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粮食增产的对策分析

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粮食增产的对策分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1-24 09:02

  [摘要]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点省份,粮食产量名列前茅,农业生产在全省生产总值中占较高比重。金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将河南省的粮食生产与金融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必然会促进河南省粮食产量增加,经济增长。文章通过河南省金融发展对粮食增产影响研究,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要加快河南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粮食稳步增产。

  [关键词]农村金融;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金融创新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民生健康和安全,要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首先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不断提高粮食产量,满足粮食自给需求。目前,“三农”问题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是农业农村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目前,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一些基于农户需求的合作金融机构,以及一些商业的金融机构,除此之外,近年来小额信贷、民间借贷等其他金融形式也越来越活跃。农村金融的发展给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刺激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种植结构的引进、最新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不仅满足了农户对于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增加了粮食产量,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虽然河南省的农村金融不断发展,成效日益显著,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主要是农村金融扶持对象有限,金融服务机构少等[1]。

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粮食增产的对策分析

  1影响粮食增产的不利因素

  1.1农民自身的传统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部分农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有了很大提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作物种植结构,资金方面也不单纯只使用自有资金,而是寻求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但是,仍然有绝大多数的农民受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科学知识水平有限,坚持单一的土地种植结构,粮食生产过程中对新兴农业科技知识的运用有限,也对农村金融抱有谨慎戒备的心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机械化、组织化程度低[2]。

  1.2农村的市场体系不完善

  河南省农村受现有资金、技术、信息等条件的制约,市场体系仍然很不健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和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作为农村市场中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农户彼此独立,他们无法享受社会分工带来的规模效益,反而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价格风险,农户生产经营存在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且河南省尚未形成有效的农村金融投入保障支撑体系,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发展,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难度加大;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约束日益显现[3]。

  1.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化是现代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未来更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农民身份发生变化,从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大都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向第二产业和一些第三产业,从而获得比从事农业生产高出许多的收入。愿意从事粮食生产的人数的不断减少,耕地弃耕数量不断增加,这是影响粮食产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变城市,有较大一部分的耕地变成了城市建筑用地,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也成为粮食产量增长的巨大阻力[4]。

  2发展农村金融的对策建议

  2.1坚持正规金融的主导作用,完善并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

  河南省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业务重心和资金转向城市。此时,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正规金融的主力军,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革完善各项利农惠农业务,尽量满足农民对于发展农业农村的各项资金需求,提高综合服务水平[6]。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人均纯收入与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见表1。

  2.2加大农村金融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当前来看,农村金融产品的匮乏和有限的农业生产保障促进作用成为现在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大阻碍,因此,当前迫在眉睫的就是开发新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农村土地和住房贷款抵押方式,增加农民的资金使用渠道和额度,创新河南省农村金融担保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层次的地方性的农村金融担保,为河南省农村居民提供更加多元、更加全面的金融支持。同时要推进农村金融立法创新,完善农业制度和各项规定,为河南省农村创造一个优良的金融市场环境。要克服金融的低效率,增强其现实效率,政府应实施积极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创新,激活农村信贷市场,提高各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8]。

  2.3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十九大召开后,党和对当前阶段的农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新的形势下农村经济更要实施市场化,同时要高度重视市场对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河南省目前的农村金融较多,但最主要是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它们在解决三农的问题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还未形成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对粮食科技的投入力度不够,农业智能化、机械化生产还不完善。政府和金融部门自身都要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完善农村信用贷款担保体系和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努力提高资金的供给效率,同时加强机构内部的自我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更好地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确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9]。

  2.4加快农村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进行金融数字化建设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即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就是现代金融借助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对建立新的更优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服务质量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竞争优势。河南省要想加大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所占份额,应该提高互联网金融网络覆盖面,建立全方位的互联网金融借贷和支付体系。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宣传活动,让农村居民深刻了解互联网金融,消除他们的“互联网恐惧”心理,让互联网金融在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上活跃起来。同时,政府与金融机构也应协同工作,建立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的信用登记和评价体系,进行真实有效的集体征信,有效地预防并控制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不断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10]。

  2.5政府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为粮食增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农村金融发展态势一直持续,金融创新和涉农融资发展迅猛,当务之急就是要保证未来农村金融的安全,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政府作为市场调控中看得见的手,应该发挥其重要作用,首先,应该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相关的政策性法律法规,制定并落实各项措施。其次,建立健全农村经营管理和监督体系,将不合法、不合规、服务质量差的农村金融机构扼杀在源头,同时采用抽查的方式,对运行中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发现问题立马查处,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以政府监督为主,社会监督为辅。最后,相关农村金融机构管理部门要强化自身的内部监督,及时处理各种问题,落实岗位责任制,明晰职责,形成良好的监督体系,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撑。

  3结论

  本文以河南省农村金融的发展与粮食产量增长为重点,研究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粮食产量增加的影响,发现农村金融发展与粮食增产有着正向关系。如何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供给质量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在现有环境与资源下,更好地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河南省政府和经济学家的主要研究方向。现如今,我国农村、农民都处在重要的转折点,这就要求有与之匹配的资金来支持。因此,为了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早日完成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实现农民富裕,河南省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省农村的金融模式,积极发挥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的功能作用。同时,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鼓励他们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多样化的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他们的金融参与度,降低农村金融的信用风险,不断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最终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一条新时代农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田红宇,祝志勇.农村财政金融支农投入与粮食单产的动态关系——基于1952-2013年的经验验证[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47-52.

  [2]陈夏辉,黎红梅.浅谈现阶段农发行如何支持粮食全产业链发展[J].经济视野,2013(19):374-375.

  [3]刘爽.农业科技创新亟需金融发力[J].新金融世界,2013(5):35.

  [4]宫海鹏,胡胜德.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粮食发展问题研究[J].黑龙江金融,2010(2):57-59.

  [5]谢金楼.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模拟与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2016(2):103-110.

  [6]陈治国,辛冲冲,李成友,等.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6(1):52-56

  李娟,尹伊君


《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粮食增产的对策分析》
上一篇:关于高校基建财务管理问题探索
下一篇:农业电商物流发展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策略分析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