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10-19 10:23

  摘 要:当前我国正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实体经济服务能力。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将金融结构分为融资市场结构和银行结构,研究区域金融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区域创新活动在空间上趋于集中,在地理空间上呈现集聚现象;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小银行发展显著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小银行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大于直接融资市场,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关键词:最优金融结构;供给侧改革;区域创新能力;空间相关性

  引言

  当前,供需结构性错配成为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重点。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依赖于一个高效稳定、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构建相应的金融结构。我国过去主要依靠技术模仿+引进,对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需求以国有银行债务型融资为主。在当前创新驱动背景下,研发不确定性强和非标准化的前沿技术更需要资本市场权益型融资的支持,因此需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金融结构与区域创新发展有效匹配,深化区域金融结构供给侧改革。本文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采用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研究金融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对促进金融结构与创新要素有效结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1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围绕区域金融结构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结构、区域创新能力、金融结构与区域创新关系等方面。

  1.1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

  金融结构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他认为金融结构即为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Beck[1]在研究中考察了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结构,分别将其定义为股票市场价值总额和信贷部门对私人部门信贷总额与本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林毅夫等[2]研究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认为金融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银行业结构,即信贷资产在国有银行和私有银行之间的分布情况,另一个是金融市场融资结构,即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姚耀军等[3]在考察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时,提出用银 行 中 介 与 金 融 市 场 的 比 例 刻 画 金 融 体 系 结构,用中小银行在银行业中的相对地位刻画银行业结构。彭俞超[4]从金融功能观视角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时采用了狭义的金融结构概念,即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该金融结构也被称作“金融发展中的整体金融(体系)架构”。姚永玲等人[5]从金融市场融资结构方面考虑,选取“直接融资额与地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值”衡量区域金融结构,该指标在一定程 度 上 反 映 了 区 域 直 接 融 资 与 间 接 融 资 的 比例,体现了区域金融开放度和自由度。

  最早定义最优金融结构的学者是林毅夫。其对最优金融结构进行了初探(2006、2009),认为适应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结构才是最优的,才能有效发挥金融体系动员资金、配置资金和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张桢等[6]基于最 优 金 融 结构理论,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金融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关系,发现高技术产业发展并没有直接带动金融发展,而是促进银行信贷扩张,强化了以间接金融为主导的金融结构;高技术产业发展未能发挥促进我国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张成思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当且仅当对规模适中的企业进行监管时,社会福利才能实现最大化,此时存在唯一的最优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最优金融结构呈指数化动态演进趋势,并对经济增长率有决定性作用。张羽等[8]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解释 了 在 以 技术密集度不断提高为主要形式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演进关系。

  1.2 区域创新能力

  张恩众等[9]为消除地区人口 基 数 差 异 的 影 响,选择“地区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作为区域创新能力衡量指标。岳鹄[10]以发明专利、非发明专利以及3项专利之和衡量地区创新能力。Hagedoorn &Cloodt[11]发现 不同指标间的相关度很高,任何一个指标都可以表示创新能力。齐亚伟等构建了涉及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产出3 个层面,包含10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区域创新能力(齐亚伟,陶长琪,2014)。周洁等[12]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我 国 产 煤 大 省 的 区 域 创 新 能 力 进 行 评价,发现各产煤大省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方面各有侧重,较弱省市要加大科技投入、对外贸易以及发展非煤业产业,实现绿色转型。邵云飞等用专利批准量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内生因素(邵云飞,范群林,唐小我,2011)。王鹏等[13]采用数据分析法和面板门槛回归分析法,挖掘了影响区域创新的新要素,发现生产技术效率、技术基础设施、研发资本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都会对区域创新产出产生影响。冉光和[14]用专利申请量衡量区域创新能力,以金融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刘晓婉[15]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有效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毛良虎等[16]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作用。结果表明,结构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不显著,而认知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效应。

  1.3 金融与区域创新关系

  Levine[17]的研究显示,信息揭示有助于提升技术创新效率,进而提高创新能力。证券市场的淘汰和筛选机制能够保留创新能力强、市场充分认可的创新型企业,最终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水平。Grossman等[18]研究发现,直接融资渠道—证券市场对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孙伍琴[19]分析了不同金融结构,尤其是以金融市场或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东、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绩效高于西部地区,但东部地区与中部相比,差异不显著。魏玮等[20]实证检验了不同收入水平下金融结构对国家技术创新的差异化影响,结果显示高收入国家偏向金融市场的金融结构更有利于技术创新。赖永剑等[21]研究发现,采用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化衡量的金融发展水平对区域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化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基础设施完善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弹性系数较大。赵增耀等[22]运用 GMM 方法,将开放度作为中介变量,对金融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效率关系的地区差异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具有分地区、多阶段属性,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徐明等[23]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提出不同国家发展模式和产业技术类型特征决定了金融结构需求的差异化,银行和资本市场重在各尽其职,履行其分工职能和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匹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技术创新,以最大化金融体系效率。徐晓舟等[24]利用零截断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对省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水平与省域创新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通过国内外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分别针对金融结构、区域创新能力、金融体系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是运用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分析金融结构与区域创新关系的文献很少,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金融结构与创新能力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区域金融结构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建议。

