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现状及对策研究
[提要]非国有博物馆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相比较而言,江西省内的非国有博物馆与国内发达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对社会公众和文博专业学生两部分人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包括文博专业学生在内的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江西省内非国有博物馆的熟悉度均较低,停留在“听过”的阶段,较少前往参观。只是由于专业的原因,文博专业学生的熟悉程度稍高,但均出现混淆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的现象;被调查者参观博物馆的目的多样,但出于学习的目的占比不高;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的评价不高。为了促进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的更好发展,除了增加藏品、提升藏品的级别之外,还可从举办特色展览、加强宣传、保障资金、提高从业人员水平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突破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关键词]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博物馆调查研究
随着中国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中国非国有博物馆的研究也逐渐展开。然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当时的研究者主要将眼光投向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广州、天津等少数几个地区,内陆地区的非国有博物馆较少受到关注。当时的研究者侧重对非国有博物馆社会职责、使命及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的区别等方面的探讨,而对非国有博物馆的运营状况则关注不多。进入21世纪,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其种类越来越多,数量更是一路飙升。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非国有博物馆也面临着不少困境。彼时的研究者或者笼统地对全国的非国有博物馆进行研究,或者主要将眼光仍然聚焦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其他相对落后及内陆城市的非国有博物馆则较少被研究。
尽管目前有学者关注江西省内的非国有博物馆,但研究的视角主要在藏品、经费、专业人员等现状方面,[1]较少关注观众的态度。其实,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更是博物馆办馆效益的直接检测者,观众的看法能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博物馆的状况。基于此,为了了解观众对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的认知,笔者于2020年4月通过QQ、微信等网络介质向社会公众下发了观众调查问卷,同时专门针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学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题目围绕观众对于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的认识而设计,主要是想调查观众对于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状况。
一、问卷调查概况
截至2020年8月,本次共回收社会调查问卷171份,有效率为100%。在这171份社会问卷中,男性83名,女性88名,分别占总数的48.54%和51.46%。就回答问卷的社会观众年龄而言,占比最高的为19—29岁的观众,占58.48%;其次是30—40岁的观众,占20.47%;再次为40—50岁的观众,占总数的15.2%;占比较小的为18岁以下及50岁以上的观众,分别占1.75%和4.09%。
就回答问卷的社会观众来源而言,人数由多到少分别为南昌市、江西省外、江西省内其他城市,占比分别为38.6%、33.33%和27.49%;而来自国外的观众较少,只有1人,只占观众总人数的0.58%。如表1所示。
以上数据说明本次社会公众问卷中观众的来源较广,江西省内与省外的比率较均衡,但国外观众的比率较小。从社会观众的学历而论,大学及以上者共162人,占94.74%;高中以下(含高中)者有6人,占3.51%;专科有3人,占1.75%。
在社会观众的职业方面,教师有72人,占社会观众总数的42.11%;学生占35.67%,共61人;其他有17人,占9.94%;公司员工有12人,占7.02%;公务员占4.09%,共7人;农民有2人,占1.17%。
总体而言,观众的年龄、职业、知识结构基本合理,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及覆盖面广的要求。
二、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的观众认知
(一)“耳闻”率较高,熟悉度较低
在回答第7题“您听过‘非国有博物馆’这个名称吗”时,有51.46%的社会公众表示听过,但回答没听过的观众也高达48.54%,两者基本持平,说明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主动进入观众眼界的程度还有待加强。当回答第8题“观众对非国有博物馆的了解程度”时,仅有12.87%的观众表示对非国有博物馆熟悉,87.13%的观众表示不熟悉。而笔者估计回答“熟悉”的22名观众中,可能有一些是文博专业的毕业生。由此可见,熟悉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的观众比率确实很小。社会观众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状况也提醒我们,即江西省文物行政部门及博物馆界应增强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宣传力度,一方面是让非国有博物馆以更快的速度走进民众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使民众主动了解和走进博物馆。
