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医学职称论文》中医推拿在社区肢体残疾康复治疗的作用

中医推拿在社区肢体残疾康复治疗的作用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1-21 09:41
扫码咨询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推拿在社区肢体残疾康复治疗的作用。方法: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于社区内抽取100例肢体残疾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分组方法为数字分组法,一组为观察组(n=50),对其进行中医推拿,另一组为对照组(n=50),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治疗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工作的满意度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两组间进行比较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完成后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评分更优的患者均为观察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社区肢体残疾患者采取中医推拿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提升了患者对于治疗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推拿;肢体残疾;康复治疗

  肢体残疾是残疾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通常是指患者的肢体有残疾的情况,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造成的。临床上以小儿脑瘫、偏瘫、小儿麻痹症等较多,通常是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等,有学者提出,在对肢体残疾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结合使用中医推拿等,可以帮助提升治疗的效果。对此,本文抽取了100例社区内肢体残疾的患者来进行实验观察,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后,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分析中医推拿在社区肢体残疾康复治疗的作用,详细如下。

中医推拿在社区肢体残疾康复治疗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于社区内抽取100例肢体残疾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分组方法为数字分组法,一组为观察组(n=50),另一组为对照组(n=50),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7.26±1.12)岁,病程2~23个月,平均病程(11.26±1.12)小时;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34~66岁,平均年龄(47.66±1.23)岁,病程3~24个月,平均病程(11.86±1.02)个月。排除标准[6]:(1)由于多种原因正在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疗者;(2)合并有严重并发症等严重疾患的患者;(3)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4)癌症晚期营养不良的患者;(5)年龄大于80岁,全身状况差者;(6)病情危重,病情变化明显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医推拿治疗,具体的推拿方法根据实施患者的残疾情况、病情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斟酌治疗方案,尽可能为患者减轻病痛困扰。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工作满意度:治疗工作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指标,指导完成后护士分发满意度调查表给患者,由患者自行填写,治疗工作总满意度为满意率+一般率。②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生活质量,使用生活质量评价表(SF-36)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别取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将观察指标中的相关数据输入到SPPSS19.0统计学软件包中,数据表示方法:①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再用T值检验;②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再用卡方(X2)检验。两种数据均用pe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治疗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工作满意度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两组间进行比较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完成后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评分更优的患者均为观察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关于肢体残疾患者的治疗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肢体残疾不仅是患者的身体上有残疾,许多患者还由于疾病而心理上受到影响,肢体的缺陷让患者出现自卑、抑郁等负面情绪,需要引起重视。积极采取康复治疗可以对病情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并且结合使用中医推拿,可以帮助患者舒缓病痛。此次研究抽取了100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来进行实验观察,对比探究中医推拿在社区肢体残疾康复治疗的作用。根据观察的结果,采用中医推拿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对于治疗工作的满意度也较高,达到了98.0%,治疗效果理想。

  残疾康复治疗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觀察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两组临床康复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步行速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步行速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康复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速度,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疗法;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

  脑卒中(stroke)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偏瘫是卒中后常见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主要通过康复治疗,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规律的运动,从而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强制性运动疗法属于新型治疗模式,是通过对患者健侧肢体活动进行强制限制,并对患侧肢体实施针对性刺激治疗,以促进患侧功能康复。目前,临床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对其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1]。本研究结合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纳入标准: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系统疾病者;抑郁性精神病者、老年性痴呆、癫痫以及其他精神性疾患。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58.19±2.11)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20±1.67)年。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58.65±3.20)岁;病程3~11年,平均病程(5.98±2.04)年。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实施下肢物理疗法训练,以神经发育技术为基础。训练内容主要包括①平衡能力训练、躯干训练、关节训练等;②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指导,循序渐进开展相应的训练,从初始的被动运动逐渐向患者自主运动过度;③依据患者的耐受度,合理调整训练强度;④训练时间为每周训练5d,连续治疗2个月,2次/d,2h/次。

  1.2.2观察组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①进行平板方面训练,训练强度控制在8.30~16.70m/min,护理人员准确记录训练时间,20min/次;②进行康复踏车训练,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必要的身体支持进行踏车训练,防止摔倒;③股四头肌抗阻训练应在医护人员帮助下完成,训练过程中指导患者尽量放慢动作,以免造成肌肉拉伤,30min/次,具体可依据患者耐受度调整;④进行起坐训练,患者在椅子上往复循环完成站立、坐下动作,初始高度为50cm,每次训练150~200次;⑤单腿负重训练、平衡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医护人员全程陪护,2次/d,依据实际情况每天到室外进行1~2次步行训练,距离为1000m。整个过程训练时间为每周训练5天,连续治疗2个月,2次/d,2h/次。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临床康复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步行速度评分。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评定法方法进行评定,轻度(90~99分)、中度(80~89分)、一般(50~79分)、重度(<50)。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Barthel进行评定,主要包括患者日常进食、洗澡、修饰、穿衣、行走、上厕所、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行为,总分100分,60分以上基本完成,59~41分者需要帮助,40~21分者需要很大帮助,20分以下完全需要帮助。步行速度评分:采用最大步行速度量表完成,测定患者在10m内的最快步行速度。

  1.4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偏瘫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基本可以开展日常生活;有效:偏瘫肢体功能显著恢复,需要在他人帮助下完成日常生活行为;无效:偏瘫肢体功能无明显改善,无法开展日常生活,生活完全需要帮助。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

  1.5統计学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康复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康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速度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步行速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多伴有语言、听力、智力障碍,生活无法自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临床脑卒中偏瘫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但是临床治疗疗效有限[3]。研究显示[4],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或下肢兼具重复性或任务性的具体运动学习驱动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强制性运动疗法是其代表性的疗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生活习惯、运动情况,实施针对性治疗。在康复训练开展的同时强迫患者进行相关功能训练,以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康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可一定程度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疗效确切,与黄彩凤[5]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步行速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脑卒中偏瘫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可提高其运动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改善步行速度,为患者的良好恢复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效果确切,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速度,最大化的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中医推拿在社区肢体残疾康复治疗的作用》
上一篇:基于人工智能设计中医教育新模式探析
下一篇:创建现代临床护理带教管理模式的探讨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