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职称论文》职称论文指向浅析教师行为艺术体系的多维认知与探究

职称论文指向浅析教师行为艺术体系的多维认知与探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职称论文时间:2014-11-22 16:36

  本篇文章是由《青年记者》由大众报业集团、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主办。《青年记者》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年版(即第六版)之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除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档案事业)类的核心期刊。

  摘要:本文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教师行为艺术体系的研究,进一步丰富行为艺术理论与实践,力争在现实中寻求超越,而不仅仅是在形而上层面追求美学的超越。尽量避免“西洋的本土化”,即避免平行移植对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充分考虑具体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在不失去文化的本土性和民族性基础上,探求高校教师新的行为范式。以期激励教师素质提升和强化教师管理,从而为深化高校内涵式发展和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教师;行为艺术;体系

  和其他文化“舶来品”一样,行为艺术体系属西方后现代艺术体系的范畴。但就行为艺术而言,它是一种国际化的艺术形态和样式,而不是地区性的艺术形式。

  行为艺术,简单的定义是指“在以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或表演者的自身身体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1]行为艺术最早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晚期至70年代中期的欧洲大陆。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始自20世纪“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其普遍特点是采用“包扎”或“自虐”的方式,反映了中国文化转型期的复杂现状;90年代末期之后,浮躁情绪开始消退,人们在冷静地回顾历史之后发现行为艺术不能只是“拿来主义”;21世纪以来,行为艺术在艺术存在、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等方面趋于多元化,中国的艺术界针对“行为艺术”的现存问题的争论亦此起彼伏。因此可以说,行为艺术迫切需要通过健康的、现代化的手段加以扶持和引导,重新审视人们的生活,行为艺术的发展才能走向正途。

  一、教师行为艺术体系研究现状及意义教学行为艺术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人”的关切,对“人”的心灵的关切,对“人”的未来命运的关切,应该是一切教学艺术的“灵感之源”,这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关切,能够激励教师百折不挠地去寻求“人”的成长规律,唤醒教师创造激情而不为升学竞争所窒息,鼓舞教师成为塑造“人的心灵”的艺术家。

  当前中国,对于教学艺术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语言教学艺术等方面,教师行为艺术方面的研究不多,理论与实践体系尚不成熟。这主要是受中西文化交替冲击与分化,行为艺术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倾向。而高校教师行为艺术体系的探究,无疑是另辟蹊径,排除思想理论领域不时出现的干扰主旋律的杂音,为行为艺术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出路。同时,高校教师行为艺术体系的研究作为一项崭新的课题,将从另一个侧面丰富和充实行为艺术理论。探索高校教师行为艺术体系,是对“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理念的拓展和延伸,亦是一种创新。

  教师行为艺术体系的构建,将为教师传达思想和体验提供有效手段,这对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学生作为教师行为艺术的对象,将以其特有的价值功能,指向社会公众。此外,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艺术家”,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向我们充分展示他们行为的艺术。用纪律、制度管理的时代已经过去,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的是文化和行为艺术,教师行为艺术体系研究,将为推行素质教育、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教师行为艺术体系的内涵及理念教师行为艺术体系和所有体系一样,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由功能不同的系统组成,每个系统都有其一般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不同学者对教师行为艺术体系的研究,是经过推理形成的一套理论与命题的组合,由命题组成理论,有理论形成观点,并藉观点影响人类文明制度的演进与发展方向。

  研究教学行为的艺术性,但绝不是否认其科学性。盖奇和赫修特关于教学艺术性和科学性的争论早已成为过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科学。[2]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是体系一般、相对普遍的共性,而教学的艺术性,是体系个体的、特殊的个性,往往因人而异。教学行为能够成为一门艺术需要时间沉积、升华,来体现其价值性、创造性和审美性。

