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湖北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探讨

湖北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探讨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2-18 10:24
扫码咨询

  关键词:公共交通;智慧公交;站场建设;优先路权;财政支持;融合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利用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等运输方式和配套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出行服务的城市客运系统,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大众性和载客量大、运行安全、价格低廉等明显优势,成为城市缓解交通拥堵、促进绿色低碳、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12年以来,湖北省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公共交通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省政府有关促进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决策和部署,积极推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认真组织开展公交都市创建和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等活动,有力促进了湖北省城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

  一、发展现状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湖北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行业形象不断改善,初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出行方式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通过开展公交都市和省级公交示范城市创建,带动了全社会对公交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促进全省公交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涌现出一批级省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和先进企业及个人,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湖北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探讨

  1.政策体系较为完善,可持续发展保障有力

  在(2013年1月)印发《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2013年6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湖北省政府于2013年10月出台了《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1月以省长令的形式颁布了《湖北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管理办法》。同时,武汉、宜昌、襄阳、黄冈、十堰等城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支持公交优先发展的法规性文件和政策性措施,为落实公交优先发展和均等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2.服务体系较为多元,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湖北省地铁、常规公交、快速公交、有轨电车、轮渡等全面发展,保障了城乡居民行有所乘。全省现有公交线路近2000条,武汉地铁通车里程达到360公里,共240站、10条线(含机场线),武汉光谷和车都设有有轨电车3条、46.4公里,宜昌和武汉等地各建成一条快速公交BRT线路、总长34.5公里。宜昌市BRT走廊客流聚焦效应明显,荣获“世界可持续交通奖”。全省建成公交专用道550公里,为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提供路权保障;开通微循环公交超过500条,定制公交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年客运总量维持在30亿人次左右(不含地铁),平均每天有超过1000万人(次)通过城市公交出行或换乘,城市居民出行更加通畅便捷。

  3.车辆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能力进一步改善

  目前,全省共有公交企业132家、营运车辆2.5万辆,其中,空调车比重达到94%;1.3万余辆为电动公交车,10余个城市已实现城市公交车辆纯电动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湖北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相对滞后。主要存在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城市人民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财政投入不均衡、优先发展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1.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全省各市州推进公交发展的力度和进度不平衡、部分城市公交优先战略落实不够全面。全省城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普遍不高,县级城市在20%左右,地级城市在30%左右,与发达城市40%~70%的出行比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交服务能力不足,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体系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交通出行需求的公交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城市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认识存在偏差,公交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

  2.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

  公交基础设施尤其是场站(停车场、保养场)不足,全国公交车每标台停车场面积平均为113平方米,湖北省100平米/标台,武汉市仅45平米/标台,位列全国中心城市倒数第三位;城市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建设滞后。全省公交专用道仅500余公里、武汉200多公里,全国1.655万公里,全省总长还不如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公交专用道长度,公交专用道建设严重不足影响公交行驶速度。新能源公交车发展严重滞后,与汽车大省不相配,全国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占比超过66%,湖北省仅占54%,排名倒数第一位。武汉新能源公交车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为35.2%),巡游出租车新能源车占比仅为3.6%。据了解,深圳、太原等城市已实现巡游出租汽车纯电动化,西安、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纯电动巡游出租车均超过5000台。

  3.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目前,各城市公共交通资金来源不稳定、资金投入不足、补贴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十三五”期间,安徽、河南、福建等省通过公交示范城市创建等方式给予公交企业车辆购置补贴和场站建设支持为10亿元左右。湖北省省级财政2013—2015年3年累计仅投入6000万元。大部分城市以“一事一议”的方式对公交企业给予补助,且对民营企业存在偏见,绝大部分城市财政对公交投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的比率低于1%。

  三、发展对策和建议

  坚持公交引领城市发展思路,服务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打造人民群众满意公交为宗旨。坚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坚持实践“以人为本”的出行新观念,从基础设施建设、专用道发展和财政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城市公共交通更加人性化,逐步将城市公交系统向农村拓展延伸。

