握世界科技的最新进展,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面向重大需求,才能解决关系利益的重大关键问题;面向农业主战场,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才是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

  3.2建立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科技创新难以一蹴而就,重大原始创新更需要长期的积累探索攻关。要改变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的问题,看好的方向,看准的目标,不论时间长短,不达目标不罢休。科学实验有失败,科技创新有失败,但不能因为失败就不去做。如果都挑容易的来做,难有创新的科技成果。目前,我们很多创新工作都是跟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问题。要针对需求的科研创新方向建立持续的支持机制,鼓励长期攻关,鼓励原始突破。

  3.3建立以科技成果价值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切实改变当前“四唯”评价导向,避免将论文、专利等成果等同于实际贡献[9]。论文、专利是创新工作结果的表现形式,是确认成果归属的一种方式。好的科研成果会产出好的论文,但好的论文不一定代表背后的科研成果就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高的价值。

  3.4建立合理的薪酬奖励机制

  人才是强农的根本,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0]。必须要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创新动力。首先要为科研人员建立合理的薪酬奖励机制,给予科研人员以正向反馈,让科研人员能够安心于科技创新,而不是每天首先想到的是柴米油盐、糊口度日,那样科研人员的创新导向和目标就会偏离需求。当前,已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相关文件,但在产出成果之前,在能够转化之前,特别是在以公益性为主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农业科技创新中,保障科研人员有一份合理的薪酬,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佚名.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启动实施[EB/OL].(2013-01-22)[2021-04-10].

  [2]陈道明,张小兰,兰可可,等.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学科领域调整和布局的思考——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1):33-35

  [3]何洁,范少锋,周锋,等.我国科研组织模式发展建议[J].高校科技,2013(7):16-18

  [4]苗水清,杨泽宇,熊明民.我国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典型案例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1):1-4

  [5]刘振虎,郑床木.以协同任务为特色的农业科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4):9-12

  董照辉冯晓赟胡铁华


《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机制创新实践与思考》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的阿坝州黑水县农村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微探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