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您值得信赖和牢记的学术顾问

让优秀的学术成果走出去,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来!

免费资料或学术指导

当前位置:职称那点事电子信息职称》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

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

来源:职称那点事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7-21 16:23
扫码咨询

  [摘要]当前,农业4.0崭露头角,我国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已奏响,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农科建设的关键问题。文章旨在通过对新农科建设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梳理,从跨界视域剖析新农科建设对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从知识、实践、思想和时空四个维度构建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就“新农人”培养路径提出立德铸魂、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量质共进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科;跨界;人才培养

  在世界面临第三次农业技术革命,农业4.0时代即将来临的新形势下[1],国家层面战略性地提出了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奏响了新农科建设的三部曲,对高等农林院校“新农人”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开启了中国高等农林教育的新篇章[2]。

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

  一、跨界视域下新农科建设的理念和实践

  “跨界”是一种用多角度、多视野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5],本质上就是整合、融合。教育部、原农业部、原林业局2013年下发的《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对进一步提升农林学科、农林行业科技人才群体素质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了要求,其核心就在于构建一种基于开放合作的协同机制,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6]。“北大仓行动”中提出的八大任务,首要提出的“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总体思路,已被普遍认为是新农科人才培养范式的雏形。

  (一)跨界视域下的新农科建设

  在跨界视域下的人才培养研究方面,耶鲁大学的理查德·莱文也指出,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的一个非常重要内容就是跨学科的广度。HenriettaAskowitseandRoyTradesdorf认为,高校人才培养应跨政府、企业与大学三大要素之界,联结形成彼此重叠、相互作用、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的“三螺旋”模式[7]。产业发展现状需要两类人才并存,一种是专、精人才,另一种是跨界、交叉的人才,前者的专与精也可以解读为在纵向深度上的“跨界”。面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学科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其本质就是要具有跨界渗透能力,对应打破现有专业边界、学科边界、高校与社会边界,通过专业间、学科间、校企间、校地间协同的方式来实现跨界培养。

  (二)新农科建设实践:“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

  2019年6月28日,教育部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安吉召开,全国涉农高校发出了建设新农科的宣言,凝聚形成了《安吉共识》,就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今后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使命、新要求,这成为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鲜明标志。《安吉共识》指出新农科建设要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积极开创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三条新路径,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新才[8]。

  二、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型构建

  对标新农科建设要求,突出一个“农”字特色,基于跨界视域的人才培养要把握好三点:①与产业相匹配的三类型人才的分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使其形成较好的知识体系。②与产业匹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③优化培养层次,从长远发展角度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保障供给源源不断。通过文献分析、国内外对比研究,本研究从知识、实践、思想、时空维度层面构建了“新农人”人培养模型(见图1)。

  (一)知识维度

  知识维度主要包括横向“跨学科”“跨专业”,使不同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交融渗透,弥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衔接处的裂缝,延伸旧领域广度,在交叉领域做出突破;纵向跨年级、贯通本硕博通道,挖掘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度,从而使学生对农业的生产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农村社会和农村产业之间关系做到大体掌握。

  (二)实践维度

  要让农林教育回归“三农”,夯实激发和培养学生跨界能力的基础,就要使学生不仅能学到交叉知识,更能运用交叉知识,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使用技能型转化。因此,除了知识层面的交叉融合,更需要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体现出交叉性[14]

  三、跨界视域下的“新农人”人培养路径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跨界“新农人”更高的培养要求并非无本之木,要打好基础桩、建好样板房就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横向结合、纵向贯通,依托场站、试验站等教学实践基地,打造校企、校际、校地共同体,将学生跨界能力培养配置到产教融合的平台上,根植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在“新农人”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双提升。

  [参考文献]

  [1]秦志伟.农业4.0已露尖尖角[J].农业·农村·农民(B版),2015(9):4-5.

  [2]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1):15-21,92.

  [3]刘晓光,郭霞,董维春.美国赠地院校迈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路径分析———基于2011-ARWU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3-122.

  [4]刘志民,陈万明,董维春.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模式取向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11):15-18.

  马香丽,杨士同,刘小峰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在此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在线人员予以删除.

《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是职称论文范文不可直接复制使用,需要职称论文的可和在线编辑沟通。
上一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工智能+新农科”的实现路径研究
下一篇:5G在未来社区健康板块的应用与发展

扫码加助教免费领资料

学术资料

资料类型:1、SCI写作指南和投稿秘籍
2、如何有效阅读文献
3、SCI审稿意见回复指南
4、SCI期刊目录(按学科)
5、SSCI期刊目录(按学科)
6、EI期刊目录(按学科)
7、不提供文献下载服务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