  2 影响机理

  20世纪90年代,“二分法”金融结构理论将金融结构分为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虽然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都可以促进区域发展,但由于二者在资本配置过程中具有各自特点,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尽相同。金融中介具有规模优势,可以降低投资者信息获取与处理成本,帮助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并可以对企业产生直接影响,如对其进行外部监督,降低投资者交易费用,分散投资风险。但是在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中,银行会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银行谨慎的经营特性会促使金融资源更多投向风险较低、发展较成熟的行业和企业,不利于企业创新与发展。金融中介擅长处理标准化信息,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更擅长处理多样化、非标准化信息,它通过市场上种类丰富的金融工具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主体的需求,而且金融市场潜在的接管压力会对企业形成更有效的外部监督。区域金融结构中直接融资比例的提升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开放度,丰富区域融资渠道,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和初创企业投融资环境,进而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李松涛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融资途径选择上,技术领先者多数为直接融资,技术追赶者多采取间接融资。因此,提出本文第一个研究假设:

  H1:直接融资占融资市场的比重与区域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林毅夫等人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阐释了特定金融结构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在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最优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和风险特性都不同。向不同产业或者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不同金融机 构 及 其 代 表 的 融 资 方 式 拥 有 各 自 的 比 较 优势。因此,金融结构中各种金融安排特性是否与实体经济的产业特性及企业特性匹配,决定了特定发展阶段经济体金融结构的优劣程度。基于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特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金融体系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问题将长期存在。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由国有大银行主导,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小银行发展相当滞后,由此导致中国金融结构偏离了最优发展路径。金融发展主流文献对金融结构的认识主要停留在银行中介与金融市场的比例构成上,而本文依据林毅夫等的研究,将大、小银行的相对重要性引入金融结构概念。长期占据中国发展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一旦解决了融资约束问题,企业创新动力就会增强,相应地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提出本文第二个研究假设:

  H2:提高地区中小银行比重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H3:提高中小银行比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大于提高直接融资市场比重的效果。

  本文将金融结构划分为融资市场结构和银行业结构。为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金融结构优化主要是为缓解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初创公司、高科技企业等的融资约束。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力来源、创新活动主体,其融资约束一旦解除,必然有助 于 加 大 创 新 投 入,提 升 整 个 区 域 创 新 能 力。影响机理如图1所示。

  推荐阅读:怎么发表金融经济管理及研究方面的论文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指标选取

  本文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研究区域创新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区域金融结构作为解释变量,具体分为融资市场结构和银行结构;将研发投入、政府干预程度、人力资本作为控制变量。

  (1)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是地区内各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单一变量无法综合衡量区域创新能力,所以本文从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产出3个角度,选取10个指标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

  (2)金融结构。总体上我国呈现出金融中介主导型的金融结构,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作为两大重要组成,各自发挥不同职能,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金融结构中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资源的比例关系、银行结构中不同银行的分配规模,对区域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选择地区直接融资金额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值表示区域融资市场结构,采用中小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比重表示区域银行结构。

  (3)研发投入。区域研发经费投入被认为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上起重要作用,会直接影响地区创新效果。研发经费投入越多的地区,其创新能力越强,有时也会产生相反结果。因此,合理利用研发经费并满足研发需要最重要。本文用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对数表征当地研发投入。

  (4)政府干预程度。在我国,政府干预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调整经济运行结构,但政府干预往往会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导致资源和要素不当配置。因此,本文引入政府科学技术支出对数衡量政府干预程度。

  (5)人力资本。人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越高,表现在其能熟练使用生产技术,这间接影响了劳动者创新能力,并且高素质人才在区域集聚有利于集思广益与开展创新活动,从而也利于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以知识、技能为基本要素构成的人力资本提升有助于提高劳动者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本文以人均受教育程度衡量人力资本。


《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上一篇:高精度磁测在吉林西葫芦沟硼矿找矿工作中的应用
下一篇:地勘单位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