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对于社会学方面一些介绍
社会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进行分析,而这些分析的事项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以下是对于形式主义中社会学方面的一些介绍。
摘要:形式主义是工具理性观念影响下形成的行为模式。从社会学角度认识形式主义,为根除官场上的形式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武器。我们可以运用社会角色理论、拟剧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制度理论和社会政策理论等几个方面分析形式主义的产生及其表现。形式主义的社会危害包括阻碍社会的创新与发展、浪费社会资源、恶化社会风气、破坏社会整合等。所以,从社会学角度看,破除形式主义就必须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规范社会角色行为、完善社会制度和优化社会环境等。
关键词:形式主义,社会学分析,对策建议,社会学类论文
消除形式主义必须首先调整、改进其滋生的社会环境。形式主义问题不能单在政治领域得到彻底解决,政治生活是整体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社会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完整系统。把形式主义放在完整的社会视野中剖析,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政治生活中的形式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形式主义的新视角,也为解决形式主义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办法。
推荐期刊:《社会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一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6年1月。以有效促进学术交流、开放学术天地、促成中国社会学学术进步为宗旨;强调以规范的经验研究为基础,提炼学术思想。该刊日益增强的学术导向作用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学学术交流的首选专业期刊。
一、形式主义的内涵
形式主义在中国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在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存在着,是一个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社会肌体中了。从哲学的角度看,形式主义就是割裂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关系,形式脱离内容,片面强调形式的观念和行为。形式主义突出了形式和内容的对立性,有意无意地割裂了二者的统一性,突出形式,忽略内容。形式主义是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混合物。从社会学角度看,形式主义是在工具理性观念的指导下,为获取个人或群体的短期利益,重视手段运用,损害社会长远的、整体的利益,且具有一定欺骗性的行为模式。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是形式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形式主义能给个别人或个别社会群体带来好处,是获取物质财富、提高社会地位、积累社会资本的重要手段。一旦萌发,就会“疯长”,形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难以控制和根除。全面认识形式主义需要辩证地认识其内涵。首先,形式主义有观念的形式主义和实践的形式主义的区别。观念的形式主义本身除了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之外,并不能带来实际损害。而一旦观念的形式主义用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情况就不同了。先有观念的形式主义,再有实践的形式主义。消除形式主义,要先从纠正观念的形式主义开始,要先改变形式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其次,形式主义有质上的区别。形式主义还有艺术的形式主义和社会生活中的形式主义的区别。艺术具有审美性,讲究形式美,所以要在形式上下功夫,注重形式,突出形式,这是必要的。但是,它也不能完全脱离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内容,否则,艺术就会失去生命力。这是艺术的形式主义。社会生活中的形式主义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经济生活中注重产品包装、重视品牌宣传,是形式主义;宗教生活注重仪式,也是形式主义;政治、法律生活中注重程序,也有形式主义之嫌。这几种形式主义并不是我们真正要反对的形式主义,它们最终目的是为内容服务的,不会造成实际损害,是必要的,甚至是有益的、需要提倡的。我们反对的是形式完全脱离内容或以形式损害内容的形式主义,反对绝对的形式主义,主要是反对在当前党的政治生活中违背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也有量上的区别。纯粹为形式而形式,形式完全脱离内容,形式损害内容的形式主义是彻底的形式主义。如用会议落实政策,考核检查走过场等。有的是形式和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脱离,但形式尚能有益于内容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容发展。换句话说,形式适应内容应该达到、实际却没有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如有的党员干部不思进取,工作缺乏创新,只知道机械地照章办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庸庸碌碌混日子。实际上,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这种现象是毛泽东主席早就在延安整风时批评过的,是不利于改革创新的。这就是一种潜在的形式主义,也是我们要反对的。
二、对形式主义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一)角色理论分析
以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和心理学学者提出了社会角色理论,为我们从社会学角度认识形式主义提供了一个理论手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社会角色包含着对特定社会身份的社会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的基础。各级官员是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社会群体,手中掌握着管理社会的权力和各种资源,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是专门为人民群众办事情、谋利益的角色群体。社会对每一个官员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廉洁奉公,锐意进取,勤恳敬业,诚实亲民。利用好手中的权力与资源为人民办事是“官员”角色的权力和义务,这也是一种大众认可并充满期望的社会行为模式。