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浅析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应用

浅析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应用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2-30 08:56

  [摘要]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稳步推进,农业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为了确保我国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就必须要做好灌溉工作,采用科学的灌溉技术,实现高效地灌溉,同时还能够充分节约水资源,降低资源损耗,确保经济效益的实现。文章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概述入手,分析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现状,最后进一步探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工程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工程技术不断优化,其中,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性不断普及,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水资源不足等问题,使农作物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稳步增长,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特征,有效制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策略,成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浅析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应用

  1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概述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是指在当地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按照当地的水文特点、土壤特点、气候特点来科学地进行水资源灌溉,从而在达到理想农田水利灌溉效果的同时节约水资源,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包含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理等。

  2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现阶段,在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仍存在应用不足等问题。其原因既有农田水利自身管理不足的问题,也有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不足问题,导致应用受到影响。在农田水利工程中,资金的缺乏也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不到位的主要因素,保障机制的不健全造成农村税费改革无法有效落实到位,容易出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进而造成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的落后。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了该技术的应用,加之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缺乏,造成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不到位,导致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3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3.1加强技术的宣传与推广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田水利灌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生活水平。但现阶段受到文化素质低、节水意识差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在实际应用操作过程中,农民因未受到专业的技术培训导致操作不当,造成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工作进程缓慢。在此背景下,为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深入农田的日常管理灌溉中,作为农业管理部门,因不断加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同时加强技术的升级,科学、合理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对农田灌溉的需要以及产生的效果,制定较为合理的灌溉方案,确保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广泛应用到农田水利工程中。除此之外,管理部门应强化责任意识,组织专业团队做好技术推广工作,深入群众中为农户的日常操作进行指导,解决操作问题。同时应做好理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正确的节水意识,使其能够认识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价值,积极转变原有水利灌溉习惯,做到水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做好灌溉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妥善解决。

  3.2合理配置水资源

  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部分地区干旱问题依然严重,水资源利用问题成为决定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地区,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水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1]。为确保当地农作物获得充足的水资源,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当地农业部门要对本地区农田土质以及含水量等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研勘测,在此基础上,对农作物种类、数量以及不同生长阶段所需水资源进行准确估算,从而确定农田面积和灌溉方式,最终确定不同土质下的灌溉方案。二是依据灌溉方案,科学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确保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得到有效应用。三是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各项技术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了解滴灌技术、微灌技术等优点,从而改变单一的传统灌溉模式,提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性和普及性。

  3.3监测水量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农田灌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对农作物生长进行实时监测,明确农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的用水量,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案提供数据支持,进而实现精准灌溉。特别是种植面积较大的农田,要依据勘测数据,根据农作物生长时期,制定不同的灌溉方案,实施定期灌溉[2]。在具体灌溉过程中,有效减少水分蒸发量是农田灌溉的重要内容。为此,要充分应用信息化监测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实时监测,依据实时监测数据,对水分蒸发量进行精准判断,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在地表铺设地膜,从而能有效抑制水分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4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具体应用方法

  4.1喷灌技术

  在农田水利工程中,所应用的喷灌技术,就是通过具体的设备,在合理设置参数的基础之上,采用喷洒的形式来完成灌溉工作,加大灌溉力度。在这一过程中,要开展科学计算,确保所喷射水的范围,能够维持在合理的区域内,这样就能够极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当前的农田水利灌溉中,这项技术属于最为常见的技术,在动力机、压力器等设备使用之下,能够对于水施加压力,通过自然落差,就能够向地面开展喷射工作。当水通过喷头,能够分散为无数个小水滴,从而落到地面,实现较好的灌溉效果。在这种灌溉技术之下,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前农业灌溉中水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同时还能够结合各项喷灌设备,通过灵活的操作和应用,不断地根据实际农业种植情况,调整和优化灌溉模式。

  4.2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就是利用输水管道,进行水分输送,让其到达灌溉地区,同时也能够确保均匀灌溉。在该项技术应用时,要针对滴灌、微喷灌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相较传统的灌溉方式而言,微灌技术能够通过较少的水量,直达农作物的根基,实现良好的节水灌溉效果,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微灌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最有效的节水作用,但是前期会产生较大的投资。因此,对于一部分高灌溉效益的作物而言,具有较高的适用性。特别是在设施农业中,该项技术能够实现更加明显的收益。无论是哪一种微灌模式,都能够均匀灌溉,有效地节约水资源,但同时也需要较大的投资。在该系统中,通过管道进行输水,较少发生蒸发和渗漏问题,避免了水分的损失。同时,在这种灌溉技术之下,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向作物进行适度的水分供给。相较喷灌技术,能够更高效率地利用水资源,而且在微灌模式之下,能够对于各个灌水器所具有的出水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在灌水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均匀性[3]。

  4.3滴灌技术

  这种技术较常应用于水果、蔬菜以及林地,不仅能够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减少水的流量,只对于作物的根部土壤,进行水分补给。同时,还能够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进行水分的提供,而且在这种技术之下,主要是处于低压运行,因此具有更低的能耗。

  4.4低压管道灌溉技术

  在当前的农田水利灌溉中,较常用的就是低压管道灌溉技术。通过这种直接输送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在输送的过程中,出现水分的渗漏问题,让灌溉水具有更高的利用系数。这也是当前现代化的灌溉技术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阻断水和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防止出现水分的大量蒸发,避免水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4]。另外,为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可以采取分质供水模式。这样能够让整个供水过程,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在农田水利灌溉中所应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将地面水进行两种形式的划分,即灌溉区和非灌溉区域。要加强灌溉区域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确立一个生态保护系统,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等方式,不断地减少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整个灌溉工程的稳定性。在进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时,要让用水单位都能够获得充足的用水数量,而且还要对总体的用水量,进行科学把控和管理,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应用,不需要用到过多的水资源,只需要抽取少量的水分,这样就能够节约电力资源,同时不会占据过多的用地面积,也能够有效地节省土地资源。

  5结语

  在农田灌溉作业时,有效利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各地区水资源不均衡现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现代农业稳步发展。为此,水利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入开展节水型灌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办农水[2021]107号),要求大力推动灌区节水,全面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促进灌区高质量发展。从政府层面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范围,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率,有效监测农作物水分蒸发量,实施科学灌溉,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正在试点组织开展金安木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节水型灌区,确保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4):126-127.

  [2]朱茂勇.探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珠江水运,2019(11):78-79.

  [3]杨鹏举.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17):122-123.

  [4]陶春玲.高效节水灌溉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农家参谋,2021(13):181-182.

  宋昆仑


《浅析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应用》
上一篇: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研究
下一篇:如何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探讨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