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11-13 09:16

  摘  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基础上,开展了“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一流学科建设,将人才培养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建设内容,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通过科研和教学深度融合、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建立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机制以及打造系列学科竞赛品牌项目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

“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2015 年 11 月 5 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指出通过建设和发展,到 2020 年,我国要实现有一批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并有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的总体目标 [1] 。2017 年 9 月 21 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共 137 所高校人围 [2] 。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为了加快“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要依托我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2 个国内领先、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一级学科,瞄准国家能源重大需求以及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围绕“深层油气”“深水油气”“非常规油气”和“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和建设计划,全面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方案》突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1] 。因此,一流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高校办学层次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建设关系密切,一方面,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学科建设反哺人才培养 [3] 。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 一流学科建设为例,探讨一流学科建设中,如何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以期对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从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教学强科研,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5] ,打造一流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在本科生教育上,以本科创新班为突破口,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流动管理、名师授课、小班授课和研讨课,加强创新班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同时深入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优化和改革原有培养机制,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创新和研究能力。在研究生教育上,实行分类培养,分别建立以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为导向改革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以服务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改革专业型研究生课程。分类构建工程创新型、技术研发型、工程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依据培养目标,按照“分类培养、优化贯通、有序分流、鼓励交叉”的原则规范各层次和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管理流程,严格设置培养环节和开设课程。在改革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等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同时也兼顾不同专业方向的交叉融合,激发新的学科生长点。

  二、科研和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不同于科研院所中的科研,它要求现代大学要兼具学术性与教育性,通过科研育人是现代大学职责所在 [5]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教育实践中交融统一的实践之路本质上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6] 。科研是教学存在的物质基础。科研的主要产物是创新的知识,失去了知识再生产的科学研究,教学的内容将会走向枯竭,教学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科研的过程本身也是层次更高的教学过程。寓教学于科研,学生更易于领略科研的精神,掌握科研的方法,更易于构建本学科的学科素养。而教学又是科研不竭动力的来源。这是因为教学的本质和终极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承培养人才 [6] 。

  在“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一流学科建设中,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等方式,选拔优秀的本科生进入课题组,提前接触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同时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高级别项目并担任骨干,针对我国复杂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面向我国东部高成熟、高含水探区的剩余油气资源潜力、西部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深水深层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难题,刻苦探索,勇攀学术高峰,发表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并参与申请高级别科技奖励、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此外,以“石油天然气工程”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以及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组建由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将优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提升了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教育水平。

  三、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直面油气勘探和开发发展新挑战,以服务石油行业和社会为己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培养具有大工程观、实践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新型人才,构建“校企合作、科教融合”的育人新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针对本科生设置了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学分要求,并与企业合作建立了 5 个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和实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结合地质工程领域实际问题,企业或行业专家与校内导师联合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工作,学生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针对研究生教育,建立了以“北京工程师学院”等 3 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代表的 34 个特色鲜明的技术研发型和技术应用型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和 5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现了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分类化和个性化培养。通过校内实践平台实践课程训练、校外基地的实习实训、校企双导师队伍等,建立了“校内实践平台 + 校外实践基地”校企联合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联动机制,使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应用和研究实践无缝连接,训练与应用创新贯通融合,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机制,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石油石化企业走向国际的机遇,按照“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思想 [7] ,实施国际化战略,为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做出贡献。“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一流学科利用国内、外资源,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海外研修、国际竞赛、国际会议、国际工程项目和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以及开设全英文硕士学位项目和举办国际暑期学校等形式,形成常态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开展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一方面,针对本科生,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等国外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地质实习,每年选拔 10~15 名本科生赴美国参加国外高校的野外实习;另一方面,通过国家、政府和企业奖学金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各类大赛、国际学术会议,海外实验室研修等;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和石油大学— 哈佛联合实验室项目;建设校园国际课程,开设 3 个全英文硕士学位项目,与法国 TOTAL 石油公司连续开办 12 年的国际暑期学校;以及设立“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等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和视野。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地质教育》(季刊)创刊于1992年,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本刊是我国惟一一份地学教育与研究的学术性期刊,以其指向性、学术性、应用性为特色,是地学教育研究人员、各级领导、教育管理和师生员工的学术论坛、决策参谋和良师益友。有投稿需求的,可以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

  五、打造系列学科竞赛品牌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科特色,打造学生创新品牌项目,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首创基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实例,面向国内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集“学、赛、研”于一体的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 2 大创新实践大赛,可跨学科专业组队参加,培养了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美国 AAPG—IBA 竞赛、全国地质技能大赛、全球地球物理学生挑战杯知识竞赛等;积极组织学生申报 AAPG 助研金、SEG 奖学金、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和李四光地质科学优秀学生奖等。以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提升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全国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实施水平,以一流的课程、讲座资源或论坛研讨主题为根本,吸纳国内外该领域一流的研究生一起来学习和交流。同时不断创新校内学生学术论坛的组织形式,让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使学术交流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六、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既需要在追求国际一流,还需要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的目标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科研和教学深度融合、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建立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机制以及打造系列学科竞赛品牌项目等具体措施,努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探索立足学科前沿、满足国家能源重大需求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上一篇:“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安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三十年建设回顾与展望
更多>>

期刊目录