  三、教师行为艺术体系框架构建与区域实践教学行为艺术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因研究对象不同、目标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某一固定群体的研究,来建立体系的框架和标准,以期对教师行为艺术体系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我们选取高校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挖掘优秀教师教学行为艺术形成的关键性指标和主要途径,并通过教学实践来丰富和完善体系,从而建立一种开放性的动态框架体系。

  

 

  通过调查研究和重点分析客观事实及历史效果,对高校教师行为艺术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系统构建实现过程是认识、理解、控制、管理与创新的过程。具体目标概括为“建设一个体系”、“完成两个转变”、“实现三个突破”。即建立以教育教学工作者为主体的、以服务为导向的、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实现从跟踪模仿到主动创新的转变,实现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行为艺术结合的重大转变;实现体系构建、体系创新、体系推广三大突破。

  研究以问卷调查(教师问卷100份,学生问卷200份)、访谈和专家咨询方式进行,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调查研究是基于魏传宪的课堂微观教学行为艺术研究[3]、陈涵平的非语言行为艺术研究、张武升的教学艺术论和中美教学观念比较展开。通过研究人员的筛选、分析和讨论,我们形成了以下结论。

  1.美国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的教学水平较中国而言发达很多,造成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观念有很大差异。他们更加强调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在强调学生技能提高的同时,亦非常重视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所有教学方案的制定,均以此为基础,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我国现在越来越重视和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同时要避免“东施效颦”,只有观念上、根源上转变,才能使教学理念更加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行为艺术才更具有价值和意义。[4]2.高校教师有别于其他初、高中教师,不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单项传授型、讲座型的授课方式更多的向双向交流型转变,教师、学生对教学行为艺术的期望值都比较高,教师仅是传到授业解惑是不够的,教育过程需要将科学、技巧和艺术三者合一,使得教学行为更具价值性、审美性和艺术性。

  3.《学记》中记载:“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优秀教师对“双向交流”的理解更为深刻,其教学中教学语言、非教学语言手段运用得更好,授课过程活跃、互动性更好;而卓越的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差别在于:卓越教师的教学不仅知识含量高、教学方法和手段精湛,最重要的是他们本身极具人格魅力,并均有独到的教学见解且能够持之以恒。

  4.教师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80%以上的教师认可教学行为艺术,但是仅有5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能够成功实施教学行为艺术,85%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95%以上的教师认可素质教育。

  5.从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督导评价中可以看出,教学行为艺术的成功案例中(按照职称不同进行比较),副高职成功比例最大,对教学行为艺术亦比较重视。正高职教师对行为艺术的重视度相对降低,他们更加关注知识的传授;中级职称教师对教学行为艺术的关注度最高,但我省内高校中青年教师比例均在60%以上,其行为艺术成功的比例依然三者当中是最低的,依然是今后提升的主要目标。

  6.对学生的调查中,成绩排名在学年1/3以内的学生,对教师更为宽容,不会过多苛求教师的教学行为艺术,而是对教师的授课内容的新颖性、知识含量更为关注;越是成绩差的学生越关注教师的行为艺术,对非语言教学行为更加感兴趣,希望教师给自己更多的独立空间,希望教师注重引导而不是全程跟随。

  7.以教师讲课大赛为实践,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师行为艺术培训,青年教师授课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该体系应该可以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总之,以高校外语教师为视角,探究高校教师的行为艺术体系,是根植于实践,并通过实践与研究互动提升自身的过程。

  “言为千秋则,行为万世师”,教育教学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充分展示自身行为艺术,努力走在时代的前沿。

  参考文献:

  [1]刘静.行为艺术路在何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发展趋势[J].东南文化,2006.190.

  [2]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2.

  [3]魏传宪.课堂围观教学行为艺术[M].香港新闻出版社,2001.45.

  [4]程广让.教学艺术的本质、特点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7-130.


《职称论文指向浅析教师行为艺术体系的多维认知与探究》
上一篇:《上海戏剧》发表京剧表演与角色分析
下一篇:文学职称论文发表浅析工具媒介对艺术创作活动的影响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