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安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三十年建设回顾与展望

安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三十年建设回顾与展望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11-13 09:24

  摘  要:在阐述安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目标与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专业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主要做法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核心与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5个方面。取得成效的突出亮点在于凝练了“1+3”的专业建设特色,即创建了利用全校资源办专业的办学模式,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教学生产互促模式、教学科研互动模式。最后,从一流教研团队建设、夯实土地整治领域学科地位、课程结构改革与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等3个方面展望了专业建设愿景。

安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三十年建设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是安徽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共建的高校,是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事业,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紧密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 “大别山道路”[1] 。1989 年,为贯彻落实我国第一部《土地管理法》,彰显“大别山道路”的办学特色,安徽农业大学在全省率先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砥砺奋进 30 年,安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梯队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三农”、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截至 2018 年 6 月,已培养了近 1500 名毕业生,活跃在全国尤其是安徽省各级国土资源、房地产、金融、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及各级党政机关从事行政工作。2017 年统计结果显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率 100%,工资在同期毕业生中最高。承担完成各类教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 100 多项,发表学术文章 200 多篇,出版教材或专著 12 部,向全国政协、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提交建议 100 多份,催生了很多政策的出台。基于此,本文拟在梳理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凝练专业建设特色,展望专业建设愿景(资料来源于 2017 年学科评估)。

  一、专业建设目标与基本思路

  1. 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立足安徽,走向全国,冲出国门”的原则,推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在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同时,通过土地科学平台建设,整合全校资源和动员社会力量办专业,以推动专业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环境,深化教学内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研究型人才、普适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四型”人才培养目标。

  (2)具体目标。

  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整合全校资源办专业,培养普适型人才;利用社会力量办专业,培养创业型人才;加强方法体系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教学模式体系,实现教学相长;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科带头人。

  2. 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本着“适应需求、发挥优势、具有特色、地位显赫”的原则,对本专业进行改造与升级。

  首先,是“内强素质,夯实内功”。实行“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提升青年教师素质;实行一周一议例会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学;实行不定期学术报告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实行不定期听课制,激励授课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其次,是“横向交叉,实现双赢”。基于整合全校资源办专业的目标,发挥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研团队广泛性特点,实现多学科交叉,形成本校本专业的特色,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实现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学科建设。

  第三,是“教以学为本,学以用为实”。通过教研团队和教材体系建设,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略,采用引导式的理论教学和独立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学有所用、用之有效。

  二、专业建设的主要做法

  1. 构建与国土资源工作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抓手 [2] ,理论联系实际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原则。因此,紧密联系国土资源工作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是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遵循。比如“土地经济学”,传统教学认为该课程属于纯理论教学,但实践证明,研究土地经济必须遵循“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的思想路线。因此,教研团队运用“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设置了“土地经济学教学实习”课程(截至目前,仍是唯一),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专家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3] 。

  2. 优化核心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开发新课程

  多年来,团队一直坚持与国土资源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兄弟院校的同仁共同就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建设开发了一套既适应国土资源教学与科研,又体现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首先重点建设“土地经济学”“土地规划学”“土地整治学”“土地利用学”“地籍测量学”等 5 门核心课程,其中“土地经济学”课程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与国土资源部门及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新课程,如“土地制度改革”“土地用途管制”等。

  3. 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体现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结合本专业师资队伍现状,积极申报或参与国家级教材编写,包括《土地整治学》《现代测量学》《土地管理学总论》《土地利用管理》《农村法治理论与务实》等;《土地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两本教材已经列入国家出版计划。同时,专业教材必须选用业内权威人士编写、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或者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必须突出适用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在教学内容结构上,成立课程组,统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或遗漏。

  4. 注重“双创”型人才的培养

  依据我校与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安徽国土资源研究院,建立土地利用工程、数字国土、国土规划、3S 技术与应用等实验室,同时成立安徽国土资源研究学术委员会,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与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共建实验实习基地,与各合作单位共建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等,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培养一线土地资源管理创业型人才。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模式,打造梯队合理的人才队伍。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性、全球性学术会议,同时,以承办学术会议、单独邀请等方式吸引著名学者前来参会、讲学。二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会科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三大基金为重点,激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教学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

  三、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确立了以文化建设为先导的办学新理念

  2014 年,习近平同志继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后,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也会让我们在这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教师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 [4] ,其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学科发展的前提。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先决条件,确保中国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首先,进行师德建设,即通过对教师思想道德、自身素质的塑造,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改革成效等方面率先垂范。

  第二,进行队风建设,将“以德治学”作为团队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竞争、耕耘、向上”的教学研究氛围,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文化建设的内涵,强化教风和学风,增强教师和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归属感。