在文博专业学生问卷方面,2016级文博专业回答问卷的21位同学均表示听过“非国有博物馆”这个名词,但明确回答自己对非国有博物馆“熟悉”的只有1人,“不熟悉”的有2人,表示“一般熟悉”的有18人;在2017级文博专业填写问卷的41名学生中,只有2人表示“熟悉”,11人表示“不熟悉”,28人表示“一般熟悉”;2018级文博班接受问卷调查的37位同学中,也仅有1人表示“熟悉”,16人回答“不熟悉”,20人认为自己的熟悉程度为“一般”;2019级文博专业回答问卷的34名学生中,无人认为自己对非国有博物馆“熟悉”,回答“不熟悉”和“一般熟悉”的各占一半,均为17人。就2016~2019文博四个年级学生对非国有博物馆的不熟悉程度而言,随着年级的降低,不熟悉程度不断升高,比率分别为9.5%、26.8%、43.2%、50%,即年级越高,学生对非国有博物馆的熟悉程度越高。依年级的高低,学生对非国有博物馆的熟悉程度分别为4.76%、4.88%、2.7%、0%。为了更直观地反映文博专业学生对非国有博物馆的熟悉度,笔者将相关数据列成表2进行说明。
由此可见,尽管文博专业的学生对非国有博物馆的熟悉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长,但总的熟悉度仍然很低,大多数同学只停留在“一般般”熟悉的水平。
(二)停留在“听过”阶段的较多,前往参观的较少
当被问及是否曾去过江西省内的非国有博物馆时,已作答的37份社会公众问卷中,有25份明确表示未曾去过,约占已答问卷数的68%;如再加上另外未作答的134份问卷,则未曾去过江西省内非国有博物馆的人数达到了159人,占样本总数的93%。在社会问卷者总样本171人中,只有12人明确回答去过江西省内的非国有博物馆,占比约为7%,而在这12人中,分别有1人将海昏侯墓和江西省博物馆误认为非国有博物馆,说明他们不清楚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遗址之间的界线。文博专业学生对问卷的回答也反映了类似的现象。当被问及是否曾去过江西省内的非国有博物馆时,2016级文博毕业班回答问卷的21人中只有2人明确表示去过,且其中还有一人将南昌大学外销瓷博物馆误认为是非国有博物馆,这种现象与社会公众对该问题的回答相似,说明有部分文博专业的学生也对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的区别理解不清楚。其实,按照现行的博物馆分类标准,南昌大学博物馆应该是国有博物馆,属于专门类博物馆中的高校博物馆。[2]
在回答社会公众问卷第13题参观非国有博物馆的频率时,171名社会公众中有136人未作答,占样本总数的79.53%;17人选择“每两年及以上参观一次”,占9.94%;“每两年以下参观一次”者有15人,占比为8.77%;经常参观者仅为1.75%,共3人。可以想见,未作答复者中至少没有做到每两年及两年以上参观一次非国有博物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填写调查问卷的171名社会公众中绝大多数很少参观非国有博物馆,超过98%的受访者不会经常参观非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远未成为公众休闲的“好去处”,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人满为患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公众为何不常去非国有博物馆参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公众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博物馆的问题。如大多数非国有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少、级别低、对公众吸引力有限。据2018年度江西省博物馆名录中数据显示,南昌华南博物馆总参观人数仅为2100人。[3]
以上观众的回答可能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样本的抽取问题,填写问卷的观众大多为潜在观众,他们未曾实地前往博物馆参观;二是观众混淆了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之间的区别,甚至将遗址类的海昏侯墓误认为博物馆,这说明国家对博物馆的相关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博物馆在社会中实际发挥的作用与理论上应发挥的作用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绝大多数民众并未将博物馆视为学习和休闲的好去处,博物馆也未真正成为民众的休闲和娱乐中心,①这也是博物馆界应思考的问题。
三、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建议
(一)彰显地域特征,举办特色展览
在促进非国有博物馆更好发展的建议方面,大多数文博专业的学生能围绕非国有博物馆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2016级文博专业已作答的21份问卷中,学生提出了关于举办特色展览、加强宣传、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建议,其中最多的建议是举办特色展览,共被提到过9次。④如表3所示。