  1.提高对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认识

  湖北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文件较为齐备,但在贯彻落实上存在一定偏差。特别是县级城市对公交发展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对民营公交企业更是存在政策上的偏见。这需要各城市人民政府将公交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公益性民生工程,使其成为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的“血脉”。按照习总书记总书记指出的“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用公交引领城市发展。要把公交发展水平纳入省政府对地方政府工作的考核范畴。2.着力建设完备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科学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定位,不同城市要根据其城市规模、结构(组团)、空间布局等科学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做好控制性规划,用公共交通缓解城市拥堵,不盲目发展地铁、有轨电车。稳步拓展城市公交服务网络,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要不断向城市周边乡镇延伸。具备条件的城市逐步将城市公交线路向农村等区域延伸、逐步实现全域公交。

  3.加快公交站场建设,加大优先路权落实力,建立规范的财政补贴补偿机制

  完善公交场站设施标准,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港湾式停车站。鼓励进行公交场站用地综合开发,依托公交场站平台,拓展多元投融资渠道,使原有单一的交通枢纽场站变为集交通、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场站,提升和完善公交场站功能的同时,综合开发收益用于弥补公交企业亏损,增强公交企业造血功能。

  4.加强公交信息化建设,全方位优化交通时间

  鼓励各城市加大使用城市公交智能化调度系统,通过多媒体(如电视、广播、交互式咨询终端、互联网等)公交出行APP、电子站牌向出行者提供出行前、途中公共交通信息,为出行者提供最优化的公交车辆运营速度、发车间隔,降低车内拥挤度等,从而吸引公众采用公交方式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以襄阳“交通强国”公交信息化试点为依托,推广至各地逐步建立城市公交智能调度、车辆管理、场站监控、维修保障、物资供应、安全管理、充电运营等多套信息化管理系统。

  5.加强出租汽车融合发展

  在保证出租车市场稳定的前提下,有序推进传统巡游出租车改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巡游出租汽车,适度发展网约车、提高网约车合规化进程,提升车辆电动化比例,施行差别化运价机制,确保出租车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下一步,湖北省各城市公交要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励引导绿色公交出行,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化、智能化、低碳化水平;按照“快、干、支、微”优化公交线网,严格开展服务质量考评;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服务能力、行业监督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明显好转,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建设群众满意的公共交通系统。

  蔡少渠徐晓婷

  基于创新团队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四川创新团队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介绍了四川创新团队的基本构架和建设意义,总结了该团队自建设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以及对策措施。四川创新团队的建设,必将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个农业科技的永恒主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产业支撑。

  关键词:创新团队;产业体系;农业科技;成效;对策

  为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2007—2008年,农业部、财政部相继启动了50个农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1]。四川有32位岗位科学家、49个综合试验站站长进入产业技术体系行列,四川主要优势特色产业及其优势领域基本进入了体系[2]。为了积极与体系对接,推进农科教结合,着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促使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我省粮食生产重点县、核心县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聚集,为粮食安全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川于2008年启动了创新团队试点建设工作。这既是配合体系在四川开展相关研究及试验示范工作,又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延伸和补充。

  1四川创新团队基本构架与建设意义

  1.1基本构架

  四川创新团队强调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生产到消费、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每个产业由专家团队和产业基地县两个层级构成。专家团队设置1名产业顾问、1名首席专家、若干名岗位专家和协作专家,岗位专家和协作专家分别属于品种选育、耕作栽培、病虫防控、产品加工等不同岗位;产业基地县遴选在产业优势区域,每个产业建立3—5个基地县。

  2008年,四川省农业厅与财政厅在省级层面上,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马铃薯和茶叶两个产业创新团队建设试点工作;2009年又启动了水稻、玉米、油菜、蔬菜、食用菌、柑橘、攀西特色水果以及生猪等八个产业[3-4]。

  1.2重要意义

  1.2.1加强四川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四川全省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仍然不足,农业产业链急需拓展延伸。突出表现在自主创新实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农作物优质专用品种和突破性品种不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研究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缺乏,农业科技力量条块分割,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链。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立足四川实际,遵循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从存在的问题入手,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以产业为主线,一个一个地梳理每个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一个一个环节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开展品种选育、良繁体系建设、耕作栽培技术研发、植物保护工程应用、农产品贮藏加工能力建设、市场营销网络构建等关键节点技术创新与应用。