形式主义者违背了自己的角色要求,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没有做到真实地履行角色义务,对自己的角色义务敷衍塞责,以走形式应付,甚至完全背离自己的角色义务,糊弄自己周围的群众和领导,违背了社会的期望。形式主义行为是对履行角色义务的不自觉。我们根据人们履行角色行为的自觉性程度,把社会角色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自觉角色就是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所承担角色的权利、义务及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并忠实利用好角色权利、履行好角色义务。不自觉角色就是对自己的角色权利和义务缺乏明确而清醒的意识,只是按照以往的角色习惯去做。就是承担某种角色的时间长了,不再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角色规范,不再注重履行角色义务的质量,成为“老滑头”。形式主义者就属于不自觉角色的类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理应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自始至终做一个自觉的官员角色。有些领导干部刚一被提拔到某一领导岗位时,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充满了干事创业的激情,能全力以赴地为群众办事,做好本职工作。随着时间的消磨,角色意识渐渐模糊,对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不再警醒,为群众办事的热情逐渐减退,不思进取,不讲办事效果,成为一个只知道上传下达的“机器”,应付差事,程序走完就结束。通过“温水煮青蛙”式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政府官员由自觉角色变成不自觉角色,滑向了形式主义,甚至成为腐败分子。形式主义错误的另一原因是混淆了表现性角色与功利性角色的差别。表现性角色是指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角色。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公务员都是表现性角色,他们是以自己的行为表现党的宗旨和原则、表现国家制度和秩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社会法律等的角色。政治生活中的形式主义就是一种偏离了表现性角色要求的行为,缺少角色表现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甚至由表现性角色退化为功利性角色,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和自私自利的错误价值观,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后果,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恶化了社会风气。
(二)拟剧理论分析
在政治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在领导和群众面前极尽表演之能事。在汇报工作时大肆吹嘘,数字造假,空话连篇;在领导检查工作时虚张声势,搞花架子,热热闹闹,华而不实;在实际工作中,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急功近利,哗众取宠;对上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对下则高高在上,走马观花。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用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来分析。拟剧理论认为,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是演员,都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尽力运用各种表演技巧,表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掩盖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希望给周围的交往对象留下一个好印象。表演者的目的是希望获得对方的接受和理解,使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作出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对方的行为,以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社会情景和社会资源。戈夫曼称之为“印象管理”。拟剧理论用“舞台”、“表演”等术语来描述普通的社会生活现象,虽有不妥之处,但是,用它来分析认识形式主义,则是非常贴切的。按照戈夫曼的观点,拟剧理论是用“拟剧”方式分析、解释社会互动现象。实际上,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都是真实的,并不是大家时时处处都在表演。而形式主义者就是真正地在表演,他们相互配合,自编自导自演,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大戏。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些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和一般工作人员,从上到下串通起来,相互配合,形成所谓“剧组”,表演得很投入,糊弄领导和群众。群众既是这种表演的“观众”,又是冷静的观察者,对表演的“前台”和“后台”的情况都心知肚明,却苦于缺少发言权。有些官员虽然也在表演,尚能按照“剧本”(社会大众的期望)的要求,也就是说,确实做了一些于群众有益的工作,但唯恐天下不知,过度宣传,到处演示,不断夸大、拔高,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有些纯粹形式主义者,则完全脱离了“剧本”的要求,自编“剧本”,自导自演,非常虚伪,耽误了工作,损害了群众利益。
(三)社会文化分析
行为是受观念支配的,先有观念,再有行为习惯。观念在社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观念差别是区别不同文化类型的标志。形式主义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为习惯。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形式主义是可以找到其文化根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礼”与“面子文化”是形式主义产生的传统文化根源。形式主义在中国屡禁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肥沃的文化土壤滋养。儒家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提出的“礼”文化强调长幼、贵贱、尊卑各尊其礼,不可逾越。这种“礼”文化有它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它是封建社会法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行为指导。这是它的正功能。它的负功能就是繁文缛节太多,导致形式主义观念逐渐滋生、盛行。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多次出现形式主义泛滥的高潮时期,这种泛滥的结果无一例外都导致了大规模的社会冲突———农民起义。同时,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很发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中。