从上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建议抓住了现代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面,即不再重视博物馆的大而全,而主要看重博物馆的特色。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地志性博物馆的建设应避免“千馆一面”的状况,要立足本乡本土,体现地域特色,做到“有人之所没有,异同地之所异”,[6]非国有博物馆的建设也应如此。地域特色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吸引力有较大的影响,这在2018年度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参观人数上得到一定的反映。在2018年度参观人数方面,江西省27座非国有博物馆人气排名前三名的分别为景德镇精益斋陶瓷博物馆、景德镇皇窑博物馆、上饶县三鼎民俗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分别为51.632万、35.52万、20万,这些数据超过了大多数公立博物馆当年的参观人数。[3]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这几个非国有博物馆办出了地域特色,如景德镇抓住了“陶瓷”这一极具特色的藏品,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代社会中文物收藏热对观众参观兴趣的影响。
(二)提升藏品级别,增加社教次数
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社会教育活动则是博物馆的灵魂,两者共同组成完整的博物馆。正如上文所言,在171位被调查的社会公众中,只有49人对江西省内非国有博物馆的文物表达看法,而其中表示满意者仅10人。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级别较低,以2018年江西省27座非国有博物馆为例,藏品的级别都较低,“质量等级”均属无级别,均无珍贵文物。在举办展览的次数方面,除灌婴城民国陶瓷艺术博物馆在2018年度举办了17次展览外,其他非国有博物馆均少于10次,与江西省全省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总体状况一致。尽管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所举办的社会教育活动次数不多,但也有一些做得较好。如景德镇皇窑陶瓷博物馆有30次,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和南昌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各10次。[3]江西省往年的非国有博物馆在举办社会教育和展览方面与2018年的情况相似。现将2018年度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次数、教育活动次数及年度参观人数列成表4。
从表4数据可以看出,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且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展览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如欲增强博物馆的人气,在提升博物馆藏品的级别之外,还需多举办社教和展览活动。
四、结语
非国有博物馆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自1988年出现第一座非国有博物馆,之后数量稳步增加。然而,江西省内的非国有博物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资金、文物级别、专业人员等方面。我们通过对社会公众和文博专业学生两部分人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包括文博专业学生在内的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江西省内非国有博物馆的熟悉度均较低。只是由于专业的原因,文博专业学生的熟悉程度稍高,但均出现混淆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的状况;被调查者大多未曾去过江西省内的非国有博物馆;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的级别较低、陈展和讲解水平一般。为了促进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的更好发展,除了增加藏品、提升藏品的级别之外,还可从举办特色展览、加强宣传、保障资金、提高从业人员水平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解决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注释:
①2016级文博班回答问卷的21人中,只有2人明确表示去过江西省内的非国有博物馆,约占9.5%,剩下的绝大多数人未曾去过。
②本题为多选题,被调查者可以选择多个选项。
③学生问卷的第6、8、9题为“可多选”题,学生可选择一个及以上选项。
④本题为开放题,学生可在本题中给出1个以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罗永顺.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现状、问题和对策[J].博物馆研究,2018,(04).
[2]《博物馆学概论》编写组.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彭志军
《江西省非国有博物馆现状及对策研究》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北京泓泽文化发展有限公
- 出版科学投稿要求
- 云南教育论文征稿都有哪
- 评职称一般要求第几作者
- 建筑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期
- hpv论文可以发表哪些期刊
- 职称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
- 一篇论文多少参考文献合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简述土木工程师参加专业
- 教师评职称认可的专业类
- 进设计院工作对职称有要
- 大学生转专业需要发表论
-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准
- 简述什么是网络营销工程
- 数学教师论文可投稿哪些
- 当代陕西咨询信箱是什么
新闻动态
- 博物馆建筑地域历史文脉
- 论新时期博物馆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