  1.2.2加强四川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为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009年,四川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和《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川府发[2009]26号),要实现省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关键要靠科技支撑。蒋巨峰省长指出“从我省农业资源条件和发展阶段看,现在已经到了可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同志提出了“工业抓园区、农业抓基地”的工作新思路,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7—9月,省政府又先后召开了全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暨粮食高产创建现场会议和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启动四川创新团队试点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省政府两个文件精神的重大举措,通过组建创新团队,推进农科教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我省粮食安全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2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川十大创新团队建设以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在品种选育、技术创新、示范推广、产后加工、服务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总体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1体制机制创新迈出了新步伐

  从四川全省生态类型多样、研究单位研究方向各有侧重等实际情况出发,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前提下,围绕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将全省具有创新优势的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市州农科院(所)等27个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112名优秀科研人员聚集起来,组建成10个产业创新团队,围绕产业链构建,设置了品种选育、耕作栽培、病虫防控、产品加工等研究岗位,使得不同学科有效对接、不同力量有效互动,在解决农业科研资源分散、学术保守、单打独斗、重复建设、低水平重复研究等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体制上较好地实现了农业科技上、中、下游一体化,提升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2.2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新成果

  各个创新团队围绕品种及相关技术需求,积极引进、收集种质资源,创制新型育种材料,研究提出了与之配套、体现区域特点的综合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规程,开发了一些新机具、新工艺。据统计,两年来选育出新品种42个,研发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38套,集成创新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10套,研发出新技术、新工艺69项,申请专利30项,培育出地方特色品牌37个。

  3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3.1主要问题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较好地突破了农业科技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有效整合利用了全省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凝聚了力量,形成了合力,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专家团队之间和专家团队内部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工作配合不够紧密,没有有效构建起技术链;二是专家团队与产业基地示范县结合不紧密,不同程度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三是原始创新能力弱,突破性科技成果不多;四是技术到位率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展示度不够;五是专家的工作、基地县的展示,乃至整个创新团队的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

  3.2建设思路

  根据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引进、消化、吸收、利用为主要手段,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分区域、分产业建立新品种(新产品)展示园、新技术(新工艺)示范区、新模式(新机具)示范带和新体制(新机制)推进点,强化团队协同配合,把团队建在基地县上,把专家整合在产业链上,把技术展示在田野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优质农产品送到餐桌上,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和人才培训培养的开放式应用体系以及服务全省的现代农业产业的技术体系。

  3.3对策措施

  3.3.1明确定位,进一步打造高效创新团队

  要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构建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两张皮”问题,这是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要增强团队协同配合力。协作配合是创新团队的生命力,也是符合科技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广泛深入的新形势。围绕“建一流团队、创一流业绩、做一流贡献”目标,进一步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团队顾问要发挥学术权威和感染召唤作用,凝聚人心和力量,使专家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首席专家要发挥表率作用,留心每个环节的关键问题,主动为岗位专家、协作专家排忧解难,为团队协作配合牵线搭桥。要注重品种、栽培、病虫防控、产品加工等不同学科的有效衔接,始终把专家整合在产业链上,尽快引进筛选出一批适宜新品种、集成一批新技术、研发出一批新种植模式,及早投入产业基地县应用,充分展示创新团队合力强、效率高、作用大的效果。

  3.3.2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抓好科技创新

  要围绕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科技问题,组织优势农业科研力量攻关,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创新重点是遗传育种、病虫防治、动植物营养、产后处理和加工、设施设备、产业经济等,力争尽快突破一批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姚杰.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启动[J].作物杂志,2008(2):18-20

  [2]张鸿,任光俊,郑林用.履行岗位科学家职责为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撑[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3):87-89

  [3]张鸿,张熙,龚万灼,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的构建框架与运行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70-72,84

  [4]梅隆.四川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试点[EB/OL].(2009-02-25)[2010-04-25]

  [5]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及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川农业[2009]75号)[Z].四川省农业厅,2009-05-27

  张鸿1,何希德1,彭建华1,郑林用1,张熙2


《湖北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探讨》
上一篇:潜山市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下一篇:新形势下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路径探索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