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电子信息职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工智能+新农科”的实现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工智能+新农科”的实现路径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7-21 16:21

  [摘要]利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契机,加快布局和建设新农科,改变农科人才培养范式,推进新农科创新创业教育,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工智能+新农科”建设,对深化新农科教育目标、促进新农科教育改革和提高新农科人才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人工智能+新农科”内涵等内容的研究,提出履行好落实好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构建多方要素配合的协同机制;提升农科生学农爱农的意愿,激活农科生创新创业的基因;整合全校师资力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工智能+新农科”教学体系,从而优化包括责任主体、协同机制、教学体系等要素构成的有效运行体系,并实现其功效最大化。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路径;人工智能;新农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当前,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等领域已经呈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推动人工智能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为应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农业科技和产业的变革,满足新时代特色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适时提出把新农科建设作为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因此,利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契机,丰富传统农科学科内涵,改变传统农科教育理念、目标、内容,与时俱进融合新技术,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调整、优化、升级、换代、新建”涉农专业,加快布局和建设涉农新专业,使得“土专业”重新焕发新光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造意识的新农科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工智能+新农科”的实现路径研究

  一、“人工智能+新农科”的提出

  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肩负强农兴农的重要使命。面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传统农科在提升农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科技水平等方面与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明显存在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与乡村发展同步,尤其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上偏弱[1]。

  (一)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

  目前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高等农业教育第一大国,从2008年到2018年,我国农林院校培养了本、专科人才达4225241人,各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共培养农学门类高级人才982879人,其中研究生、博士生高层次人才192323人[2]。但据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其中关于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仅为1.2%,而且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左右,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员占比则达到万分之三十到万分之四十[3]。截至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60%,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但与发达国家70%~80%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并未进入高等农业教育强国行列,离现代化农业强国的距离还非常远。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席卷全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推动农业领域一系列创新和变革,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也给农科毕业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需求。因此,为使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在世界高等农业教育中达到领先地位,推进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发展,适应农业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上的变革,布局和发展涉农新专业,创新和建设新兴交叉学科,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重塑高等农业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新农科建设应时而生。

  (二)新农科建设的探讨

  习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新时代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高等农林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的中坚力量,理应承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工智能+新农科”的必要性

  高校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成效,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而新农科旨在推进农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支撑和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新农科建设的突破口,把培养创新型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贯穿于新农科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入发展,这对拓宽农科学生就业渠道,培育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业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工智能+新农科”的需求背景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经二十多年,各高校积极贯彻和推进“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在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指导下,涉农高校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构建了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文化体系以及指导体系,并都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如南京农业大学优化农科生培养方案,为“双创”教育增设了学分,华南农业大学利用岭南特色农业,打造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农林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外协同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东北农业大学构建了覆盖全体学生融教育、实训、服务“三位一体”的“学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这些都是对培养现代农业领军人才有益尝试。但正如张海滨等所述,涉农院校在办学目标、质量保障、专业与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观念、培养过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13],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规模。具体来说,当前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四、“人工智能+新农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思路

  如何进一步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农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新农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掌握前沿智能农业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能将人工智能创新思维转换为农业技术和农业产品的新农科人才,不断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新农科建设队伍,我们认为要明确加强以下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郝婷,苏红伟,王军维,赵磊.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8(3),55-59,94.

  [2]王平祥,徐小霞,刘辉.转型与重构:高校“新农科”建设发展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2020(4):54-60.

  [3]杰弗里蒂蒙斯.蒂蒙斯创业学译丛[M].周伟民,吕长春,钱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蔡晓卫1,邹良影2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工智能+新农科”的实现路径研究》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工程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下一篇: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