  第三,加强组织建设,即由学科带头人领衔,成立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组、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研究组、实践教学研究组等,为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第四,强化制度建设,主要是对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和日常教研行为进行规范。

  (二)构建了学风教育模式体系

  一是利用校园文化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构建一个以诚信和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无形当中树立起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价值观念。

  二是利用思想政治课堂开展启发和渗透教育。利用思想政治课堂,对学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积极利用各类正反面案例和学术名人故事开展教育。

  三是利用教师自身开展模范教育。教师是高层次人才的象征,利用教师自身来树立科学道德榜样,在教师的带领下构建一个诚信而规范的学术环境,自上而下的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学习。四是开展学生的自律教育。充分开展各种引导活动,让学生进行自律教育,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来对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五是开展科学精神教育。通过科学精神教育,让学生以更加严谨的态度面对学术行为,消除学术不端行为的土壤。

  (三)凝练了“1+3”的专业建设特色

  1. 创建了利用全校资源办专业的办学模式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身是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分流出来的,经过几次院、系重大调整,现归属于经济管理学院。鉴于土地科学具有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两重性,本专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我校农业院校的优势和特点,利用全校资源办专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与师资结构,这在国内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中也是独一无二的。首先,由本专业老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如“土地科学导论”“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学”“土地利用学”“土地规划学”“土地整治学”“土地分类与调查”“土地信息系统”等;其次,相关专业老师承担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如理学院承担“地籍测量学”“土地统计学”等,资源与环境学院承担 “土壤学”“地学基础”等;工学院承担“农田水利学”“工程制图”等;第三,特殊课程邀请有关老师研讨后确定教学内容,如“土地法学”“文书学” 等,邀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老师进行研讨。

  实践证明,该办学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如土地整治领域的学科地位显赫,全省领先,全国知名。《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DB/ T 001—2008)由於忠祥教授定稿;我国第一部《土地整治学》教材,於忠祥教授为副主编;围绕土地问题多次向全国政协、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获省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批示,有的形成了文件,有的被有关政策吸纳。

  2. 创新了三大教学模式

  (1)“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师搭台当‘导演’,学生唱戏当‘演员’”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教师密切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确定实习内容;学生依据实习内容,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室内完成实习设计,野外完成调查研究,最后完成既定的实习任务。通过实习,培养与磨炼学生的三大本领和四大能力。

  三大本领:一是观察。在野外,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本领,即要求实习学生,必须深入土地利用现场,认真、细致地观察土地利用状况,倾听老师和一线工作人员的讲解,并访谈当地百姓,详细记录实况,形成土地利用的感性认识。二是归纳。要求学生将野外获取的资料带回实验室进行汇总与整理,并利用所学理论加以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归纳过程中,要锻炼学生对资料的辨识能力,即运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论,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取舍和加工。三是表达。包括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实习最精彩的一幕是“华山论剑”,即要求每位同学在完成实习报告的同时,面对全班同学陈述自己的成果。陈述成果时,邀请相关老师观摩、点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大能力:一是“兔子的腿”。要求学生树立 “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工作不到位”的理念,能深入基层,跋山涉水,练就一身“钢筋铁骨”。二是“老鹰的眼”。训练学生看准问题,诱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嗅觉”。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找准问题是获得知识的关键环节。三是“八哥的嘴”。训练学生勤学多问的技能。如土地规划,很多理念来源于群众,来源于需要,没有最优规划,只有满意规划。所以,调查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在第一线走访群众。很多问题,仰仗东张西望和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完全的知识。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调查尤为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因此,训练学生一张 “伶牙俐齿”的嘴是获得真实材料先决的条件。四是“秀才的笔”。首先是训练学生调查访问时随访随记的习惯和能力;其次是训练学生分析资料时得心应手的能力,即要能把调查研究的材料,通过整理分析,形成实习成果。

  (2)“教学面向生产,生产促进教学”的教学生产互促模式。

  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课程内容安排等,全程贯穿教学与生产互促模式。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基于“规定动作体现规范,自选动作彰显特色”的理念,制定人才方案。“规定动作”就是按照教育部全国高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指导组的要求设定课程,如“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地籍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整治学”“土地法学”“3S 理论与技术”等,确保学生能获得必备的专业知识;“自选动作”就是延续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缘关系,充分体现我校利用全校资源办专业的优势,面向安徽省人才需求实际,设定相关课程,如“地学基础”“土壤学”“农田水利学”“文书学”等;同时,依据本行业实际,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如为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增设了“城镇规划”课程;为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增设了“村镇规划”课程等。