在很多情况下,“请你吃饭”只是说说而已,并非真心,千万不要当真。这种面子文化同样也有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功能。它的正功能是调节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它的负功能是:重表面,轻实际,重形式,轻内容,侵蚀法律和社会道德,使潜规则盛行,导致形式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大行其道。政治生活领域的形式主义除了传统文化根源以外,还受现代文化的影响。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工具理性的盛行,科层制的社会组织结构,“文革”时期的过度政治化造成的思维惯性,文山会海的官场作风,以个人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思想,贫富差距对比下的浮躁社会心态等都对形式主义的滋生、蔓延、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社会制度分析
社会制度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用以制约人的社会行动。这里主要分析政治制度对政治生活领域的形式主义的影响。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实施体制还不够完善,其中的弊端需要通过改革加以消除。容易滋生形式主义的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官员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这两项制度从内容到实施环节都有助长形式主义的弊端。如在考核制度中,对各级官员的考核主要由上级组织部门主持实施,上级组织部门在“上”,而官员的实际成绩则体现在“下”,如果上级组织部门不能深入实际,就容易造成脱节,使考核不全面,甚至走过场。上级组织部门也会受到时间、精力的限制和关系的干扰,在考核工作中不认真、不仔细、不深入。被考核的官员就会利用这种脱节,通过弄虚作假获得理想的考核结果。而这种情况又会形成示范效应,使其他官员争相效仿,这样就助长了形式主义的行为。在监督制度中,有些监督方式形同虚设。如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就是这样一种情况。政务不公开、不透明的条件下,也难形成有效的群众监督或媒体监督。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存在,都会助长形式主义的存在。滋生、助长形式主义就成为这些不完善制度的潜功能。官员考核制度、监督制度、民主制度、政务公开制度都需要完善,重点是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发言权。随着各方面改革的推进,这些制度正在不断被完善。我们在改革、完善这些制度时,要考虑各种制度之间的配合,注意增强各种制度的耦合功能,形成合力,来杜绝形式主义的发生。
(五)社会政策分析
这里说到的是广义的社会政策,指制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项政策。社会政策之所以也会导致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政策的制定不够科学,缺乏现实可行性,不符合地方实际,地方或部门的官员在行政压力下,只好以形式主义加以应付。二是在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不重视执行结果的反馈,给形式主义留下空当。形式主义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必然影响党的各项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形式主义盛行的后果
形式主义阻碍社会创新与发展。社会的创新和发展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学习、去工作,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不求虚名,不图眼前利益。而这些都与形式主义格格不入。形式主义追求表面的浮华、眼前的功利,因为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使工作缺乏实际效果,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形式主义重视履行程序,忽视实际效果,以程序压制效果,束缚了人的活力和创造力,阻碍了社会创新。我国政治生活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数字不重实效、重经济建设不重文化建设、重基础设施建设不重教育发展的状况,长此以往,将使社会发展后劲不足。形式主义盛行恶化了社会风气。形式主义使老实肯干的人吃亏,藏奸耍滑的人获利。最终使大家只知道拉关系,找门子,削尖脑袋往上爬,而不愿意实实在在地干好工作。这样就恶化了社会风气,腐蚀了社会道德,瓦解了社会诚信,助长了官僚主义,使浮夸之风盛行,使弄虚作假之风盛行,使潜规则盛行。形式主义也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形式主义表现为虚的多、实的少,华而不实,为形式而不遗余力,必然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官场中常见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往往只注重眼前的成绩而毁了百年基业,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福祉。形式主义影响社会整合。形式主义注重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了国家的长远利益,是自私自利的短期行为。这样做必然引起群众的不满,恶化干群关系,引起更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的团结与整合。此风盛行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削弱群众对改革的支持,消解社会大众的改革共识和凝聚力,动摇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基础。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虚”和“假”是形式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要克服形式主义,揭露其“表演性”,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虚、假为耻的观念,形成让虚、假行为付出沉重代价的社会机制和习惯。为此,就一定要加强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尽快改变社会信任不足的状况。确立诚信观念,树立诚信行为标准,使相互信任充满社会的各个角落。加强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消除形式主义等都有基础性作用。应该看到社会诚信正在当前的中国得到加强,我们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诚信、鼓励诚信,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都把诚信作为基本内容加以强调。这必将大大加快全社会的诚信文化建设。但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从观念到行为的诚信文化,把诚信作为全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使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首先要做的,是对传统的“礼”文化、“面子”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扬弃,妥善地利用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其次是对盛行于西方的工具理性、利己主义观念进行批判的分析,决不能原样地模仿、照收;再次是利用互联网建立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加强政府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和法治信用体系的建设,率先为全社会树立诚信榜样,使诚信文化元素成为社会各行各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规范角色行为