  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每门课的教学内容安排都做到了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生产实践,体现我校“大别山道路”的办学方针。比如,於忠祥教授在“土地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形成新的思路,及时向安徽省政府提出了《关于降低我省土地消耗强度的若干建议》,获副省长批示,催生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意见》(皖政〔2013〕58 号)文件的出台。再回到课堂,教师在解读文件的同时,具体阐述了用土地受容力确定集约边际,用土地平均集约度确定粗放边际,以及用粗放边际控制土地利用规模、用集约边际控制土地投资强度等重大理论,进而延伸出在一定的科技水平下,生产一定量粮食必须要有一定的耕地面积作保证,论证了我国坚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的理论依据。又如“土地规划学”,为配合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际需求,及时安排了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和制图规范,以及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三界四区”技术应用等。在生产实践中,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六安市各县(区)调研,完成了《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 年)》等生产任务。再如“土地整治学”,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安徽省长丰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利用地学理论设计波状平原土地整治模式的生产实践成果,编入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地整治学》。

  (3)“教学激发科研灵感,科研丰富教学内容” 的教学科研互动模式。

  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实质是教研相长 [5] ,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的行为,学生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向教师发出疑问,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提升自己,一方面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灵感,解决学术方面的疑难杂症,另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首先,营造互动的学习氛围,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天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得有高超的讲课艺术。於忠祥教授倡导,讲课要做到“三要”,一要有激情、二要有磁性、三要有鼓动性。实践证明:通过“三要”的讲课艺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质,有的学生甚至向教师提出一些深奥的、前瞻性的问题。如在土地经济学的课堂上,某学生问及土地制度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关系,教师课后通过深入研究,连续发表了《井田制拾遗》(“中国农史”)和《土地使用制与可持续土地利用》(“乡镇经济”)两篇学术论文。

  第二,围绕教学主导地位,融科研成果于教学内容。科研成果转化,不能仅仅理解为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的单一过程。从长远来看,若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将会产生更大的生产力。由于教材的普及性与时限性,内容主要是基本理论,对于案例也不可能随时进行修订。因此,在本专业教学过程中,不仅通过课堂,还通过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报告等形式,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使得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与时俱进。如《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发布后,教师在土地整治课程教学中及时向学生讲解。如今,很多奋战在土地整治工作一线的毕业生受益匪浅,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基于专业建设成效的愿景展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有新命题。土地科学研究必须紧跟新时代,解决新问题,为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提供理论、政策和技术支撑。砥砺奋进 30 年,安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无论从团队建设、实验室及实验基地建设、理论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缩短与诸如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差距,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基于此,我校土地科学建设团队将秉承“大别山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推荐阅读:如何做好土地管理工作

  这篇土地管理论文发表了如何做好土地管理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土地的地位 越来越高,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很有必要,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科学合理的解决土地使用问题,做好对土地的保护工作,论文对土地管理工作的现状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1. 建设一流的教研团队,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必须要有一流的教研团队做支撑。我校已经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列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将进一步加大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以加强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队伍以及优秀学术团队建设为重点,推动师资队伍整体发展,努力建设一支以中青年教师队伍为主,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满足“四型”“双创” 型高级人才培养需要的教研团队。

  通过教研团队建设,积极申报教研与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级教材编写,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等项目,实现团队建设与教研科研互相促进,同步提升,进而稳固本专业在安徽省的领头羊地位,提升在全国知名度。

  2. 巩固利用全校资源办专业的成果,进一步夯实土地整治领域的学科地位

  土地整治主要是利用测绘、规划和地籍管理等专业技能,对整治对象进行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生态建设与防护等系列工程与技术进行规划设计,依据规划设计进行施工,形成互促共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很显然,这是一项多学科协同作战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很多高校,尤其是安徽省,唯独只有具有 90 年办学历史的安徽农业大学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本教研团队拟通过校级土地整治学科平台建设,开设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延伸土地科学研究的外延,深化土地科学研究的内涵,植根田野山林,服务乡村振兴,确保土地整治领域的学科地位全省领先,国内知名。

  3. 加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课程结构改革,进一步推进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建设

  “规定动作体现规范,自选动作彰显特色”是本教研团队推进课程结构改革一以贯之的基本遵循,即按“规定动作”设置的课程,要保障学生能获得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夯实专业根底;按“自选动作”设置的课程,要激发学生创业创新潜能和欲望。因此,本教研团队拟通过构建 “规定动作 + 自选动作”的课程体系,重点研究“自选动作”的课程设置。如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土地整治工程与技术,拟开设“土地整治 +”;为适应自然资源研究工作,拟开设“自然资源经济学”;为彰显人地合一的土地观,拟开设“土地伦理学”;为服务农村“三变”改革,拟开设“资源资产化管理”等。


《安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三十年建设回顾与展望》
上一篇:“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