每个社会成员都在社会结构中处于特定的位置,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进步要求我们都要认真地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行使好自己的角色权利,履行好自己的角色义务,遵守好自己的角色规范。“社会角色”概念是社会学理论术语,“演好社会角色”的意思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各方面都要有担当、有责任心,爱岗敬业,诚实做人。我们要杜绝把社会生活实践真的当作是在“演戏”,不可以对人、对事都很虚伪,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员要像个官员的样儿,而不能像个商人、像个艺术家、像个收藏家等,这样就不伦不类,混淆了自己的社会角色,违背了自己的角色规范。对不该自己干的满腔热情、乐此不彼,对自己应该干好的敷衍应付,大搞形式主义,这叫作角色混淆或角色失败。为防止出现这种角色混淆或角色失败,首先是要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角色规范始终保持警醒。可以通过格言警句、写反省日记、适当变换生活环境、身边亲友的提醒等方式,慎独自律,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角色规范分为正式的行为规范和非正式的行为规范,非正式的角色规范也叫行为习惯,最容易引起社会角色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所以,最难的是防止“温水煮青蛙”的现象,大多数官员腐败都是这种现象。因此,净化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其次是不断提高自己履行角色义务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提高履行角色义务的能力和水平,在自己的社会角色实践中干出成绩,表现出色,角色层次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尊敬,更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体会到一种较高的成就感,这样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社会角色。
(三)完善社会制度
制度是固定化的行为规范,完善制度就是完善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形式主义多是由不完善的制度造成的。防止形式主义,主要是要完善合理的权力运行分配机制、各项监督制度、党员干部的考核制度和科学的决策制度等。改革权力运行分配机制就是改变权力集中、唯上是从、向上负责的状况,这是产生形式主义的重要根源。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更多地倾向于民主,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使领导手中的权力更多地受制于民,建立向下负责、向人民群众负责的权力运行和分配导向。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就是通过政务公开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审计制度、听证制度和问责制使权力受到制约,加强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降低形式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健全党员干部的考核制度就是使党员干部的考核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增加群众参与考核的比重,让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得到褒扬,让形式主义者受到惩处。完善科学的决策制度就是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所要求的那样,“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符合实际,提高社会政策的现实可行性,减少形式主义的发生。
(四)优化社会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首先要加强民主建设。加强民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对国家各项管理事务的参与程度,并且从法律和制度方面予以切实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政治生活领域的各种形式主义。我国的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从根本上杜绝官场上的各种形式主义。加强民主建设还有助于完善监督制度、考核制度和决策制度,为健全各项制度提供民主支持。其次,净化官员的人际互动环境,为党员干部尤其是政府官员提供一个纯净的角色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造就良好的社会角色。要很好地防止政府官员发生上文所述的角色混淆或角色失败,滑向形式主义,必须形成一个正直友爱、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环境,其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能够自觉地不断给予激励、提醒和警告,帮助政府官员履行好角色义务、遵守好角色规范,保持对自己角色的清醒状态,而不是利用官员手中的权力为己谋利,达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结果,使其慢慢滑向形式主义和腐败的深渊。再次,优化官员的社会生活环境。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政治领域的形式主义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形式主义相互影响。我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形式主义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比如赶时髦、应试教育、证书泛滥、人情往来、礼貌性客套、论资排辈、虚假宣传、过度的产品包装、数字崇拜、山寨产品畅销等等,诸多类型形式主义的存在必定会对政治生活领域的形式主义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生活领域的形式主义如果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就可以为清除政治领域的形式主义提供一个相对干净的社会环境。
《形式主义对于社会学方面一些介绍》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